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旨在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幽默的产生机制。有关幽默的研究,不同领域的学者都曾提出过相关的解释,而本文的理论框架新颖之处在于对关联理论中明示刺激的分类,从而引出了对幽默产生机制的分类。应用该理论框架,本文探讨了黄西在美国记者年会上所表演的脱口秀中的言语幽默。
【关键词】幽默 关联理论 明示刺激 脱口秀
一、背景及研究意义
关于幽默的研究早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弗洛伊德的《玩笑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中就得以体现。自此之后,不同领域的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幽默,试图探究幽默的本质以及幽默的产生机制。其中包括优越感论,慰藉论,乖讹论等。除此之外,随着语言学的快速发展,语用学相关理论,如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关联理论也为幽默机制的分析提供了另一个视角。但之前有关幽默的语言学研究更关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应用。而且很少有研究涉及对脱口秀的分析,因此本研究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的研究框架能够为关联理论在幽默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一个较为新颖的视角,并且本研究能够填补对脱口秀中幽默分析的空缺。
二、传统的幽默研究
1.优越感论。优越感论又被称为降级理论或轻视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嘲笑他人的不幸,愚蠢或错误从而在此过程中获得一种满足感。因此,幽默是通过在嘲笑或轻视他人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突然的优越感而产生的。该理论追溯到希腊有关幽默的修辞学理论。柏拉图认为恶意和嫉妒是快乐的源泉,人们通过嘲笑他人的不幸来获得愉悦。类似地,亚里士多德也把幽默看成是对能力有欠缺的人的模仿。几乎所有有关幽默的著作,包括当代的研究,都把优越感作为一个基本因素。尽管如此,一些学者指出该理论存在一些漏洞,比如说一些双关语或是小孩子的话语也可以引人发笑,但这些话语目的却不是在于制造优越感。
2.慰藉论。慰藉论认为性冲动的压抑或伦理道德的约束会使人们精神紧张,而幽默通过帮助人们释放这种心理能量来使人们摆脱世俗或规章的约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对这一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精神分析研究详尽地解释了笑声是如何释放紧张感和累积的心理能量的。然而慰藉论仍存在其局限性:慰藉论的研究脱离语境,试图用单一的一组原因来解释所有笑声产生的过程,不顾其中所包含的时间,地点,历史,或人物等因素。因为没能考虑到社交所具备的具体特征,因而慰藉论的研究不能辨别出不同环境下笑声的区别,而且慰藉论试图在解释笑声的作用而不是探索幽默的机制。
3.乖讹论。除了优越感论和慰藉论之外,乖讹论对于幽默的研究也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并为许多当代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该理论认为幽默来源于互不相干的概念或情境之间出人意料的结合,并导致实际的结果和人们的预期之间产生冲突。Beattle认为当人们把两个以上不一致,不相称或不协调的部分或情境看作一个统一的复合体或集合或者人脑通过某种独特的方式注意到它们之间某种相互联系时,笑声就产生了。尽管这一有关乖讹论的定义被广泛接受,但乖讹论的创始者却是康德和叔本华。康德认为幽默是伴随着期望得不到满足而带来的突然的落差而释放的情感,并且叔本华对其作了具体的描述。尽管这种结果与期望的不一致性可以看作是幽默的诱因,但一些学者认为把不和谐的现象转化为和谐的这一过程才使得相应的情境变得有趣。而这一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当预期不符合事实时,幽默的接收者意识到不和谐因素的存在。在第二阶段,幽默接收者试图通过一些认知手段来化解其中的不和谐,从而发现笑话中有趣的部分。通过这两个阶段,人们能够感知并理解幽默中潜在的有趣的元素。
这三种传统的理论,尤其是乖讹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幽默的机制。除此之外,幽默也能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幽默话语是通过话语内涵来实现交流意图的。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以及关联理论都可用于幽默的分析。而本文将要着重分析关联理论的理论框架是如何应用到幽默话语的分析中的。
三、理论框架
1.关联理论的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关联原则由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提出,他们认为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中的四项准则都能被归结为关联性这一概念,而这一概念又包含两个准则,分别是关联的认知原则和关联的交际原则。
(1) 关联的认知原则:认知倾向于同最大关联相吻合。
(2)关联的交际原则: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明示刺激)都应该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对于话语输入来说,其关联性程度会有不同,这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认知效果或语境效果,二是处理努力。这两个因素对关联性的影响如下:1)语境效果与话语的关联性成正比关系: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强;2)处理话语所付出的努力是负面因素,与关联性成反比关系: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处理话语的努力越小,关联性就越强。
认知原则表明人脑试图通过最少的处理努力来获取最大的认知效果。换句话说,在理解话语时,具有最大关联的假设就是我们能想到的第一个合理的解释。而对交际原则的理解涉及两个概念:明示刺激和最佳关联。要理解明示刺激,我们需要先理解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两种交际模式:一是语码模式,二是推理模式。语码模式认为交际是对信息的解码和编码的过程。但这种模式只能解释明确表达出来的语义而不能发掘内含的意义。推理模式认为交际是说话人提供他要表达的意图的证据,听话人根据这些证据,结合“共有知识”而推断出说话人意图的过程。结合语码模式和推理模式,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明示交际推理的概念。“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从说话人的角度来说,交际是一种明示过程,明示是通过某种明显的方式进行编码,把信息意图明白地显现出来。从听话人的角度来讲,交际又是一个推理过程,推理就是听话人根据说话者的明示行为,结合语境假设,求得语境效果,获知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而幽默的体现往往蕴含在交际意图中。再说最佳关联,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两点描述,首先明示刺激需要具有足够的关联性,值得说话人付出一定努力进行处理,其次明示刺激与说话人的能力和偏爱相一致,因而具有最大关联性。 2.认知语境。在解释关联理论的认知原则时,我们提到具有最大关联的信息指的就是我们能想到的第一个合理的解释,而在关联理论中,第一个合理的解释来自于我们的认知语境。Blakemore认为认知语境指的是听众根据其感知能力和对之前话语的理解而构建的假设或设想。并且人们对经常遇见的事情会产生一定的思维定势。Sperber 和Wilson也支持这一观点,并认为认知语境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其中包括之前话语所表达或暗含的假设,以及与这些假设或话语本身中所含概念相关的背景知识。他们还认为在理解话语时,听众需要选择认知语境来建立关联性。因而在理解幽默话语时,听众需要在已有的认知语境中来选择具有最大关联的假设并通过转换认知语境来进一步寻求最佳关联。
3.概念意义和程序意义。为了从关联理论的视角来解答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先清楚两个概念,即概念意义和程序意义。概念意义指的是相应的语义表达而程序意义指的是语用推理所应进行的某一方向或某种特殊的计算过程。以连词but为例,它的程序意义是指它能用来反驳或消除前句所引发的假设。除此之外,程序意义还可以从词汇层面扩展到语法层面甚至是语用层面来帮助预测下文的内容。概念意义和程序意义都需诉诸认知语境来做出典型预测。
4.明示刺激的种类。根据上述概念,明示刺激可以分为概念意义冲突和程序意义冲突两类。概念意义冲突包含歧义现象,如一个单词能引发多个认知语境。除此之外,概念意义冲突也指一句话的概念意义与事实或前文所表达的含义不一致。而程序意义冲突指的是某一话语与前文的程序意义所引发的预期不符。
四、基于关联原则的话语幽默分析
1.概念意义冲突
(1) I grew up in China.Who didn’t?
在这句话中,who didn’t 的概念意义是所有的人都在中国长大,但这明显是与事实相冲突的,因而可以被看作是明示刺激。尽管“所有的人都在中国长大”这一概念意义具有最大相关性,但与事实的冲突使听众转换他们的认知语境并发掘其中隐含的具有最佳关联的话语内涵。“Who didn’t?”这句话实际上反映了一些美国人身上所体现的自我中心主义。因而这句话的内涵意义暗讽了一些美国人的自大,他们以为世界就是美国,从而产生了幽默效果。
(2) I read on Men’s Health magazine that president Obama every week has two cardio days and 4 weight lifting days.I don’t have to exercise because I have health insurance.I live in Massachusetts where we had universal healthcare and then elected Scott Brown.Talk about mixed message! I think there was a movie about him.It’s called “Kill Bill”.
在这段话中,最后的“Kill Bill”有歧义,“Kill Bill”原意是指电影的名字是《杀死比尔》,但在这句话中也可以指法案。因而“Bill”这个词的两个概念意义之间产生冲突,形成明示刺激,从而使读者发觉这句话的内在涵义是Scott Brown扼杀了医保法案。同样在这个过程中,听众的认知语境经历了从最大关联到最佳关联的转变,即从一开始想到的电影名字转换到扼杀法案这一概念,从而理解了其中的幽默。
(3) We have Mr.vice president Joe Biden here tonight.I have read your autobiography and today I see you.I think the book is much better.They should have cast Brad Pitt,or Angelina Jolie.
在这段话中,黄西说副总统乔·拜登的自传比其本人要好很多,但这句话的概念意义与我们的常识相违背,因为自传应该是一个人一生的真实写照而不应该好于本人。这样,话语的概念意义和我们所以为的事实就形成了相互冲突,从而使听众理解了这句话的内在涵义其实是在暗讽副总统的自传过于美化了其本人,幽默效果由此产生。在这个例子中,也存在由最大关联的概念意义向最佳关联的话语内涵的转变。
2.程序意义冲突
(1) This is my first time on CSPAN,a channel I obvious always watch when I couldn’t handle the demagoguery and sensationalism of PBS and QVC.If I still couldn’t go to sleep after watching CSPAN,there are CSPAN2 and 3!
在这段话的语境中,“still”这个词蕴含的程序意义,也就是我们所期待的下文,应该是说话者会采取一些其他的方法来改变其无法入睡的状态,然而说话者接下来说的方法却仍与C-SPAN有关(C-SPAN C-SPAN2,C-SPAN3 是美国的有线电视频道新闻频道)。这种程序意义上的冲突就形成了一种明示刺激,使听众意识到这句话实在暗指CSPAN的节目很无聊,看得太多肯定会把人看睡着。因而这种对CSPAN的暗讽就制造了幽默效果。
(2) My dad was a grumpy guy.But occasionally he tried to cheer me up with jokes.When I was 7 he said to me,“Son,why is tofu better than centralized socialist economy?” 5 minutes later,I said,“Why?” He said,“Because I said so!”
在这段话中,说话者引用了他父亲和他的一段对话。他父亲问了一个很荒谬的问题:为什么豆腐要比中央集权的社会主义经济好?他不知道如何回答就反问他父亲为什么。根据相关的认知语境,我们所期待的是对问题的合理客观的解释。然而他父亲给出的答案比问题更荒谬:“因为我是这么说的!”这个回答与们所期待的客观合理的答案相违背,从而使听众明白了他父亲确是如他之前所说的性情乖戾。因而这段话通过设计程序意义的冲突制造了幽默的效果。
本文旨在通过关联理论分析脱口秀中言语幽默的语用策略和理解过程,并着重强调明示刺激能够促使听众转换其认知语境,理解话语内涵,从而理解话语中的幽默。
参考文献:
[1]Attardo,S.Linguistic Theories of Humor[M].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94.
[2]Austin,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2nd ed. Oxford:Clarendon Press,1975.
【关键词】幽默 关联理论 明示刺激 脱口秀
一、背景及研究意义
关于幽默的研究早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弗洛伊德的《玩笑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中就得以体现。自此之后,不同领域的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幽默,试图探究幽默的本质以及幽默的产生机制。其中包括优越感论,慰藉论,乖讹论等。除此之外,随着语言学的快速发展,语用学相关理论,如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关联理论也为幽默机制的分析提供了另一个视角。但之前有关幽默的语言学研究更关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应用。而且很少有研究涉及对脱口秀的分析,因此本研究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的研究框架能够为关联理论在幽默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一个较为新颖的视角,并且本研究能够填补对脱口秀中幽默分析的空缺。
二、传统的幽默研究
1.优越感论。优越感论又被称为降级理论或轻视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嘲笑他人的不幸,愚蠢或错误从而在此过程中获得一种满足感。因此,幽默是通过在嘲笑或轻视他人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突然的优越感而产生的。该理论追溯到希腊有关幽默的修辞学理论。柏拉图认为恶意和嫉妒是快乐的源泉,人们通过嘲笑他人的不幸来获得愉悦。类似地,亚里士多德也把幽默看成是对能力有欠缺的人的模仿。几乎所有有关幽默的著作,包括当代的研究,都把优越感作为一个基本因素。尽管如此,一些学者指出该理论存在一些漏洞,比如说一些双关语或是小孩子的话语也可以引人发笑,但这些话语目的却不是在于制造优越感。
2.慰藉论。慰藉论认为性冲动的压抑或伦理道德的约束会使人们精神紧张,而幽默通过帮助人们释放这种心理能量来使人们摆脱世俗或规章的约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对这一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精神分析研究详尽地解释了笑声是如何释放紧张感和累积的心理能量的。然而慰藉论仍存在其局限性:慰藉论的研究脱离语境,试图用单一的一组原因来解释所有笑声产生的过程,不顾其中所包含的时间,地点,历史,或人物等因素。因为没能考虑到社交所具备的具体特征,因而慰藉论的研究不能辨别出不同环境下笑声的区别,而且慰藉论试图在解释笑声的作用而不是探索幽默的机制。
3.乖讹论。除了优越感论和慰藉论之外,乖讹论对于幽默的研究也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并为许多当代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该理论认为幽默来源于互不相干的概念或情境之间出人意料的结合,并导致实际的结果和人们的预期之间产生冲突。Beattle认为当人们把两个以上不一致,不相称或不协调的部分或情境看作一个统一的复合体或集合或者人脑通过某种独特的方式注意到它们之间某种相互联系时,笑声就产生了。尽管这一有关乖讹论的定义被广泛接受,但乖讹论的创始者却是康德和叔本华。康德认为幽默是伴随着期望得不到满足而带来的突然的落差而释放的情感,并且叔本华对其作了具体的描述。尽管这种结果与期望的不一致性可以看作是幽默的诱因,但一些学者认为把不和谐的现象转化为和谐的这一过程才使得相应的情境变得有趣。而这一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当预期不符合事实时,幽默的接收者意识到不和谐因素的存在。在第二阶段,幽默接收者试图通过一些认知手段来化解其中的不和谐,从而发现笑话中有趣的部分。通过这两个阶段,人们能够感知并理解幽默中潜在的有趣的元素。
这三种传统的理论,尤其是乖讹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幽默的机制。除此之外,幽默也能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幽默话语是通过话语内涵来实现交流意图的。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以及关联理论都可用于幽默的分析。而本文将要着重分析关联理论的理论框架是如何应用到幽默话语的分析中的。
三、理论框架
1.关联理论的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关联原则由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提出,他们认为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中的四项准则都能被归结为关联性这一概念,而这一概念又包含两个准则,分别是关联的认知原则和关联的交际原则。
(1) 关联的认知原则:认知倾向于同最大关联相吻合。
(2)关联的交际原则: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明示刺激)都应该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对于话语输入来说,其关联性程度会有不同,这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认知效果或语境效果,二是处理努力。这两个因素对关联性的影响如下:1)语境效果与话语的关联性成正比关系: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强;2)处理话语所付出的努力是负面因素,与关联性成反比关系: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处理话语的努力越小,关联性就越强。
认知原则表明人脑试图通过最少的处理努力来获取最大的认知效果。换句话说,在理解话语时,具有最大关联的假设就是我们能想到的第一个合理的解释。而对交际原则的理解涉及两个概念:明示刺激和最佳关联。要理解明示刺激,我们需要先理解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两种交际模式:一是语码模式,二是推理模式。语码模式认为交际是对信息的解码和编码的过程。但这种模式只能解释明确表达出来的语义而不能发掘内含的意义。推理模式认为交际是说话人提供他要表达的意图的证据,听话人根据这些证据,结合“共有知识”而推断出说话人意图的过程。结合语码模式和推理模式,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明示交际推理的概念。“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从说话人的角度来说,交际是一种明示过程,明示是通过某种明显的方式进行编码,把信息意图明白地显现出来。从听话人的角度来讲,交际又是一个推理过程,推理就是听话人根据说话者的明示行为,结合语境假设,求得语境效果,获知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而幽默的体现往往蕴含在交际意图中。再说最佳关联,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两点描述,首先明示刺激需要具有足够的关联性,值得说话人付出一定努力进行处理,其次明示刺激与说话人的能力和偏爱相一致,因而具有最大关联性。 2.认知语境。在解释关联理论的认知原则时,我们提到具有最大关联的信息指的就是我们能想到的第一个合理的解释,而在关联理论中,第一个合理的解释来自于我们的认知语境。Blakemore认为认知语境指的是听众根据其感知能力和对之前话语的理解而构建的假设或设想。并且人们对经常遇见的事情会产生一定的思维定势。Sperber 和Wilson也支持这一观点,并认为认知语境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其中包括之前话语所表达或暗含的假设,以及与这些假设或话语本身中所含概念相关的背景知识。他们还认为在理解话语时,听众需要选择认知语境来建立关联性。因而在理解幽默话语时,听众需要在已有的认知语境中来选择具有最大关联的假设并通过转换认知语境来进一步寻求最佳关联。
3.概念意义和程序意义。为了从关联理论的视角来解答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先清楚两个概念,即概念意义和程序意义。概念意义指的是相应的语义表达而程序意义指的是语用推理所应进行的某一方向或某种特殊的计算过程。以连词but为例,它的程序意义是指它能用来反驳或消除前句所引发的假设。除此之外,程序意义还可以从词汇层面扩展到语法层面甚至是语用层面来帮助预测下文的内容。概念意义和程序意义都需诉诸认知语境来做出典型预测。
4.明示刺激的种类。根据上述概念,明示刺激可以分为概念意义冲突和程序意义冲突两类。概念意义冲突包含歧义现象,如一个单词能引发多个认知语境。除此之外,概念意义冲突也指一句话的概念意义与事实或前文所表达的含义不一致。而程序意义冲突指的是某一话语与前文的程序意义所引发的预期不符。
四、基于关联原则的话语幽默分析
1.概念意义冲突
(1) I grew up in China.Who didn’t?
在这句话中,who didn’t 的概念意义是所有的人都在中国长大,但这明显是与事实相冲突的,因而可以被看作是明示刺激。尽管“所有的人都在中国长大”这一概念意义具有最大相关性,但与事实的冲突使听众转换他们的认知语境并发掘其中隐含的具有最佳关联的话语内涵。“Who didn’t?”这句话实际上反映了一些美国人身上所体现的自我中心主义。因而这句话的内涵意义暗讽了一些美国人的自大,他们以为世界就是美国,从而产生了幽默效果。
(2) I read on Men’s Health magazine that president Obama every week has two cardio days and 4 weight lifting days.I don’t have to exercise because I have health insurance.I live in Massachusetts where we had universal healthcare and then elected Scott Brown.Talk about mixed message! I think there was a movie about him.It’s called “Kill Bill”.
在这段话中,最后的“Kill Bill”有歧义,“Kill Bill”原意是指电影的名字是《杀死比尔》,但在这句话中也可以指法案。因而“Bill”这个词的两个概念意义之间产生冲突,形成明示刺激,从而使读者发觉这句话的内在涵义是Scott Brown扼杀了医保法案。同样在这个过程中,听众的认知语境经历了从最大关联到最佳关联的转变,即从一开始想到的电影名字转换到扼杀法案这一概念,从而理解了其中的幽默。
(3) We have Mr.vice president Joe Biden here tonight.I have read your autobiography and today I see you.I think the book is much better.They should have cast Brad Pitt,or Angelina Jolie.
在这段话中,黄西说副总统乔·拜登的自传比其本人要好很多,但这句话的概念意义与我们的常识相违背,因为自传应该是一个人一生的真实写照而不应该好于本人。这样,话语的概念意义和我们所以为的事实就形成了相互冲突,从而使听众理解了这句话的内在涵义其实是在暗讽副总统的自传过于美化了其本人,幽默效果由此产生。在这个例子中,也存在由最大关联的概念意义向最佳关联的话语内涵的转变。
2.程序意义冲突
(1) This is my first time on CSPAN,a channel I obvious always watch when I couldn’t handle the demagoguery and sensationalism of PBS and QVC.If I still couldn’t go to sleep after watching CSPAN,there are CSPAN2 and 3!
在这段话的语境中,“still”这个词蕴含的程序意义,也就是我们所期待的下文,应该是说话者会采取一些其他的方法来改变其无法入睡的状态,然而说话者接下来说的方法却仍与C-SPAN有关(C-SPAN C-SPAN2,C-SPAN3 是美国的有线电视频道新闻频道)。这种程序意义上的冲突就形成了一种明示刺激,使听众意识到这句话实在暗指CSPAN的节目很无聊,看得太多肯定会把人看睡着。因而这种对CSPAN的暗讽就制造了幽默效果。
(2) My dad was a grumpy guy.But occasionally he tried to cheer me up with jokes.When I was 7 he said to me,“Son,why is tofu better than centralized socialist economy?” 5 minutes later,I said,“Why?” He said,“Because I said so!”
在这段话中,说话者引用了他父亲和他的一段对话。他父亲问了一个很荒谬的问题:为什么豆腐要比中央集权的社会主义经济好?他不知道如何回答就反问他父亲为什么。根据相关的认知语境,我们所期待的是对问题的合理客观的解释。然而他父亲给出的答案比问题更荒谬:“因为我是这么说的!”这个回答与们所期待的客观合理的答案相违背,从而使听众明白了他父亲确是如他之前所说的性情乖戾。因而这段话通过设计程序意义的冲突制造了幽默的效果。
本文旨在通过关联理论分析脱口秀中言语幽默的语用策略和理解过程,并着重强调明示刺激能够促使听众转换其认知语境,理解话语内涵,从而理解话语中的幽默。
参考文献:
[1]Attardo,S.Linguistic Theories of Humor[M].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94.
[2]Austin,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2nd ed. Oxford:Clarendon Press,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