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中的“由此及彼”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etl1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针对诗歌鉴赏问题,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指出从字词联想、修辞勾连、表现手法的关联三个方面加强培养和引导,指导学生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诗歌鉴赏 “由此及彼”
  
  中华数千年文明史孕育了浩瀚的文学宝库,而古代诗词正是这文学宝库中的明珠。阅读和鉴赏古代诗词,领受文学艺术的滋养,可以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促进知识的增长积累,可以提高文学修养,提高阅读、表达能力。然而能力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练习,需要积累,因而不少学生视之为难以逾越的高峰,望而生畏,望洋兴叹。考试时虽勉力为之,却力不从心,得分率低下一直是困扰广大师生的一大难题。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各种教学资料中都有一些常规方法指导。例如,“三看”——看题目、看作者、看注解;揣摩字词,理解文句,推断思想感情,探讨表现手法等等,这些指导都不错,但实际操作起来仍然很难。我认为,在诗歌鉴赏中,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降低相对难度、高度,让学生学会“由此及彼”,从而达到化繁为简、化深奥为浅显,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欣赏难”这个问题。
  清代夏敬渠在《野叟曝言》中写道:“遇着通晓之人,就虚心请问,由此及彼,铢积寸累,自然日有进益。”诗歌鉴赏中的“由此及彼”,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时学会寻找、运用旧知,以推测并理解新知。这是一种类似于“类比推理”的模式。我们平时学习中如能做到“由此及彼,铢积寸累”,那自然是“日有进益”的。我在多年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尝试,发现长期坚持一般都能使学生从最初的“雾里看花”到后来的“柳暗花明”,大大提高学生的欣赏信心与能力。现将具体的做法分述如下。
  一、字词的联想
  所谓字词的联想,就是指导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古诗词的字词知识,运用联想去感知、理解考试阅读中出现的字词。
  1.直接联想
  唐代诗人马戴的《落日怅望》诗,其颔联为“微阳下乔木,远色隐秋山”。其中“隐”一字成了学生阅读诗句的障碍,评讲试卷时我启发学生回顾我们在教材里学过的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陈诗中“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中的“隐”是学生解释的,因此从陈诗的“隐”很快就能推知马诗中的“隐”是“遮掩、掩映”之意。
  2.相似联想
  高二时,在学习李清照《如梦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时,学生对“绿”和“红”难以理解,但高一时我们学过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墙”和“橹”都是船的构件,在此可代“船”,而“船”又可代“水军”,即曹操的水军。学生经过比较基本能够推断李词中也是运用了借代手法,借色彩“绿”“红”分别代指绿叶、红花。
  3.比较性联想
  一词多义是古汉语中的常见现象,这种现象在诗词中也常有出现,结合语境让学生分析、比较,可以有融会贯通之效。
  例如,“阑珊”一词,李煜“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中的“阑珊”一词学生不甚了解,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有“众里寻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两诗的语境加以比较:辛词灯火的“阑珊”是指“稀落”,那么,春意“阑珊”,则可推知为“凋残”。再如“可怜”一词,杜牧的《阿房宫赋》有“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白居易的《暮江吟》(学生小学学过)有“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一句,对两句的语境加以比较,就可得出杜文的“可怜”意为“可惜”,白诗之“可怜”是谓“可爱”,从而使学生前后知识串联加深了印象。
  二、修辞的勾连
  古代诗词中为了句子平仄、对偶、押韵的需要诗句常有倒装现象,它和文言文的倒装句是不同的概念。因此阅读古典诗词时必须把诗歌中的倒装句重新排序,否则就很难读懂诗歌。在教学中,让学生把已经学过的含有倒装的诗词,回顾出来,重新排序。例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学生非常熟悉,“欲穷千里目”是“目欲穷千里”的倒装,这是为了与下句“更上一层楼”形成对仗和适应诗歌平仄要求而改变了语序。
  当在试卷中碰到李白词《忆秦娥》中的“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时学生就可以模仿上句重新排序为:“秦娥梦断秦楼月,箫声咽。”并且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这里使用了因果倒装,作者为了韵律上与后句“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形成顶真修辞,同时与下句“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形成对仗而改变语序。
  古诗词中的互文现象也不少见,例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其中“下马”与“在船”互补见义。言主人下了马来到船上,客人也下了马来到船上。再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做合并同类项的工作,分别分类合并为“烟霭月光笼罩着寒水和沙地”“(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因此当碰到诸如“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杜甫《恨别》)一类生僻的古诗词时,学生就可以由此及彼,推断出此处也用了互文的修辞,试着给杜诗分类合并,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因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呈现夜不成寐,白天反而倦极而眠的昼夜颠倒的反常举止。
  三、表现手法的关联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学生在鉴赏诗歌时的一大难点,阅读时很难把握,其中一些概念也容易混淆,以致答题时无从下手,最终只能乱说一通。例如,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学生读下来只知道诗歌里写的一些意象是什么,而对诗歌究竟表达了什么如同云遮雾绕搞不清楚,此时运用学生已知的典型事例,就显得特别重要。我让学生背诵元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并让学生分析诗的描述对象是什么,学生立即回答:这首小令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我再问:诗歌中的那位断肠人此时心情怎样?学生回答: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片荒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这时,学生就明白了,这里写众多景物不是目的,而是为了烘托人物的内心,也就是常说的借景抒情。由此,回到杜诗中,就不难分析,杜诗从“江月”写到“风灯”,从舟外写到舟内,从宿鹭写到跳鱼,一系列景物表现出宁静中有生命的呼吸。这和平境界的可爱,惟有饱经丧乱的不眠人才能充分体会,诗句中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之情。此外比较这两首诗词还有一大共同之处,那就是动静结合手法的运用,杜诗的末两句分写鱼、鸟,一动一静,相反相成,抓住了江上月夜最有特点同时又最富于诗意的情景,写得逼真、亲切而又传神,比照元曲《秋思》静态的大背景下,孤独的断肠人,踽踽独行的凄凉更显悲壮。这两首诗词类比点甚多,异曲同工之妙,学生完全能心领神会。
  要培养学生在诗歌鉴赏答题时能够融会贯通、由此及彼,语文教师就应该认真了解,真正熟知学生已掌握的诗歌及欣赏知识,这样,在为学生铺就鉴赏平台时,才能恰到好处,才能使学生信心满怀地领略中国古典诗词那无限的风光。
其他文献
研究了纳米炭黑水泥砂浆的导电性和电热特性。研究表明,当炭黑掺量〈2.5%时,随着炭黑掺量的增加,电阻率下降明显;炭黑掺量为2.5%时,炭黑水泥砂浆电阻率可达到102Ω·cm;而炭黑掺量
磁控反应溅射制备了AgOx掩膜,用聚焦激光热效应装置测得的光透过特性,分析了AgOx掩膜的开关性能.结果表明,AgOx掩膜在较低的温度作用下有良好的开关性能,反应AgOx Ag+O2可逆,
摘 要: 本文通过对职业专业化基本特征的分析,结合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现状,对辅导员专业化道路的实施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几点构想:引入心理学的理论、设立辅导员专业、实施认证制度、改革评审制度、成立辅导员专业团队等。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 特征 途径    新世纪发生变革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各种职业的结构与性质都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许多职业进入了专业的行列。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一个
在金衬底上制备了分子沉积膜.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它的摩擦力,结果表明沉积膜能明显地减小摩擦力.用纳米压痕仪研究它的纳米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在金表面沉积一层膜后,弹性模
摘 要: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能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由此可见,“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质疑问难能力 转变观念 教给方法 激励评价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但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比较注重精心设计问题,让
摘 要: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史里,象征词语不断发源、演变、流传,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元素,不同的历史时期象征词语出现的形式、频率、内涵意义也不尽相同,需要我们去研究它们的演变情况和规律。本文分别对某些物质文化类象征词语进行历时分类,并总结它们在各个朝代的变化情况。  关键词: 象征词语 物质文化类 词义    常敬宇认为,象征词语的象征意义是现代汉语语义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