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了解HIV合并感染对HCV自发清除患者抗-HCV抗体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2009年和2017年分别对河南省上蔡县王营村有既往献血史人群抗-HCV抗体水平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2009年调查结果将抗-HCV抗体阳性人群分为4组:HCV慢性感染组(HCVc)、HCV自发清除组(HCVr)、HIV阳性的HCV慢性感染组(HIV+HCVc)、HIV阳性的HCV自发清除组(HIV+HCVr)。2017年随
【机 构】
:
100191 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100191 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100191 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100191 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原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HIV合并感染对HCV自发清除患者抗-HCV抗体水平变化的影响。
方法2009年和2017年分别对河南省上蔡县王营村有既往献血史人群抗-HCV抗体水平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2009年调查结果将抗-HCV抗体阳性人群分为4组:HCV慢性感染组(HCVc)、HCV自发清除组(HCVr)、HIV阳性的HCV慢性感染组(HIV+HCVc)、HIV阳性的HCV自发清除组(HIV+HCVr)。2017年随访中剔去失访人群、HCV治疗人群和HCV自发清除再感染人群,每组随访人数分别为:HCVc组65人、HCVr组34人、HIV+HCVc组44人、HIV+HCVr组24人。对上述4组2009年抗-HCV抗体水平进行横向比较,以及对2009—2017年4组抗-HCV抗体水平变化进行纵向比较分析。
结果2009年横向比较显示,无论HIV是否合并感染,慢性感染组抗-HCV抗体水平均显著高于自发清除组。2009—2017年HCVc和HIV+HCVc组的抗-HCV抗体水平无明显变化,但HCVr和HIV+HCVr组的抗-HCV抗体水平均呈显著衰减趋势(P<0.000 1);HIV+HCVr组的抗-HCV抗体衰减程度高于HCVr组(P=0.003 9);HCVr组(r=-0.527 7,P=0.001 7)与HIV+HCVr组(r=-0.753 2,P<0.000 1)初始抗-HCV抗体水平与抗-HCV抗体衰减幅度呈负相关;HIV+HCVr组的抗-HCV抗体变化水平与2009年CD4+ T细胞计数基数水平呈负相关(r=-0.563 8,P=0.004 1);HIV+HCVr组与HCVr组的抗-HCV阴转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 5)。
结论HIV合并感染加速HCV自发清除患者抗-HCV抗体衰减,提示在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时,HIV感染人群的抗-HCV抗体阳性比例可能被低估。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DNA识别受体环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cGAS)在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1型(HTLV-1)的反转中间体诱导的固有免疫信号通路中的调控功能。方法将HTLV-1的反转中间体ssDNA90转染入HeLa细胞,采用免疫印迹试验检测cGAS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变化;将cGAS表达质粒,转染入HeLa细胞,24 h后再转染入ssDNA90,real-time PCR试验检测HeLa细胞中干扰素(
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T1DM)发病过程中外周免疫器官DC亚群的改变。方法以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的方式制备糖尿病小鼠模型。在STZ处理后的不同时间,检测小鼠体重变化和血糖水平;制备脾脏和淋巴结单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DC亚群、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CD4+Foxp3+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目的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3(NLRP3)-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1)炎症小体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的帕金森病(PD)小鼠神经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腹腔注射MPTP溶液(30 mg·kg-1·d-1),制备PD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爬杆试验和悬挂试验观察小鼠行为学变化;免疫印迹试验(
目的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技术结合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动弯杆菌,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动弯杆菌的耐药基因及该菌属种间亲缘关系。方法将65例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患者的阴道分泌物标本厌氧培养获得25株动弯杆菌,采用MALDI-TOF MS及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细菌种属,并提取细菌全基因组DNA进行二代测序,
目的对云南省2016年健康儿童中1株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新毒株EV-C99进行分离并对其基因特征进行分析。方法按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推荐的方法对该名儿童的大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提取该病毒RNA并对其VP1区基因进行RT-PCR和基因测序,用Sequencher 5.0软件对序列进行编辑和拼接。所得序列在GenBank进行"B
目的评价豚鼠感染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后,抗生素治疗联合重组AEC/BC02疫苗免疫的抗结核效果。方法高剂量结核分枝杆菌皮下攻击豚鼠2周后,将重组ESAT6-CFP10(EC)变态反应原皮试阳性的豚鼠随机分成4组:生理盐水(NS)组、AEC/BC02疫苗组、抗生素组、抗生素+AEC/BC02疫苗组。抗生素+AEC/BC02疫苗组接受异烟肼(is
目的探索5种沙眼衣原体分泌蛋白在体外对小鼠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方法原核表达蛋白GST-CT311、GST-GIgA、GST-cHtrA、GST-OmcBc和GST-Pgp3中,同时表达了衣原体膜蛋白GST-IncA作为对照,经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磁珠纯化、PreScission蛋白酶切除GST标签后得到蛋白CT311、GIgA、cHtrA、OmcBc、Pgp3以及IncA。
固有淋巴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s,ILCs)是最新发现的一类淋巴细胞家族。属于淋巴系统的固有免疫细胞。因缺乏模式识别受体和重组受体而不能直接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根据表达的转录因子和分泌的细胞因子不同可将ILCs分为ILC1、ILC2、ILC3三种,ILC1和ILC3又包括几个不同的亚型。ILCs对维持肠道黏膜上皮的完整性、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肠道免疫系统发育和调节肠道炎症反应
随着测序技术的成熟,梅毒螺旋体在世界各地被发现不同亚种,以双基因法或三基因法进行分型得到广泛认可。在推动梅毒分子流行病学发展的同时,螺旋体的毒力、血清固定现象、耐药性及发病部位等临床特点被发现与基因分型存在一定相关性,如14f/f的毒力可能更强,血清固定现象更容易发生在Tpr i基因菌株感染的患者,耐大环内脂类药的菌株可能与A2058、A2059基因相关等,本文将就此进行综述。
随着外泌体的发现,外泌体介导的新的细胞间信息传递和物质交换途径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外泌体生成过程与许多病毒组装和流出通路有相当大的重叠,提示外泌体可能在病毒感染中起作用。体外实验也显示,外泌体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外泌体可传递病毒核酸和蛋白质,并可能改变微环境,促进感染扩散;另一方面,外泌体可通过激活抗病毒通路或传递抗病毒分子引起机体免疫应答。外泌体是促进感染扩散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