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微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众多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对于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我国微小企业普遍存在经营稳定性差,企业结构不完善,缺少信用记录等问题导致融资困难,解决微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意义重大。在经济学的理论指导下,分析了微小企业融资难的实质是宏观效益和微观成本的冲突,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微小企业;融资;金融机构;成本效益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4-0111-01
1 引言
国际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我国微小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资金不足问题,而资金链断裂是压垮微小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直接融资的门槛很高,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的大门基本只对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开放。绝大部分微小企业是依靠银行贷款和高利贷两个途径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而现阶段我国微小企业又难以从银行系统获得金融支持。目前,微小企业急缺资金与银行惜贷这对矛盾不仅制约着微小企业的发展,抑制地方经济的增长,同时也成了银行业发展的瓶颈。本文从宏观效益和微观成本的辩证关系出发,试图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改进方法与措施。
2 微小企业发展以及融资现状
2.1 微小企业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微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微小企业对于促进市场竞争和经济繁荣、推进技术创新、扩大就业、调整产业结构和实现经济增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民营经济非常发达的浙江有无数“微小型”工业企业(企业年主营收入低于500万元的规模以下工业)正茁壮成长。据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抽样调查统计,2006年浙江省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为9693.27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增幅提高4.2个百分点;共实现营业利润和上交税金分别为195.08亿元和1791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2%和18.5%。另有数据显示,全国共计6000万左右的微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提供了75%左右的就业机会,并且创造了50%左右的出口收入和财政税收,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由此可见,中国要在未来保持健康高速又有创新的经济增长,离不开微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2.2 微小企业融资现状
微小企业融资贷款业务是由欧洲复兴开大银行发起的-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即European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EBRD)是“二战”后由美国、日本及欧洲一些国家政府发起成立的银行,主要任务是帮助欧洲战后国家的重建和复兴。自上个世纪90年代,EBRD开始发展一项划时代的业务-开办微小企业贷款业务。
长期以来由于微小企业在信用上存在难以确认等原因,微小企业融资项目一直是银行金融机构不敢轻易涉足的领域。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9年底调查数据显示,微小型企业中,能获得银行贷款的不到20%,而这其中,认为从银行贷款有难度的比例占29.2%;认为从银行贷款比较难的比例占22%,认为从银行贷款非常难的占19.7%。而微小企业也常常因为银行贷款手续过于繁杂、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而丧失稍纵即逝的好机会。事实上,无论在国家信贷政策宽松还是紧缩的背景下,微小企业的总体授信额度都偏小,而且融资困难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从微小企业发展现状以及融资现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具备宏观经济效益的微小企业在信贷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与其对经济的贡献率相差甚远。
3 微小企业融资困难成因分析
造成微小企业向银行贷款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微小企业外部宏观环境的原因,更重要的也是企业内部的原因。
3.1 宏观环境原因分析
(1)直接融资门槛高。我国资本市场虽已初具规模,但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尚未形成,发展并不成熟,资本市场进入壁垒较高。国家对股票和债券的发行有许多硬性规定,使微小企业很难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融资目的,而专门为微小企业服务的创业板,也只有少数较强的企业可以利用其融资,无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
(2)缺乏专门为微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我国金融机构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国有金融机构,主要服务对象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而专门为微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极为匮乏。制度化扶持微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
(3)银行金融机构经营观念与机制尚未完全转变。银行主营存款和贷款业务,追求低风险,稳定收益,不愿意向资产较少的微小型企业融资,风险大,收益小。
(4)银行和微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即微小企业获得信贷资金后,可能会改变原来的承诺,从事偏离银行利益的活动,使银行面临的风险增大。所以银行在给微小企业放贷前,采取种种限制和防范措施,加大监管力度,尽可能规避自身风险,导致成本提高。
3.2 微小企业自身原因分析
(1)微小企业一般成立时间短,存在规模小,运作不规范,信息不透明,银行难以获得其真实的财务信息,导致其信用等级低。根据银行历史坏账记录,银行为了减少坏账和降低风险,就产生了“惧贷”心理,同时也形成了银行与微小企业之间融资的恶性循环。
(2)微小企业贷款项目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为主,不确定性大,呈现时间急,频率高、额度小和风险高四大特征。而银行金融机构发放贷款一般要经过申请、评级授信、贷款发放三阶段。这过程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与微小企业贷款时间紧迫发生矛盾。
4 解决微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对策和建议
分析微小企业向银行贷款困难的原因,主要从微观经济学的以下理论来阐述解决微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对策和建议:一是供给与需求理论;二是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的辩证关系;三是比较优势理论;四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融资的影响。 4.1 企业融资需求
(1)微小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获得市场份额,及时收回资金,维护自身现金流。
(2)微小企业要建立健全财务制度,规范自身的金融行为,同时及时将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信息反馈给银行,实现信息的畅通,建立相互信赖的合作关系。等到需要贷款时,可大大减少银行收集信息的成本,及时贷款。
(3)微小企业应当树立信用意识,有借必有还。只有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企业守信用,才能为企业融资创造宽松的条件。
4.2 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供给
(1)银行应该充分发挥“地缘性”比较优势,地方金融机构与当地的微小企业具有天然的联系,二者在规模上相差不大,明确市场定位,寻找合理的客户,不能只把目标放在大型企业上,并且能够充分利用地方上的信息存量,无需支付太多收集信息的成本,即可了解到微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信用水平。
(2)银行应当充分利用利率市场化这一条件。在国家法定条件下,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制定不同的贷款利率,以此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优化配置和风险匹配的要求。
(3)银行有必要改掉以往只重视微小企业“硬信息”的观念,因为微小企业规模小,一般缺乏正规的财务报表,不能仅利用资产负债表这些资料来分析信息。还应当收集客户家庭结构,社会信誉等“软信息”。
4.3 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管理
(1)加强微小企业金融支持的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市场环境。我国在微小企业方面的立法明显滞后,尽快制定和完善微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
(2)规范发展民间融资,从浙江温州的民间借贷来看,民间资本具有非常强的活力,能在短时间内以惊人的速度筹集到资金,国家应该规范民间借贷机构,使其合理化,合法化。为中小企业融资增加一条途径。
(3)发展专业资产管理机构,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鼓励发展面向微小企业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建立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
(4)加强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微小企业就大体上可以被分为两类: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竞争力较弱的边际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涵盖了这两类企业。建立规范的信用体系,降低融资成本,实现小企业能融资,银行愿借贷。
参考文献
[1]张博.融资租赁业务在缓解微小企业融资难中的优势分析[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5(1).
[2]张水英,俄兰青.微小企业“自助贷款超市”建设研究[J].时代金融,2011,(6).
[3]N.Cregory Mankiw. essentials of Economics,5th Edition(M).Cengage learning,2010.
[4]陈琰,许非.利率市场化下中小企业融资与商业银行定价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1,(3).
关键词:微小企业;融资;金融机构;成本效益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4-0111-01
1 引言
国际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我国微小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资金不足问题,而资金链断裂是压垮微小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直接融资的门槛很高,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的大门基本只对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开放。绝大部分微小企业是依靠银行贷款和高利贷两个途径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而现阶段我国微小企业又难以从银行系统获得金融支持。目前,微小企业急缺资金与银行惜贷这对矛盾不仅制约着微小企业的发展,抑制地方经济的增长,同时也成了银行业发展的瓶颈。本文从宏观效益和微观成本的辩证关系出发,试图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改进方法与措施。
2 微小企业发展以及融资现状
2.1 微小企业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微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微小企业对于促进市场竞争和经济繁荣、推进技术创新、扩大就业、调整产业结构和实现经济增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民营经济非常发达的浙江有无数“微小型”工业企业(企业年主营收入低于500万元的规模以下工业)正茁壮成长。据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抽样调查统计,2006年浙江省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为9693.27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增幅提高4.2个百分点;共实现营业利润和上交税金分别为195.08亿元和1791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2%和18.5%。另有数据显示,全国共计6000万左右的微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提供了75%左右的就业机会,并且创造了50%左右的出口收入和财政税收,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由此可见,中国要在未来保持健康高速又有创新的经济增长,离不开微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2.2 微小企业融资现状
微小企业融资贷款业务是由欧洲复兴开大银行发起的-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即European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EBRD)是“二战”后由美国、日本及欧洲一些国家政府发起成立的银行,主要任务是帮助欧洲战后国家的重建和复兴。自上个世纪90年代,EBRD开始发展一项划时代的业务-开办微小企业贷款业务。
长期以来由于微小企业在信用上存在难以确认等原因,微小企业融资项目一直是银行金融机构不敢轻易涉足的领域。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9年底调查数据显示,微小型企业中,能获得银行贷款的不到20%,而这其中,认为从银行贷款有难度的比例占29.2%;认为从银行贷款比较难的比例占22%,认为从银行贷款非常难的占19.7%。而微小企业也常常因为银行贷款手续过于繁杂、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而丧失稍纵即逝的好机会。事实上,无论在国家信贷政策宽松还是紧缩的背景下,微小企业的总体授信额度都偏小,而且融资困难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从微小企业发展现状以及融资现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具备宏观经济效益的微小企业在信贷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与其对经济的贡献率相差甚远。
3 微小企业融资困难成因分析
造成微小企业向银行贷款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微小企业外部宏观环境的原因,更重要的也是企业内部的原因。
3.1 宏观环境原因分析
(1)直接融资门槛高。我国资本市场虽已初具规模,但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尚未形成,发展并不成熟,资本市场进入壁垒较高。国家对股票和债券的发行有许多硬性规定,使微小企业很难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融资目的,而专门为微小企业服务的创业板,也只有少数较强的企业可以利用其融资,无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
(2)缺乏专门为微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我国金融机构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国有金融机构,主要服务对象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而专门为微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极为匮乏。制度化扶持微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
(3)银行金融机构经营观念与机制尚未完全转变。银行主营存款和贷款业务,追求低风险,稳定收益,不愿意向资产较少的微小型企业融资,风险大,收益小。
(4)银行和微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即微小企业获得信贷资金后,可能会改变原来的承诺,从事偏离银行利益的活动,使银行面临的风险增大。所以银行在给微小企业放贷前,采取种种限制和防范措施,加大监管力度,尽可能规避自身风险,导致成本提高。
3.2 微小企业自身原因分析
(1)微小企业一般成立时间短,存在规模小,运作不规范,信息不透明,银行难以获得其真实的财务信息,导致其信用等级低。根据银行历史坏账记录,银行为了减少坏账和降低风险,就产生了“惧贷”心理,同时也形成了银行与微小企业之间融资的恶性循环。
(2)微小企业贷款项目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为主,不确定性大,呈现时间急,频率高、额度小和风险高四大特征。而银行金融机构发放贷款一般要经过申请、评级授信、贷款发放三阶段。这过程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与微小企业贷款时间紧迫发生矛盾。
4 解决微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对策和建议
分析微小企业向银行贷款困难的原因,主要从微观经济学的以下理论来阐述解决微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对策和建议:一是供给与需求理论;二是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的辩证关系;三是比较优势理论;四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融资的影响。 4.1 企业融资需求
(1)微小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获得市场份额,及时收回资金,维护自身现金流。
(2)微小企业要建立健全财务制度,规范自身的金融行为,同时及时将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信息反馈给银行,实现信息的畅通,建立相互信赖的合作关系。等到需要贷款时,可大大减少银行收集信息的成本,及时贷款。
(3)微小企业应当树立信用意识,有借必有还。只有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企业守信用,才能为企业融资创造宽松的条件。
4.2 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供给
(1)银行应该充分发挥“地缘性”比较优势,地方金融机构与当地的微小企业具有天然的联系,二者在规模上相差不大,明确市场定位,寻找合理的客户,不能只把目标放在大型企业上,并且能够充分利用地方上的信息存量,无需支付太多收集信息的成本,即可了解到微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信用水平。
(2)银行应当充分利用利率市场化这一条件。在国家法定条件下,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制定不同的贷款利率,以此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优化配置和风险匹配的要求。
(3)银行有必要改掉以往只重视微小企业“硬信息”的观念,因为微小企业规模小,一般缺乏正规的财务报表,不能仅利用资产负债表这些资料来分析信息。还应当收集客户家庭结构,社会信誉等“软信息”。
4.3 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管理
(1)加强微小企业金融支持的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市场环境。我国在微小企业方面的立法明显滞后,尽快制定和完善微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
(2)规范发展民间融资,从浙江温州的民间借贷来看,民间资本具有非常强的活力,能在短时间内以惊人的速度筹集到资金,国家应该规范民间借贷机构,使其合理化,合法化。为中小企业融资增加一条途径。
(3)发展专业资产管理机构,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鼓励发展面向微小企业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建立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
(4)加强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微小企业就大体上可以被分为两类: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竞争力较弱的边际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涵盖了这两类企业。建立规范的信用体系,降低融资成本,实现小企业能融资,银行愿借贷。
参考文献
[1]张博.融资租赁业务在缓解微小企业融资难中的优势分析[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5(1).
[2]张水英,俄兰青.微小企业“自助贷款超市”建设研究[J].时代金融,2011,(6).
[3]N.Cregory Mankiw. essentials of Economics,5th Edition(M).Cengage learning,2010.
[4]陈琰,许非.利率市场化下中小企业融资与商业银行定价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