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必须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制约机制对策选择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成为必然。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因此,分析我国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机制,提出适宜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一)制度、政策和法规的影响。
户籍制度是制约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近年来,部分地区已开始变革户籍制度,但农民工就业依旧困难,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无法融入就业城市的经济组织内,漂泊不定。这些迫使农村劳动力在流动中缺乏安全感,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正常流动。
(二)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的影响。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农村人口的总体受教育程度只有6.5年,不能适应第二、三产业的激烈竞争的要求。此外,由于文化素质低和一些传统思想的影响造成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不稳定性,失业率高,极易上当受骗,最终影响了自身的就业。
(三)乡镇企业过早走上资本密集型道路。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随着工业发展进入从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的阶段,技术的提升和资本的密集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步下降,特别是买方市场的形成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使我国乡镇企业过早走上了资本密集型的发展道路,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条件和机会。
(四)人口城市化进程缓慢。
从发达国家的历史进程来看,城市化的发展与工业化的发展是同步的,这是传统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衡量城市化的主要指标是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而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在大中城市和东部地区城市化推进较快,而在不发达地区则进展缓慢。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制度化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首先要在户籍改革方面有突破,消除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状况。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消除户籍关系上的各种社会经济差别,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在发展机会面前地位平等。在就业制度上,应确立“企业自主用人、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市场化就业制度。在城市福利体制上,要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对人口实行开放式管理的户口制度。
其次,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允许外出打工、经商的农民可依法有偿转让、转租、入股抵押土地承包权,以防止土地荒芜,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发展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从而使农业真正成为一种盈利性产业。
(二)努力提高农民知识化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以适应就业需要。
农村劳动力整体知识水平的偏低,不仅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从长远上来看,妨碍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乃至整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因此,通过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加大就业培训,来大幅度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真正建立起雄厚的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长期稳定发展的人力资本基础。第一,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要全方位地适应错综复杂的市场经济竞争形势,创办示范性专业和示范基地,同时,把农村职业学校创办成农村科技推广中心、管理人才培训中心、科技信息研究中心、农业产业化示范中心的特色学校。
第二,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在目前劳动力需求较大的情况下,通过培训调整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以适应市场需求。制定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的总体规划,按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结合当地实际开展特色培训,结合市场需求开展对口培训。
(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就业渠道。
推进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实现农村集约化经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推动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发展,也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领域。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鼓励农民回乡创业,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此外,还应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施产业化经营,实现以工促农、以企带村,使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融合在一起,既解决了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又避免了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所带来的各种问题。
(四)加快小城镇发展步伐。
城镇化依然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城镇化存在许多的问题,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进一步转化。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在城镇化建设中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不可盲目发展,不可只重视基础设施等硬件方面的建设而忽略了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要改变行政规划的管理制度,加强政府指导,理清工作思路,科学的、重点的实现城镇化建设,促进产业和人口的集聚,向城镇建设要质量,而不是数量上的简单增加。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刘怀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刘志雄.何忠伟.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4,(3).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制约机制对策选择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成为必然。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因此,分析我国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机制,提出适宜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一)制度、政策和法规的影响。
户籍制度是制约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近年来,部分地区已开始变革户籍制度,但农民工就业依旧困难,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无法融入就业城市的经济组织内,漂泊不定。这些迫使农村劳动力在流动中缺乏安全感,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正常流动。
(二)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的影响。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农村人口的总体受教育程度只有6.5年,不能适应第二、三产业的激烈竞争的要求。此外,由于文化素质低和一些传统思想的影响造成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不稳定性,失业率高,极易上当受骗,最终影响了自身的就业。
(三)乡镇企业过早走上资本密集型道路。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随着工业发展进入从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的阶段,技术的提升和资本的密集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步下降,特别是买方市场的形成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使我国乡镇企业过早走上了资本密集型的发展道路,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条件和机会。
(四)人口城市化进程缓慢。
从发达国家的历史进程来看,城市化的发展与工业化的发展是同步的,这是传统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衡量城市化的主要指标是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而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在大中城市和东部地区城市化推进较快,而在不发达地区则进展缓慢。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制度化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首先要在户籍改革方面有突破,消除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状况。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消除户籍关系上的各种社会经济差别,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在发展机会面前地位平等。在就业制度上,应确立“企业自主用人、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市场化就业制度。在城市福利体制上,要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对人口实行开放式管理的户口制度。
其次,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允许外出打工、经商的农民可依法有偿转让、转租、入股抵押土地承包权,以防止土地荒芜,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发展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从而使农业真正成为一种盈利性产业。
(二)努力提高农民知识化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以适应就业需要。
农村劳动力整体知识水平的偏低,不仅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从长远上来看,妨碍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乃至整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因此,通过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加大就业培训,来大幅度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真正建立起雄厚的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长期稳定发展的人力资本基础。第一,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要全方位地适应错综复杂的市场经济竞争形势,创办示范性专业和示范基地,同时,把农村职业学校创办成农村科技推广中心、管理人才培训中心、科技信息研究中心、农业产业化示范中心的特色学校。
第二,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在目前劳动力需求较大的情况下,通过培训调整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以适应市场需求。制定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的总体规划,按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结合当地实际开展特色培训,结合市场需求开展对口培训。
(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就业渠道。
推进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实现农村集约化经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推动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发展,也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领域。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鼓励农民回乡创业,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此外,还应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施产业化经营,实现以工促农、以企带村,使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融合在一起,既解决了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又避免了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所带来的各种问题。
(四)加快小城镇发展步伐。
城镇化依然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城镇化存在许多的问题,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进一步转化。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在城镇化建设中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不可盲目发展,不可只重视基础设施等硬件方面的建设而忽略了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要改变行政规划的管理制度,加强政府指导,理清工作思路,科学的、重点的实现城镇化建设,促进产业和人口的集聚,向城镇建设要质量,而不是数量上的简单增加。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刘怀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刘志雄.何忠伟.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