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标》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是一门自然科学。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严密性和应用广泛性,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要学好数学很难,很多学生因此对学习数学失去兴趣和信心。课程改革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改编,增加了许多实践活动。教材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统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有价值的数学”,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实践活动不仅能为学生创设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的最佳情景,调动学生积极性,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生习惯和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协调发展。这对学生学好数学有很大的作用。正如叶圣陶先生的一贯主张:学习要“即知即行,行中求知”,强调“实践出真知”(《论教育》第177页)。这种观点也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基本思想。数学教育本来就是一种认识活动,那么,生活的、实践的观点,应该是首要的基本观点,应该以实践为主体。
要组织好数学实践活动,我认为应遵循以下原则:
1.渗透思想与情感。
现在的教学不仅要实现双基的目标,而且要实现情感目标。例如利用三角函数测量旗杆高度时,还应让学生深刻理解五星红旗的内涵,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缅怀革命先烈,传承民族美德,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2.提倡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课改理论认为:“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要比结果重要。”新课标还指出,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宝贝,不少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同学之间的关系有些淡漠。通过课堂实践活动可以提高他们的协作精神,加深同学之间的友谊,也变单纯师生间的双向交流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比如测量物体的高度,教师可提出:根据《吉尼斯记录大全》的记载,全世界最高的树约有112米高。这类难以测量其高度的物体,如树木、烟囱、建筑物、旗杆,怎么办才能测量到它们的高度呢?当然你可以设法到达它们的顶端,并放下一个要多长有多长的绳子,然后让地面上的人拽紧绳子,再设法量出绳子的长度就可以了。不过这种方法实现起来比较困难,有没有更实用、更方便的方法呢?想一想数学能否帮你的忙。当然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多种方案。由这些方案不难看出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要将测量、图形、代数等的知识和方法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学生需要找到合适的数学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并能真正地进行实践,包括与他人进行合作。这些都需要学生综合自己以前解决问题的经验、动手实践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技能、数学思考和表达的能力、个人的创造,甚至还有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信心、意志力等。这真正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教师还要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分组测量旗杆的高度,在操场上共同实践自己的想法,最后回到教室将测量方法和结果再进行汇总。
3.多样性、趣味性。
实践活动新颖,形式多样,富有情趣,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学、愉快地学。如在上摸到红球这个内容时,通过“守株待兔”进行引题,设计新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让学生动一动,做一做,通过摸球、抛硬币和色子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加深学生对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等概念的理解。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学得轻松,掌握得又好。
4.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独立实践能力,必须着力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思维和实践,每个实践活动的设计都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每次活动都要求全员参与。在活动过程中可以分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都有活动的机会,根据不同的要求和学生之间的差异分配不同的工作。例如:上概率这一课时,要做一个盘转游戏,由于当时缺乏用具,学生们开动脑筋,想出了用圆规的脚,把螺丝拧松作为旋转的指针,在纸上画一个转盘,这样全班学生都拥有了自己的转盘,而且这个转盘可以由自己设计,做不同的转盘游戏。
5.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科学家朱傈文说:“中国的学校过于强调学生的书本知识和书面应试能力,而对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显得不足;美国学生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他们有创意,往往创造出一些惊人的成就。”教学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其创造能力,比传授知识更加重要。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这是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的关键所在,只有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认真听讲,动手操作,踊跃发言,积极探求,深入研究,思维才能得到启迪,智力才能得到开发,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如果一个学生在数学中不能动脑思考问题,而只是附和教师和同学的答案,那他的学习不会有真正的收获。如在《一百万有多大》一课中,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把后0.1毫米的纸依次折叠,并计算纸张的厚度,提出问题“足够长的厚0.1毫米的纸继续折叠20次、30次,会有多厚?”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乘方问题,最后让学生通过计算知道:如果一层楼按3米计算,把足够长的0.1毫米的纸继续折叠20次有104米高,有34层楼高;继续折叠30次后有10万多米高,有12个珠穆朗玛峰高。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了解了数学知识的用处与妙处,从而端正了学习数学的态度,下决心学好数学,进一步培养了数学创造力。
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礼物是每个人都喜欢的,若能将数学知识“包装”成“礼物”赠给学生,他们会觉得每天都有欣喜,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有意义的事呀!数学实践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将“知识”包装成“礼物”的过程,它无论是在内容安排、组织形式还是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引发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兴奋点,这样才能使知识真正成为孩子们乐意接受的礼物。
要组织好数学实践活动,我认为应遵循以下原则:
1.渗透思想与情感。
现在的教学不仅要实现双基的目标,而且要实现情感目标。例如利用三角函数测量旗杆高度时,还应让学生深刻理解五星红旗的内涵,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缅怀革命先烈,传承民族美德,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2.提倡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课改理论认为:“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要比结果重要。”新课标还指出,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宝贝,不少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同学之间的关系有些淡漠。通过课堂实践活动可以提高他们的协作精神,加深同学之间的友谊,也变单纯师生间的双向交流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比如测量物体的高度,教师可提出:根据《吉尼斯记录大全》的记载,全世界最高的树约有112米高。这类难以测量其高度的物体,如树木、烟囱、建筑物、旗杆,怎么办才能测量到它们的高度呢?当然你可以设法到达它们的顶端,并放下一个要多长有多长的绳子,然后让地面上的人拽紧绳子,再设法量出绳子的长度就可以了。不过这种方法实现起来比较困难,有没有更实用、更方便的方法呢?想一想数学能否帮你的忙。当然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多种方案。由这些方案不难看出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要将测量、图形、代数等的知识和方法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学生需要找到合适的数学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并能真正地进行实践,包括与他人进行合作。这些都需要学生综合自己以前解决问题的经验、动手实践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技能、数学思考和表达的能力、个人的创造,甚至还有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信心、意志力等。这真正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教师还要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分组测量旗杆的高度,在操场上共同实践自己的想法,最后回到教室将测量方法和结果再进行汇总。
3.多样性、趣味性。
实践活动新颖,形式多样,富有情趣,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学、愉快地学。如在上摸到红球这个内容时,通过“守株待兔”进行引题,设计新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让学生动一动,做一做,通过摸球、抛硬币和色子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加深学生对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等概念的理解。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学得轻松,掌握得又好。
4.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独立实践能力,必须着力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思维和实践,每个实践活动的设计都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每次活动都要求全员参与。在活动过程中可以分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都有活动的机会,根据不同的要求和学生之间的差异分配不同的工作。例如:上概率这一课时,要做一个盘转游戏,由于当时缺乏用具,学生们开动脑筋,想出了用圆规的脚,把螺丝拧松作为旋转的指针,在纸上画一个转盘,这样全班学生都拥有了自己的转盘,而且这个转盘可以由自己设计,做不同的转盘游戏。
5.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科学家朱傈文说:“中国的学校过于强调学生的书本知识和书面应试能力,而对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显得不足;美国学生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他们有创意,往往创造出一些惊人的成就。”教学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其创造能力,比传授知识更加重要。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这是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的关键所在,只有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认真听讲,动手操作,踊跃发言,积极探求,深入研究,思维才能得到启迪,智力才能得到开发,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如果一个学生在数学中不能动脑思考问题,而只是附和教师和同学的答案,那他的学习不会有真正的收获。如在《一百万有多大》一课中,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把后0.1毫米的纸依次折叠,并计算纸张的厚度,提出问题“足够长的厚0.1毫米的纸继续折叠20次、30次,会有多厚?”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乘方问题,最后让学生通过计算知道:如果一层楼按3米计算,把足够长的0.1毫米的纸继续折叠20次有104米高,有34层楼高;继续折叠30次后有10万多米高,有12个珠穆朗玛峰高。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了解了数学知识的用处与妙处,从而端正了学习数学的态度,下决心学好数学,进一步培养了数学创造力。
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礼物是每个人都喜欢的,若能将数学知识“包装”成“礼物”赠给学生,他们会觉得每天都有欣喜,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有意义的事呀!数学实践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将“知识”包装成“礼物”的过程,它无论是在内容安排、组织形式还是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引发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兴奋点,这样才能使知识真正成为孩子们乐意接受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