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危机:历史与现实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_fire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5-6月席卷欧洲的出血性大肠热已蔓延至16个欧盟国家,造成四十多人死亡,三千多例重症。人们对黄瓜、番茄、生菜等日常食品避之犹恐不及。结合上世纪90年代的疯牛病和2004年的禽流感,以及19世纪中叶横扫法国的绦虫病,我们会发现:食品安全危机并非如许多环保人士所言,是新时代人类对自然过度开发造成的生态恶果,它其实已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与人类历史的发展相依相伴,而且,令人讶异的是,它从未因医学与生物技术的进步而有所消退。
  从中世纪开始,因食品造成的患病及死亡已屡见不鲜,当问题普及化,技术手段无法解决时,人们总会将它归咎于“被诅咒”或者“被投毒”。这种思维定势固然与当时宗教势力的强大,以及政治军事冲突频繁有直接关系。于是,粮食种植、牲畜养殖者往往首当其冲,成为背负责任的“主犯”,处罚标准也与“玩弄巫术”“叛国”等罪行等量齐观。除了严惩所谓的“肇事者”,人们或祷告、或献祭,甚至背井离乡,以躲避这种“魔鬼的追捕”和“敌营的迫害”。
  19世纪初,以巴斯德研究院成立为标志,人类对细菌的认识步入科学启蒙阶段。多种因进食而患病的病理学原因被查明。当时改善食品卫生的手段,大多只能在最后步骤——烹饪环节来实现:如肉类加工温度不应低于65℃等。不过,一旦面对大规模食品安全危机,科学依然束手无策,因为实验室结果和政府救治措施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
  以科学证明为因,政府干预为果,两者结合共同应对食品危机的做法始于1830年,当时,人们首次发现猪肉内脏存在一种绿色寄生虫——猪肉绦虫,研究证明:它与19世纪初以来大量食用猪肉死亡的病例有直接关系。1860年,政府下令建立猪肉绦虫检查制度,未经检验的私自屠宰被界定为违法行为。不过,从这项成果的最早发现到立法成形,整整30年时间已过去,绦虫致死病例每年均达数百之多!今天的人们会很惊讶,在这种攸关人类生命的重大议题上,为何从医学证明到措施实行竟需如此漫长的等待?
  从总体死亡人数分析,感染绦虫致死只属于临床罕见的“例外情形”,与今日食品管理理念不同的是,“例外”能否视为启动立法的原因,在19世纪存在极大争议,医生们不敢就“少数病例”要求政府立法,政府同时也质疑医学报告的代表性。最终30年过去,血的教训逐年累积,迫使政府不得不着手建立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从此开始,“医学例外”“少数病例”成为了食品监管的核心,任何一起“例外”,都足以牵动整个社会的神经。
  然而,科学在食品安全方面是否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答案是否定的。上世纪90年代的疯牛病,是科技进步导致食品安全灾难的一例力证。人们通过所谓的“科学养殖”大力改进牛饲料营养结构,却忽略了它给动物及人体可能带来的影响。在人与动植物的关系尚未明确的今天,科学的发展往往酿成新型食品安全危机。
  从立法角度而言,1905年是食品安全责任定义明晰化的关键年份。法国于当年第一次颁布《消费者保护法》,将食品购买者界定为“食品消费者”,发生卫生问题时,举证责任由销售者承担,法律优先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同时,食品标签制度建立,销售者有义务列明食品全部成分,而政府则有权因其中任何一种成分存在卫生风险禁止其销售。不过,在同样拥有食品标签制的德国和英国,销售者迄今为止只需列明食品的主要成分,这就可能导致故意回避风险成分的行为出现。出血性大肠热的蔓延,便凸显了食品标准不统一与欧洲市场一体化之间的矛盾。
  事实证明,科学、行政、立法等手段即使多管齐下,也难以彻底解决困扰人类多时的食品安全谜题,有时甚至还会出现反效果,所幸,尊重生命早已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历史的脚步在继续,我们的工作仍无止境。(法国《历史》杂志第366期)
其他文献
19世纪中期,英国的新闻出版自由独步天下。不过那是英国人四百年浴血抗争和渐进改良的成果。历史上,英国专制君主曾经设计出很多钳制言论、思想和信息扩散的机制,在钳制言论和出版方面花样和“创新”最多,钳制效果也一度最显明。    ◎ 审查制度、星法院和书商公会    尽管审查制度(censorship)是欧洲宗教分裂的产物,但是各个世俗政府迅速借助审查制度对图书和戏剧进行全面的控制。法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
期刊
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口味    1014年,约克大主教沃尔夫斯坦悲观地说,“这个世界正急匆匆地走向它的尽头。”这位主教错了,世界不但没有走到尽头,反而在他身后500年,展现出更为广阔的一面。1492年,哥伦布开始了西航的旅程,世界历史由此断裂为新旧两极。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 弗里德曼说,“世界的规模从大号‘缩水’到中号”。的确如此,正是从1500年前后——弗里德曼将此看成是全球化的开端—
期刊
“这个城市的居民把涉及它的一切都记下来留给了我们:它的街衢、运河、建筑、官衙,它的市场及商业交易,它的节日和娱乐……简直到了这样的程度——如今竟可以事无巨细地将这座京城重现出来,找到人们做每一类买卖的精细地点,以及每一座寺庙的准确位置。我们甚至获知了当时最红的歌妓的姓名、主要街道上铺路石板的块数,以及各个最佳的去处:诸如在哪一家店铺,可以寻觅到最好的蜜饼;又在哪一条街巷有最好的房子待售。”法国史学
期刊
■ “职业读者”    中国读者对董鼎山先生的印象,多与《读书》杂志有关。《读书》的前掌门沈昌文先生在《若干乡谈》中说:“鼎山兄这位‘纽约客’,并不像我们过去想像的资本主义世界的文人,必是满身铜臭。他喜欢纯正的文学。他也讨论大众文化,谈到某种娱乐思潮,但谈了归齐,钟情所在,还是文人文事。”(详见《书商的旧梦》,沈昌文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38—42页)  赴美之前,我采访过李君维
期刊
卡路里这个表示食品供给和全民消费的数字,在美国的对外政策方面留下了最明显的印记,并且最终影响了美国人想象世界粮食问题的方式。  在2004年的记录片《超码的我》里,美国导演斯珀洛克考察了美国快餐业和肥胖症之间的联系。在影片中他问美国人知道卡路里的定义吗?有的人摇头,大多数人都猜可能跟肥胖有点联系。甚至专家也很难想起卡路里的定义,那就是将1克水在1大气压下提升1℃所需要的热量。    ■ 卡路里:饮
期刊
1912年2月12日,农历腊月二十五日,再坚持五天,辛亥年就要过去。 但对于晚清帝国来说,却最终到了谢幕时刻。  辛亥年无疑是帝国执政者最为难熬的一年。自这一年武昌起事以来,南方各省相继独立,战事延续四月,此时帝国虽名义上仍控制半壁江山,但内部矛盾重重,人心思变。“共和”取代“君主”已经成为不可挽回之势,“南中各省,既倡义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  在此境况之下,经过多方
期刊
西装从伦敦的小街一路前进,最后征服了全球。《魔力西装:向上晋升的品味穿着》这本书的作者说,穿一套体面的西装,不仅成就优雅、绅士的外表,更将是迈上成功的阶梯。    不管是政治人物、银行家或工会领袖,男人在社交场合几乎全都穿西装。有人说,穿长裤、运动衫、印有图案的T恤,不啻公开宣称:你没有野心。《魔力西装:向上晋升的品味穿着》这本书的作者说,穿一套体面的西装,不仅成就优雅、绅士的外表,更将助你迈上成
期刊
1943年4月30日,西班牙南部维尔瓦的渔民在海滩上发现了一具尸体,在他的腰间系着一个黑色的公文包。这是盟军模仿一部早已被遗忘的小说假造的圈套,然而因为种种阴差阳错,这一情报被送到德国,帮助盟军侵占了西西里。德国成了现代军事史上一个著名骗局的牺牲品。     ‘1943年4月30日,西班牙南部维尔瓦的渔民在海滩上发现了一具尸体。虽然已经严重腐烂,但还是可以辨认出这是一位身穿军大氅、军服和皮靴的中年
期刊
阿潘是我们在金边的导游。四十来岁,瘦小黧黑,酷似土生土长的高棉人,但眉头眼额一望可知是华人——广东人。阿潘说自己祖籍汕头,是第二代华侨,讲得一口流利的广东话,普通话也可以。  他有一头供游人租骑的跛象。阿潘说,象腿是给赤柬砍伤的。阿潘管柬埔寨共产党——红色高棉的执政党叫“赤柬”。  “1975年4月17日,赤柬打进金边城,没几天就把人通通赶出城去,说是美国人要来轰炸。离城的时候,象要跟着主人走,他
期刊
2010年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史上是十分重要的一年:富士康职工的N连跳、加薪潮、工会潮……这一系列事件,为中国这个“世界工厂”提出了深刻的问题:为中国的经济崛起创下首功的劳动者,怎么保护自己的利益、分享市场经济的果实?怎样和资方进行“集体协商”?从另一方面说,中国的制造业,怎样应对劳动力成本增高的挑战?这些问题不解决,中国很难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  遗憾的是,回答这些问题,中国人本能地把眼光投向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