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田余绪中的近世边疆社会嬗变——以1719至1949年间甘肃省金塔县水利事务为中心的研究

来源 :学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up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公元1719至1949年间甘肃金塔县水利事务为主线,可以分析这一因屯田而兴起的边疆社会在两百余年间的演化特征.清代屯田时期,金塔县水利事务完全由政府控制,屯田结束后逐渐转向民间自行管理;但政府却出于对边疆地区民众领袖易引发社会不稳定的成见,刻意将士绅集团排斥于水利管理事务之外.民国时期随着外源性水利危机的爆发,向外部"争水"成为决定区域社会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政府转而支持士绅阶层积极"争水",士绅由此控制了全县水利事务."争水"成功的士绅阶层很快涣散并劣化,致使金塔内部水利逐渐废弛、社会矛盾重重,并非迫切的"对外争水"成为凝聚区域社会的唯一共识.从屯田到争水,金塔社会在近世大多数时间中始终为单一维度社会管制目标所牵引,并未走上繁荣、有序、富于活力的发展之路.这其中涉及政治、环境等复杂因素的交相作用,但自屯田时代所遗留的制度化要素扮演了重要角色.短时期的屯田活动,造就了长时期存在于边疆区域的"屯田社会",其流风余绪影响至今.
其他文献
比较现代化研究是社会科学中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要理解现代化就需要从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的视角去审视现代化的逻辑.从本体论的视角来看,现代化是各个维度的综合性结果,并且这一结果存在诸多客观标准.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简单的中欧比较违背了宏观历史比较研究的基本原则.因此,尽管中国和欧洲在16世纪之前一直是最为繁荣的地区,但两者在16-18世纪期间出现了巨大的差距,然而这个所谓的"大分流"却并非是理解近代世界历史的关键.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建立全球史观是科学认识现代化的关键,纯粹的西方中心主义或东亚中心的思
静坐自宋代以来已成为儒家功夫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它在儒家功夫论中所扮演的角色?或者说,作为一种以君子和圣贤人格为追求的功夫实践而非一般的养生方法,静坐在儒家传统中究竟应当如何定位?较之佛、道以及世界上其他宗教与精神性传统的静坐实践,儒家式的静坐又有何种与众不同的特点?对此,学界迄今似未见较为全面与深入的研究.本文以这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为焦点,对儒家静坐功夫论尝试予以总结性的考察,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指出静坐在整个儒家传统的功夫论中并未被作为根本性的功夫实践,主流儒者大都对静坐作为儒
家国关系是理解20世纪中国基层治理逻辑变迁的重要本土视角.在传统社会,由于家国一体与家国同构,维系家族内部的伦理和结构就是维系国家统治的合法性和社会秩序.然而,近代以来,面对巨大的民族危机,国家却必须打破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结构,以社会成员的国族意识代替其家族意识,进而汲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并进行有效的社会动员.随着家国关系由统一走向对立,国家能力实现了增长,但传统乡村以自治与德治为内容的治理模式也被彻底改变.在这种历史发展的基础之上,新时代的乡村治理需要妥善处理好国家能力增长与基层治理活力保持之间的平衡关系,
无论是增长理论还是发展理论,基本主线是谋求物质匮乏的最小化与经济财富的最大化.经济学尤其是主流发展经济学,一直是满足物欲、追求产出与经济增长最大化的经济学.同样,农业的经济增长,被视为既表达了农业产出水平的高低,也代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从人的生物天性及农业的生命逻辑来说,在人类生存问题解决之后,继续谋求农业的工业化及其经济效率,应该是与人性本质背道而驰的.为此,新的发展经济学应该构建起关于福祉与幸福的分析框架,农业的发展必须从经济功能转型为生态与社会功能导向.鉴于农业"生态品"的公共性与外部性,
人民性是城市性的核心价值,贫困影响着城市的健康发展,也对城市性的自我纠正机制提出要求.从历史的角度看,城市演化对于资本与权力的双重依赖,既制约了城市总体目标的实现,也压缩了个体选择的空间,更背叛了城市性的内在价值.在城市演化的进程中,一些城市居民深陷贫困,这些贫困的发生表面上是个人选择与城市政策的失当,本质是城市变迁对于城市性的反动.城市贫困说明,只要城乡、族群、阶级不平等依然存在,城市就一定会同时存在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城市反贫困的正当性在于城市性纠偏机制的激发,以人民性引导城市性的复归.
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失范现象,尤其是伴随着一系列热点伦理事件或焦点案件的爆发,常常掀起一场场轰轰烈烈的"道德保卫战".其中一种通过立法重振道德的呼声格外引人注意,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立法是否会让人们变得道德.面对道德多样化的生活实践,立法要遵守不应强人所难的基本原则,如果通过强制手段迫使人们做事实上做不到的事情,这非但不能让人们变得更道德,反而会走向道德专制或暴政.在尊重价值多元的前提下,道德立法可采用鼓励和强制并重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引导人们弃恶扬善.道德在本质上是一种反思性的善,决定道德立
在西方先进国家中,德国社会学的发展相对晚进且历程坎坷.德国社会学在20世纪初萌芽之时,就因纳粹的"夺权"而停滞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在学科重建阶段又因美国的挟持而陷入了美国化危机.在此危难之时,达伦多夫1958年出版的著作《社会人》,意外引发德国社会学界关于"社会角色"概念的学术争辩,史称"角色之争".这场大规模的学术论战,让德国社会学出现了"通过超美国化以去美国化"与"通过国际化以抵消美国化"的学科发展方向,对德国社会学发展历程中的去美国化与国际化产生了不小的推动效应.当今中
作为经典的社会学概念,共同体展现了总体性的社会图景,从个体的心理特征、个体间的关系性质、社会的结构形态到政治的理念与体制,组成了一个连带的有机整体,并体现为一种共同的伦理生活,而它的产生,又是同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分不开的.滕尼斯的共同体理论及其现实可能性,是在马克思同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思想争执的背景里展开的,从黑格尔法哲学的理念前提到马克思社会理论的经验条件,他立足于自己身处的时代背景,创造性综合了二人的社会与国家观,呈现出现代共同体的总体图景及其伦理意蕴.
"吴姓"是中古时期江东本土士族的统称,其多兴起于汉末,在六朝政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自孙吴到东晋,这些士族虽然大多在建康出仕,然其家族重心往往还在乡曲.但进入了南朝之后,他们普遍把家族重心转移到建康,家族成员开始向建康迁徙.在此过程中,作为个体的吴姓士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生活地理空间的变化导致他们在社交范围、价值观念、知识获得等方面都和前代有所不同,而这些不同又直接反映在了他们关于家园认同的文学书写中.在这些转变中,吴姓士人的地方性趋于模糊,逐渐融入都城社会之中.
一般来说,后代诗人年老时才会喜爱内容平凡、风格平淡的陶诗.北宋最喜陶诗的苏轼、黄庭坚莫不如此.陆游却是例外,他与陶渊明的关系经历了合、离、合的复杂过程.陆游少年时即已深喜陶诗,中年出仕后与陶诗比较疏离,晚年退隐故乡后则以陶诗为诗歌创作的典范.本文从历史背景、人生遭际和文学观念等角度揭示了这个现象的原因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