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倡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实践新课程。就要创设动手实践的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自主探究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引领学生互动学习,确实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方式;个性发展
学习方式是学生学习时采用的形式。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实践新课程,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或转变上,新的课程理念倡导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方式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为学生数学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一、创设动手实践的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方式不应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而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现代心理学认为实际操作、动手实践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有一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亲自实践、亲自参与是何等的重要,如,教学“克与千克”时。我创设了让学生操作探究的有利条件,课前准备了充分的实物教具、学具,借助这些直观教具、学具,让学生经历掂一掂、称一称、说一说的探究过程,学生人人动手,人人参与,使1千克的质量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较深的印象。从而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初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因为“动手实践”这种学习方式比较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与认识规律,学生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亲历与体验了数学产生的过程,学习的成功率较高,所以教师应抓住这一激励的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增进数学知识的运用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创造自主探究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足够的时空对学生的发展来说,其作用就如种子的发芽、生长需要温度、水分、空气一样,只有有了足够的时空,学生才能对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思考、推断、探索,学生的创造才智才能淋漓尽致的发挥,学生的个性才能主动发展,如教学“三角形的初步认识”,我只用寥寥数语:你是怎样分类的?为什么这样分类?点到为止,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提供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探索、创造并充分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此外,在为学生提供足够探索时空的同时,还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空间,这样安排,不仅使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使探索中对问题已有的认识得到了畅所欲言的表达,更为关键的是,通过交流最终实现了知识在交流中增值,思维在交流中活跃,情感在交流中融通,这样的教学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课标提出的学生自主探索、主动体验的目的。
新课程呼唤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辩论,当学生想到了却说不清楚时,就启发他们动手来操作,只要学生能努力达到的,教师就决不包办代替,教师要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一起承担苦恼、分享快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以一个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出现,一颦一笑都体现出对学生的满腔爱心,学生完全是在一种平等、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的,在这种氛围中学习的孩子,怎么会不喜欢数学呢?从而,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最佳的精神状态。
三、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引领学生互动学习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倡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课堂教学中,面对活生生的不同个性,不同学习需求的不同个体,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教师就应根据不断变化的课堂实际,随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过程不断由“预设”走向“生成”,真正体现以学定教,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喜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的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思维的活跃,如教学“圆锥的体积”,它的计算方法是由圆柱体积计算公式通过实验推导出来的。其中包含“等底等高”和“1/3”两个要点,我采用先分组实验,再分别汇报交流实验结果,小组内每名学生都从不同的角度叙述结论,这样就强化了对“等底等高”和“1/3”两个要素的理解和记忆,经过合作探究,群体交流,既展示了学生的个性。更能培养他们和睦相处、协同工作、取长补短的良好品质,养成既合作又竞争的团队精神。
当然,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是通过多渠道而实现的,其策略也很多,如借助多媒体课件、课堂上对学生的探索成果适时鼓励和评价等都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总之,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因此,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我们教师去不断努力和探索。
【关键词】新课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方式;个性发展
学习方式是学生学习时采用的形式。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实践新课程,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或转变上,新的课程理念倡导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方式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为学生数学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一、创设动手实践的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方式不应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而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现代心理学认为实际操作、动手实践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有一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亲自实践、亲自参与是何等的重要,如,教学“克与千克”时。我创设了让学生操作探究的有利条件,课前准备了充分的实物教具、学具,借助这些直观教具、学具,让学生经历掂一掂、称一称、说一说的探究过程,学生人人动手,人人参与,使1千克的质量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较深的印象。从而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初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因为“动手实践”这种学习方式比较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与认识规律,学生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亲历与体验了数学产生的过程,学习的成功率较高,所以教师应抓住这一激励的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增进数学知识的运用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创造自主探究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足够的时空对学生的发展来说,其作用就如种子的发芽、生长需要温度、水分、空气一样,只有有了足够的时空,学生才能对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思考、推断、探索,学生的创造才智才能淋漓尽致的发挥,学生的个性才能主动发展,如教学“三角形的初步认识”,我只用寥寥数语:你是怎样分类的?为什么这样分类?点到为止,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提供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探索、创造并充分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此外,在为学生提供足够探索时空的同时,还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空间,这样安排,不仅使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使探索中对问题已有的认识得到了畅所欲言的表达,更为关键的是,通过交流最终实现了知识在交流中增值,思维在交流中活跃,情感在交流中融通,这样的教学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课标提出的学生自主探索、主动体验的目的。
新课程呼唤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辩论,当学生想到了却说不清楚时,就启发他们动手来操作,只要学生能努力达到的,教师就决不包办代替,教师要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一起承担苦恼、分享快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以一个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出现,一颦一笑都体现出对学生的满腔爱心,学生完全是在一种平等、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的,在这种氛围中学习的孩子,怎么会不喜欢数学呢?从而,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最佳的精神状态。
三、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引领学生互动学习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倡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课堂教学中,面对活生生的不同个性,不同学习需求的不同个体,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教师就应根据不断变化的课堂实际,随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过程不断由“预设”走向“生成”,真正体现以学定教,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喜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的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思维的活跃,如教学“圆锥的体积”,它的计算方法是由圆柱体积计算公式通过实验推导出来的。其中包含“等底等高”和“1/3”两个要点,我采用先分组实验,再分别汇报交流实验结果,小组内每名学生都从不同的角度叙述结论,这样就强化了对“等底等高”和“1/3”两个要素的理解和记忆,经过合作探究,群体交流,既展示了学生的个性。更能培养他们和睦相处、协同工作、取长补短的良好品质,养成既合作又竞争的团队精神。
当然,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是通过多渠道而实现的,其策略也很多,如借助多媒体课件、课堂上对学生的探索成果适时鼓励和评价等都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总之,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因此,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我们教师去不断努力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