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防蚕病发生的妙招
梁秀玲
一、建立健全蚕病综合防治体系
1.建立“五个一”的综合防治制度。即统一消毒时间、统一消毒药品、统一消毒程序、统一消毒标准、统一防病制度。
2.实施“五个三”、“六个消”的规范防治技术,即蚕期三隔离(前后批、大小蚕、蚕室与贮桑室及生活用房),重点防三病(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预防抓三期(蚁蚕期、起蚕期、将眠期),做好三处理(蚕沙、旧蔟、桑叶),实行三个专(专室、专具、專人);“六个消”即养蚕前全面消,蚕期中经常消,蚕儿眠中四周空中消,蚕体、蚕座定期消,发现蚕病及时消。上蔟采茧回山消。
3.消毒规范化,即蚕室、蚕具消毒实行一扫二洗三晒四消的消毒程序。
4.重点推广漂白粉、“消毒净”、“毒消散”和大小蚕用“防病一号”等广谱、高效的消毒剂,提高消毒质量与效果。
二、严格按标准消毒,并将消毒工作贯穿于养蚕生产的全过程
1.养蚕前消毒要严格按步骤和方法进行。①清扫洗刷。清除蚕室外垃圾与杂草,打扫蚕室,洗刷曝晒蚕具。②蚕室、蚕具初消。蚕室墙壁用10%新鲜石灰浆粉刷,蚕具用2%福尔马林饱和石灰液消毒(0.5千克福尔马林原液加水8千克)。在消毒池中浸泡。③蚕室蚕具复消。架好蚕具后可用下列任一种药物消毒:有效氯1%的漂白粉液、2%福尔马林饱和石灰水、0.4%“消毒净”。④蚕室地面消毒。蚕室地面换土(水泥地面清刷)后,先用1%有效氯漂白粉消毒,再用2%福尔马林饱和石灰水消毒;⑤烟消。架好蚕具,糊好门窗缝隙再用“毒消散”熏烟消毒。消毒后要加强管理,防止再污染。
2.养蚕中坚持蚕体、蚕座消毒,最大限度控制病原微生物增殖,杜绝病原微生物滋生。①建立经常性的卫生防疫制度。②进行蚕体蚕座与空气消毒。③蚕室地面与空间要用1%的漂白粉液进行补充消毒。④对正在饲养的蚕体,可用“复方402”乳油浸网覆盖或喷洒蚕体。养蚕中根据情况分别喷洒蚕用“氟哌酸”、“红霉素”、“灭蚕蝇”等药剂,进行预防性添食或治疗性添食。⑤桑叶污染严重时,可用0.3%有效氯漂白粉液进行桑叶消毒。
3.养蚕后要立即进行回山消毒。①上蔟后立即清理蚕沙和残桑,制成堆肥。②采茧结束后,立即把病死蚕集中投入消毒液经浸渍后深埋。方格蔟及草笼应集中在水泥地上喷洒福尔马林。上盖塑料薄膜,在太阳光下晒5小时以上,再取出晒干处理后,集中保存。③养过蚕的蚕具,要集中于蚕室,经消毒后再进行清洗,洗净晒干后,待下次养蚕时再用。
三、发生蚕病后及时处理,减少蚕病损失
1.发现病毒病,应及时捡出病蚕、隔离或淘汰弱小蚕。同时添食“红霉素”、“脓微灵”等抗生素药物。
2.发现真菌病,应及时捡出病蚕,并使用防僵粉等进行蚕体消毒。
3.发现细菌病,应及时清除病蚕,并添食“克蚕菌”、“氟哌酸”等药物进行防治。
4.发现蝇蛆病,可用“灭蚕蝇”添食或体喷防治。
5.发现壁虱病。可用“杀虱灵”熏烟杀螨。或喷洒“灭蚕蝇”驱螨,立即调换蚕室、蚕具。
6.发现农药中毒,迅速查明毒源,打开门窗,加网除沙,清除毒源。
平菇水分管理“五字诀” 杨大林
准:就是在拌料时加水一定要“准”。因为培养料的含水量直接影响到发菌速度和菌丝密度,从而影响到平菇产量。水分偏高,料内空气相对减少,菌丝缺氧生长速度减慢,甚至停止生长,并易杂菌污染;水分过低。菌丝长势弱,抗性差,出菇迟,产量低。实践证明,平菇培养料的含水量以60%~65%为适宜。手感即为紧握成团湿润,但不往下滴水。
稳:就是发菌期的水分管理要抓住一个“稳”字。也就是说要使培养料的含水量稳定在60%~65%。利用菌袋的塑料保护,并在棚内喷雾保持空气湿度在85%~90%,可以达到稳定保水的目的。
巧:就是出菇期的水分管理要在“巧”字上作文章。在现蕾前,可适当向料中补水。使含水量达到65%~68%。为加速出菇,除利用温差、光线等来刺激外,还可利用培养料表面的干湿交替的办法来催蕾。在幼蕾期,水分管理要以提高空气相对湿度为主。随着菇体逐渐长大,可适当向菇体直接喷水。掌握勤喷轻喷、阴天少喷、晴天多喷、小菇少喷、大菇多喷的原则。
补:就是在一、二潮菇采收后缺水要及时“补”。因为培养料在头潮菇采摘后,含水量一般下降20%~30%,二潮菇后下降30%~50%。因此,此时要连续2~3天,每天向培养料喷水2~3次,每次以料表湿润为宜,防止培养料积水。为提高平菇产量,还可结合补水适当追施一些营养液。可用补水器注水,既方便又快速。
保:就是在转潮期水分要注意“保”。使所补充的水分不蒸发、不散失。因此,在补水后应将袋两头扎紧,待下一潮菇出现后再解开口出菇。
梁秀玲
一、建立健全蚕病综合防治体系
1.建立“五个一”的综合防治制度。即统一消毒时间、统一消毒药品、统一消毒程序、统一消毒标准、统一防病制度。
2.实施“五个三”、“六个消”的规范防治技术,即蚕期三隔离(前后批、大小蚕、蚕室与贮桑室及生活用房),重点防三病(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预防抓三期(蚁蚕期、起蚕期、将眠期),做好三处理(蚕沙、旧蔟、桑叶),实行三个专(专室、专具、專人);“六个消”即养蚕前全面消,蚕期中经常消,蚕儿眠中四周空中消,蚕体、蚕座定期消,发现蚕病及时消。上蔟采茧回山消。
3.消毒规范化,即蚕室、蚕具消毒实行一扫二洗三晒四消的消毒程序。
4.重点推广漂白粉、“消毒净”、“毒消散”和大小蚕用“防病一号”等广谱、高效的消毒剂,提高消毒质量与效果。
二、严格按标准消毒,并将消毒工作贯穿于养蚕生产的全过程
1.养蚕前消毒要严格按步骤和方法进行。①清扫洗刷。清除蚕室外垃圾与杂草,打扫蚕室,洗刷曝晒蚕具。②蚕室、蚕具初消。蚕室墙壁用10%新鲜石灰浆粉刷,蚕具用2%福尔马林饱和石灰液消毒(0.5千克福尔马林原液加水8千克)。在消毒池中浸泡。③蚕室蚕具复消。架好蚕具后可用下列任一种药物消毒:有效氯1%的漂白粉液、2%福尔马林饱和石灰水、0.4%“消毒净”。④蚕室地面消毒。蚕室地面换土(水泥地面清刷)后,先用1%有效氯漂白粉消毒,再用2%福尔马林饱和石灰水消毒;⑤烟消。架好蚕具,糊好门窗缝隙再用“毒消散”熏烟消毒。消毒后要加强管理,防止再污染。
2.养蚕中坚持蚕体、蚕座消毒,最大限度控制病原微生物增殖,杜绝病原微生物滋生。①建立经常性的卫生防疫制度。②进行蚕体蚕座与空气消毒。③蚕室地面与空间要用1%的漂白粉液进行补充消毒。④对正在饲养的蚕体,可用“复方402”乳油浸网覆盖或喷洒蚕体。养蚕中根据情况分别喷洒蚕用“氟哌酸”、“红霉素”、“灭蚕蝇”等药剂,进行预防性添食或治疗性添食。⑤桑叶污染严重时,可用0.3%有效氯漂白粉液进行桑叶消毒。
3.养蚕后要立即进行回山消毒。①上蔟后立即清理蚕沙和残桑,制成堆肥。②采茧结束后,立即把病死蚕集中投入消毒液经浸渍后深埋。方格蔟及草笼应集中在水泥地上喷洒福尔马林。上盖塑料薄膜,在太阳光下晒5小时以上,再取出晒干处理后,集中保存。③养过蚕的蚕具,要集中于蚕室,经消毒后再进行清洗,洗净晒干后,待下次养蚕时再用。
三、发生蚕病后及时处理,减少蚕病损失
1.发现病毒病,应及时捡出病蚕、隔离或淘汰弱小蚕。同时添食“红霉素”、“脓微灵”等抗生素药物。
2.发现真菌病,应及时捡出病蚕,并使用防僵粉等进行蚕体消毒。
3.发现细菌病,应及时清除病蚕,并添食“克蚕菌”、“氟哌酸”等药物进行防治。
4.发现蝇蛆病,可用“灭蚕蝇”添食或体喷防治。
5.发现壁虱病。可用“杀虱灵”熏烟杀螨。或喷洒“灭蚕蝇”驱螨,立即调换蚕室、蚕具。
6.发现农药中毒,迅速查明毒源,打开门窗,加网除沙,清除毒源。
平菇水分管理“五字诀” 杨大林
准:就是在拌料时加水一定要“准”。因为培养料的含水量直接影响到发菌速度和菌丝密度,从而影响到平菇产量。水分偏高,料内空气相对减少,菌丝缺氧生长速度减慢,甚至停止生长,并易杂菌污染;水分过低。菌丝长势弱,抗性差,出菇迟,产量低。实践证明,平菇培养料的含水量以60%~65%为适宜。手感即为紧握成团湿润,但不往下滴水。
稳:就是发菌期的水分管理要抓住一个“稳”字。也就是说要使培养料的含水量稳定在60%~65%。利用菌袋的塑料保护,并在棚内喷雾保持空气湿度在85%~90%,可以达到稳定保水的目的。
巧:就是出菇期的水分管理要在“巧”字上作文章。在现蕾前,可适当向料中补水。使含水量达到65%~68%。为加速出菇,除利用温差、光线等来刺激外,还可利用培养料表面的干湿交替的办法来催蕾。在幼蕾期,水分管理要以提高空气相对湿度为主。随着菇体逐渐长大,可适当向菇体直接喷水。掌握勤喷轻喷、阴天少喷、晴天多喷、小菇少喷、大菇多喷的原则。
补:就是在一、二潮菇采收后缺水要及时“补”。因为培养料在头潮菇采摘后,含水量一般下降20%~30%,二潮菇后下降30%~50%。因此,此时要连续2~3天,每天向培养料喷水2~3次,每次以料表湿润为宜,防止培养料积水。为提高平菇产量,还可结合补水适当追施一些营养液。可用补水器注水,既方便又快速。
保:就是在转潮期水分要注意“保”。使所补充的水分不蒸发、不散失。因此,在补水后应将袋两头扎紧,待下一潮菇出现后再解开口出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