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无萎缩性肾切开术治疗肾铸型多发性结石

来源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ig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文借鉴Boyce-Smith的经验,提出对无萎缩性肾切开取石术的改进和创新,试图在治疗肾铸型多发性结石这一方面探讨一种更具安全性和实用性且便于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改良无萎缩性肾切开术治疗肾铸型多发性结石8例.常温下不阻断肾蒂血流,应用手法阻滞肾后动脉显示段间线,尔后根据每一例肾结石实际情况决定选择性行前后段间线、后基段间线、后尖段间线单独或联合的肾切开取石.术后一般留置输尿管导管内引流外置固定,肾旁留置思华龙硅胶管引流.结果本组35例均一次取净结石.手术入路采用前后段间线切开5例、后基段间线切开22例、后基段间线加前后段间线9例,其中6例再加后尖段间线切开.术中输血17例,平均输血350ml.腰部伤口全部一期愈合,无尿瘘发生.外置输尿管导管内引流术后7至9天拔除,平均住院14日.本组未见术后继发感染或者出血.术后半年21例KUB、IVU复查,术侧肾脏显影良好,未见残存结石.结论改良无萎缩性肾切开术,具备简便易行、安全可靠和成功率较高的特点.本文提出选择性行段间线切开,可减少不必要的肾损伤,最大限度地保护肾功能.外置输尿管导管作内引流不但免除术后经膀胱镜取管的麻烦,而且节省了医疗费用。

其他文献
颈部夹层动脉分离(cervical artery dissection, CeAD)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颈部脑供血动脉内膜撕脱,血液进入血管壁形成壁间血肿,血肿逐渐累及管腔造成血管狭窄,或向血管外膜
期刊
表观遗传学主要是研究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发生的基因表达水平可遗传的变化,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调控。皮肤T细胞淋巴瘤是一组原发于皮肤的T淋巴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蕈样肉芽肿和Sezary综合征是最常见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近年来研究表明,表观遗传学不仅在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可以通过改变表观遗传达到治疗皮肤T细胞淋巴瘤目的。
本文对压力的概念、压力研究工具、ICU护士主要压力源、影响ICU护士压力源感受的因素及如何减轻ICU护士压力的方式进行综述,旨在了解ICU护士所面临的压力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应对措施,提高ICU护士的应对能力,从而稳定护理队伍,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DNA甲基化是一种重要的不改变DNA序列,但可影响基因表达水平并遗传的表观遗传学事件。随着DNA甲基化检测方法的日趋完善,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DNA异常甲基化与炎症性皮肤病相关。有研究证实或提示,DNA异常甲基化可能与多种炎症性皮肤疾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如银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应性皮炎、系统性硬皮病,其他尚包括雄激素性脱发、慢性湿疹和天疱疮等,但研究并不能清楚地解释异常的甲基化模式如何在疾
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综合交互作用的,其主要包括认知因素、疾病和治疗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家庭状况等.帮助患者了解诸多因素、求
Pendred综合征是一种以甲状腺肿大、先天性感觉神经性耳聋和碘的有机化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7q31,其基因表达产物为转运碘-氯离子的一种蛋白质--潘特林(Pendrin)。该病确切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可能是由于基因突变或缺失后引起潘特林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导致碘的有机化障碍,以及内耳前庭导水管内氯离子转运障碍,引起内淋巴囊及内淋巴管内压升高,内耳毛细胞受损和听神经
基础护理工作是护理人员观察病情的最好途径、是护患沟通的最好桥梁、直接体现了护理服务精神.目前,我国基础护理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家属/护工替代实施基础护理、基础操作不规范和护理技术缺乏、病情观察不仔细、健康教育不具体、心理护理不到位等,并分析其发生的原因,认为要从护理人员、医院管理、社会环境因素三方面来重视和加强基础护理工作,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为提高护理质量、推进护理改革提供依据和参考。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系统性性传播疾病,早诊早治梅毒有利于减少传播、减轻系统损害。直接暗视野检查苍白螺旋体或血清抗体检测是诊断梅毒的主要手段,但有局限性。聚合酶链反应通过扩增苍白螺旋体靶序列诊断梅毒,而polA、tpp47基因为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苍白螺旋体常用靶基因。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巢式聚合酶链反应的敏感性高于其他聚合酶链反应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一期梅毒拭子中苍白螺旋体敏感性可
背景 尽管脑海绵状血管畸形(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CCM)的相关研究文献已相当丰富,但在诊断和治疗策略方面仍存在着争议.目的 制订CCM诊疗指南.方法 作为代表CCM
人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存在于甲状腺滤泡细胞膜上,它与促甲状腺激素(TSH)结合,对调节甲状腺滤泡细胞的功能和生长起重要作用,也是Graves病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主要靶抗原。TSH受体膜外区基因突变被怀疑参与了Graves病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发病,但仍存在争论,尚未达成共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