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函数值域的方法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de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求函数的值域常和求函数的最值问题紧密相关,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和难点。注意:求值域要先求定义域。虽然没有固定的方法和模式,但常用的方法有:
  一、1.直接法:利用常见函数的值域来求
  一次函数y=ax+b(a 0)的定义域为R,值域为R;
  反比例函数 的定义域为{x|x 0},值域为{y|y 0};
  二次函数 的定义域为R,
  当a>0时,值域为{ };当a<0时,值域为{ }.
  例1:求函数 的值域。
  解:∵ ,∴ ,
  ∴函数 的值域为 。
  例2:求函数 的值域。
  (注意:开口方向;区间与对称轴的关系)
  解∵ 顶点横坐标2 [3,4],
  当x=3时,y= -2;x=4时,y=1;
  ∴在[3,4]上, =-2, =1;值域为[-2,1].
  三、中间变量法:函数式中含有可以确定范围的代数式。
  例3:求函数 的值域。
  解:由函数的解析式可以知道,函数的定义域为 (定义域优先原则),对函数进行变形可得
  ,
  ∵ ,(特殊情况优先原则)∴ ( , ),
  ∴ ,∴ ,
  ∴函数 的值域为
  例4:求y= (1≤X≤3)的值域。
  解:y= ? x=
  ∵1≤X≤3 ∴1≤ ≤3 ? y∈[ , ]
  四、分离常数法:分子、分母是一次函数的有理函数,可用分离常数法,此类问题一般也可以利用反函数法。
  例5:求函数 的值域。
  解:(此处要先求定义域)∵ ,
  ∵ ,∴ ,∴函数 的值域为 。
  五、换元法:运用代数代换,奖所给函数化成值域容易确定的另一函数,从而求得原函数的值域,形如 ( 、 、 、 均为常数,且 )的函数常用此法求解。
  例6:求函数 的值域。
  解:(求值域先求定义域)令 ( )(引入新元要标注范围),则 ,
  ∴ ( )(你看:没有标注范围的话这里就会出错)(再利用数形结合法)
  ∵当 ,即 时, ,无最小值。
  ∴函数 的值域为 。
  点评:对于形如 ( 、 、 、 为常数, )的函数,我们可以利用换元法求其值域,同时还利用了图像法。特别注意:引入新的变量时要标注其范围。
  六、判别式法:把函数转化成关于 的二次方程 ;通过方程有实数根,判别式 ,从而求得原函数的值域,形如 ( 、 不同时为零且定义域为 )的函数的值域,常用此方法求解。
  例7:求函数 的值域。
  解:定义域为:∵
  由 变形得 ,
  当 时,此方程无解;(特殊情况优先)
  当 时,∵ 说明方程至少有解,∴ ,
  解得 ,又 ,∴
  ∴函数 的值域为
  点评:(1)此法适用 ≠0)型的函数;
  (2)在解题过程中注意对二次项系数是否零的讨论;
  (3)有两种情况不采用此法。(一是X有限制;二是分子分母有公因式)
  七、函数的单调性法:确定函数在定义域(或某个定义域的子集)上的单调性,求出函数的值域。
  例8:求函数 的值域。
  解:(求值域先求定义域)∵当 增大时, 随 的增大而减少, 随 的增大而增大,∴函数 在定义域 上是增函数。
  ∴ ,
  ∴函数 的值域为 。
  八、数形结合法:函数图像是掌握函数的重要手段,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根据函数图像求得函数值域,是一种求值域的重要方法。
  例9:求函数 的值域。
  解:∵ ,
  ∴ 的图像如图所示,
  由图像知:函数 的值域为
其他文献
摘要: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全面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语文教学论文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素质,而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明确的任务。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引奇激趣——迎接创新的使者  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欲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渠道,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知识的获取与能力的提高基本上是在课堂内完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至关重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简单理解:用最短的时间,让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最大的提高。  【关键词】:物理;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7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然而我们在实施时总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在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及大量的昕课活动中,发现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有如下几种现象:1、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前后桌的4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的高矮次序,男女生搭配而成的。2、在教师组织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后,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感觉小组内每个人都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