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修复后的官渡镇,金刚塔抬升以后一下子觉得高大挺拔了许多,原来的“团街”已变成了宽阔的广场。在广场上集聚着几圈人群,凑到近前瞧瞧,原来他们中有的在对调子,有的在崴花灯,有的在唱滇戏。对调子的,一问一答中诙谐调侃,使观众爆发出阵阵笑声;崴花灯的,身形步伐流畅自如,手中的折扇和手帕上下翻飞,让观者不愿离去;唱滇戏的,胡琴声或高亢或委婉,唱腔虽不太地道,但却十分投入。
顺着官渡老街转入原来的“长街”,在秀英村的小巷深处我们找到一个小小的戏班——官渡镇老年协会花灯团。戏班设在一个简陋的院子里,一进门便是观众席,其实也就是间稍大一点的房子。戏尚未开演,高高矮矮的凳子上已坐了三四十人,他们多是些上了年纪的本地人。戏台离地四五十公分,比较简陋,台上挂着幔帐,两边挂了幅对联:张灯结彩捧出笑话连篇;江水行舟迎送万千观众。横批:皆大欢喜。两个琴师正在戏台边调着琴弦,伴奏乐器一应俱全。和戏台相连的一间小棚,是演员的化妆间,五六个演员正在化妆,描眉画脸,穿衣戴帽,显得很认真。四五箱戏装堆放在地下,七八副须生用的胡须挂在墙上,一柜子头饰帽子,几张桌子几条凳子,上方墙壁正中按行规供奉着:老郎菩萨、青音童子、鼓板琴师牌位。

据戏班的孙导演介绍,戏班上演的剧目大都是从滇剧移植过来的,也叫“灯夹戏”。戏班的演员和琴师都是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虽不是科班出身,但自小就爱戏,有的唱得丢掉了工作,以此为生,有的退了休后全身心投入,都有二三十年的演出经验,生、旦、净、丑都拿得起放得下,反串更是家常便饭。戏班的台柱山老师在演出之余,还要对其他演员不到位的地方进行纠正和指点。
台下的观众也多是官渡附近一带的老戏迷,其中不乏能唱几嗓子的“票友”,每天来此坐坐好像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在看戏的同时,老哥俩、老姐妹相互说说闲话、讲讲家常,也议论一下国家大事,有的还看看报纸,有的带着孙子孙女,看戏领娃娃两不误。
戏剧从演出方式讲大概有两种,一是舞台艺术,那就是正规剧团专业演员,服装道具,做、念、唱、打,锣鼓点子都必须样样到位。再就是茶馆戏,多为连台折子戏,唱的图个喜欢高兴,随意性很大,注重临场发挥。听的讲究个气氛,唱好唱坏无关紧要。经营的指望个人气旺,生意好。秀英村戏班所演的戏属于后者,主要是自娱自乐。他们在找到欢乐的同时,又把欢乐带给了比他们更需要欢乐的人们。同时也在延续着这一传统戏种,使它消失得晚一些,再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