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人相助 同气连枝

来源 :党员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x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暖花开,英雄凯旋。
  3月30日,贵州援鄂医疗队防疫分队20名队员从鄂州返黔。至此,贵州援鄂医疗队1443名队员全部平安返回。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谌贻琴3次为英雄接机,并向他们致欢迎信。
  从1月27日第一批医疗队星夜驰援湖北以来,60余天的火线驰援,60余天的紧张战斗,贵州胜利完成援鄂任务,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厚重的大考答卷。
  这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大检验。
  这是贵州各项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次大展示。
  这是广大援鄂医务人员践行初心使命的一次大考验。
  铭记跨越山水心手相牵
  在武汉告急、湖北告急的紧要关头,党中央确定由贵州省对口支援湖北省鄂州市。贵州以最精锐的医疗队伍、最急需的医疗物资驰援湖北。
  军情如火,兵贵神速。接到中央命令后,省委、省政府第一时间贯彻部署,第一时间组建专责领导机构,第一时间组织精锐力量驰援。2月11日下午,省委专题研究援鄂工作,当天晚上,第四批援鄂医疗队361名队员一夜成军、星夜出征,孙志刚到机场送行并讲话勉励,谌贻琴为医疗队授旗。
  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贵州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担任省援鄂疫情防治工作总指挥部总指挥长,派出省政府联系医疗卫生工作的副秘书长到鄂州前线调度,省委常务副秘书长在后方统筹保障。总指挥部牵头抓总,健全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汇报、省际协作沟通、前线后方沟通对接、信息专报反馈、交办督办落实“五大工作机制”,构建了优化协同高效的指挥体系。省直有关单位党委(党组)、市县党委政府把援鄂工作时刻放在心上、紧紧抓在手上,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落实。适时对信息报送、宣传报道、人员调度、物资需求、物资捐赠、医疗救治、问题解决、对接机制八个方面实行统筹优化,使工作推进更加有力有序。
  号角吹响,精锐出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贵州省核心专家4人,省管专家1人,二级教授4人,副高级以上职称186人;来自传染科、呼吸科、重症学科的有508人,占医疗队医护人员总数的37.3%……贵州援鄂医疗队集中了全省9个市州和省属48家三级综合医院、116家二级医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骨干力量。
  一批批医疗物资相继抵达——累计向鄂州运送4台负压救护车,10辆普通救护车、30台消毒机、30台心电监护仪等医疗设备。共运送4.5万只外科口罩、2.2万只医用口罩、3.8万件隔离衣、9236件防护服和大量酒精、84消毒液、免洗手消毒凝胶、免疫球蛋白等医用物资、医疗药品。
  一件件生活物资星夜运送——累计向鄂州、武汉、孝感、黄冈、宜昌、恩施等地运送蔬菜、粮油、肉蛋、矿泉水、调味品等1400余吨。
  把最好的资源留给最需要的鄂州人民、武汉人民,贵州竭尽所能:在全省仅有5台负压救护车的情况下,毫不迟疑地向鄂州支援2台,之后还将外地捐赠的2台也送到鄂州;为了让湖北人民吃上新鲜蔬菜,山区老百姓自发连夜采摘,肩挑背扛送到车上……
  贵州鄂州,风雨同舟。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高度评价:“贵州尽了最大的努力来支持鄂州”,“贵州派来的医疗队都是精兵强将,可以说代表了贵州医疗救治的最高水平,采取的治疗措施积极有效,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湖北省委书记应勇、省长王晓东向贵州发来感谢信,多次看望慰问贵州医疗队,表示“对贵州的倾力援助衷心感谢,湖北人民将永记在心”。
  铭记挺立风雨的坚强脊
  生命重于泰山。直面疫魔,1443名“逆行勇士”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以心灵温暖心灵,用生命守护生命。
  我们铭记,风雪交加之夜,他们辞别家人、千里逆行,在大難面前舍小家顾大家——
  正月初三的晚上,贵阳下着小雪。贵州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受命紧急驰援鄂州。刚刚下班回到家的贵医附院护理部护士吴建丽临时接到出战指令,没有任何犹豫,匆匆拿上几件衣服,便立即奔赴机场。
  援鄂期间,这样的动人画面还有很多。为了骨肉同胞的健康,援鄂医疗队员们踊跃请战、闻令而行、义无反顾。
  在鄂州,贵州医疗队成建制支援鄂州市雷山医院、市中心医院,以及市中心医院的两个ICU和三个重症病区,共1105张病床,和当地医护人员一道,切实做到了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在武汉,贵州医疗队分别进入江汉方舱医院等医院开展救治工作。
  我们铭记,受命于危难之际,他们赴汤蹈火、以命相拼,脸上的勒痕是最美的勋章——
  经历冷雨、大雪、大风,在江汉方舱医院,贵州护理队队员、六盘水市第二人民医院护士长陈亚清楚地记得,第一夜,她穿着沉重的防护服,一个人艰难地挪动一百多斤重的氧气瓶,蚂蚁搬家式的一趟又一趟为患者领取物品。
  他们夜以继日,循环往复,一次次挑战身体极限,为一位又一位患者托起生的希望,创造爱的奇迹。
  我们铭记,病患危急关头,他们用科学的诊疗手段,全力以赴救治生命,点亮生命之光——
  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是科学技术。援鄂医疗队采用俯卧位通气、床旁超声、支气管镜 肺泡灌洗术、血浆置换、ECMO等先进救治技术,积极抢救危重型患者;依托贵州省远程医疗网络和省内专家组诊治能力,突出研究重点病例;利用国家专家组现场会诊机会,定期进行学习,有针对性地解决特殊病例治疗问题。
  在鄂州,成功治愈93岁患者,刷新了鄂州市治愈出院重症患者的年龄记录。
  在武汉,队员们24小时开展不间断救治,同全国各地的医疗队伍一起,创造了方舱医院患者零死亡、医护零感染、出院患者零回头“三零”奇迹。
  铭记党组织的坚强有力
  贵州用对口援鄂工作成效来检验和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让党旗始终在疫情战场上高高飘扬。
  1月28日凌晨3点,贵州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抵达鄂州,当天即成立临时党支部;第二批医疗队在前往武汉的飞机上成立临时党支部;2月14日成立贵州省援鄂医疗队临时党委,下设23个临时党支部,把支部建在医疗队、建在病区,把每一名援鄂队员都纳入党支部的战斗体系中。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3月18日,贵州省第七批援鄂医疗队的34名队员在武汉完成抗疫任务即将返程前“火线入党”,成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杨玉晶带领他们对着党旗庄严宣誓,铮铮誓言响彻一线,字字千钧激荡心间。
  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在援鄂战场,他们丹心向党、同行战疫。
  遵医附院重症医学一科护师杨朝金是贵州省第六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来到鄂州市收治新冠肺炎患者最重的战区——鄂州市中心医院RICU病房。有过护理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经历的杨朝金,当年并肩作战的战友是一名老党员——贵州医疗队队员、鄂州市中心医院医疗组组长、遵医附院重症医学一科主任傅小云,巧合的是,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他们双双来到鄂州市中心医院继续作战。
  数据显示,援鄂之初,贵州1443名队员中党员538名,占比37.28%。在党员同志的先锋模范作用感召下,616名同志向党组织火线递交入党申请书,占905名党外队员的68.07%,其中“90后”322人;466名同志被发展为预备党员,援鄂医疗队党员人数壮大到1004人,党员占比提高到69.58%。
  1443名英雄战斗过的地方,樱花如约绽放,与贵州大地上的春耕号子、机器轰鸣一道,展现着勃勃的生机与希望。
  从3月17日起,贵州援鄂医疗队开始有序撤离。
  离别之日,无论是在鄂州,还是在武汉,铁骑开道,全程护卫,挥手、转身、离开,鄂州、武汉市民以最高礼遇、最深敬意向最美逆行者致敬,人人眼里都含着泪水,彼此都不愿放下挥动的手。
  “来不及看清彼此的模样,是你们给予了鄂州这座城市重启的力量。”在送别贵州援鄂医疗队仪式上,鄂州市委书记王立深情地说,“摘下口罩我们一定会去爽爽的贵阳、多彩的贵州;也请亲爱的战友们常回家看看,看看这座拼过命的城市和患难与共的亲人。”
其他文献
彭荆风,1929年11月出生,1946年开始文学创作,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70余年来出版文学作品32部。影響较大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驿路梨花》(选入中学课本),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获全国第二届(1954——1979)少年儿童文学三等奖,短篇小说《今夜月色好》获中国作协第八届(1985——1986)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红指甲》1988年获首届金盾奖,长
“我们这老楼道灯终于亮了,真是太感謝你了,小明!”家住武汉市洪山区广八路社区的孙奶奶感慨道。孙奶奶口中的“电工”小明,其实是下沉社区的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明志新。  广八路社区是个老旧社区。疫情期间,明志新就曾下沉该社区服务50多天。期间,他组织成立了“党员先锋队”并担任队长,承担起值守、消杀、送餐等任务。“有事别着急,找小明。”这句话给了封城时期的居民很大的安慰与鼓励。  2020年6月
1月5日下午,2020年度市(州)和部分单位党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会议举行。省委书记应勇主持会议并强调,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强化大抓党建、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压紧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提供坚强
祝福吧!她还能说出:吃了很多阳光  那么美的话。走累了,還能  找一棵好看的树,仰头静看  祝福她活着,继续  迷恋露珠与叶子的蜜语  遇到黑暗,还有要摇落星星  点亮人间的善良  祝福她,还能在一张纸上安置自己  捧着一棵大白菜也能深爱  那些汗水,养育之恩。
在春天,我愿意浑身长满乳房  喂养这些原野里的小花  我要像她们的妈妈一样  张开神性的天堂  恋爱的恋爱,结婚的结婚  让她们尽可能地绵延成一片苍茫  如果这些还不可以  我愿意倒在这里  让身体里的乳汁流淌成一条河  喂养成群的马匹,牛羊  让它们的眼睛里都长着一棵苜蓿  在苍茫的原野中弹奏自己  其实,在春天  我更愿意脱掉所有的衣服  做它们的女儿  再出生一回  邂 逅  我喜欢在你面前
“户户通”实现百分百硬化、信访满意度百分百、公益雕塑安置百分百、安全生产“零事故”……如今,基层安排事项流行所谓事事“百分百完成”“百分百达标”,给基层带来很大困扰。“百分百”“零事故”“全部完成”……看似光鲜,实则成了压在基层身上的包袱。某县多名村支书甚至因为“户户通”须达“百分百”而压力太大主动辞职。对此,您怎么看?  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  把“百分百”要求变成动力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十
麦子黄了  橘子红了  我就能和你在一起了  每到这时候  我就念,念大雪和小麦要生春天了  念淮南的橘子  不会到淮北  这个时候蒲团上的云朵  就围着我  我就对着山野喊  喊一寸,麦子就黄一寸  喊疼了,橘子就笑我  笑我依然结霜的眼眸  带着小情绪  一日日  怀揣烈火与五谷丰登的喜讯  锁上最后一粒纽扣  掏出饥饿一样的等待  麦子也黄了  橘子也红了  花轎也抬过码头  梳子也断了几齿
陈杰敏,1966年10月生人,祖籍江西湖口,就职于中国银行九江分行。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九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自2000年以来,在《创作评谭》《青年作家》《滇池》《雨花》《安徽文学》等刊发表小说、散文约80余万字。著有长篇小说《归去来兮》《家国天下义门陈》,中篇小说《浔阳诗人》《谣歌》《悬浮》等,短篇小说《兰子,一起走吧》《玩家》《少年母亲》等。  刘大明从银行里走出来,走上街头,突然发现自己的行
2018年11月26日,对于多年在外打工的掌墨师官昌明来说,有着特别的记忆,“真没想到,在老母亲生日这天,我会到县里披着绶带领一回大奖。”  当天,咸丰县召开命名表彰大会,37名“优秀人才”和25名“唐崖工匠”受到县委县政府的命名表彰,官昌明被命名为“唐崖工匠”。  传统的老手艺正面临失传  今年57岁的官昌明是咸丰县黄金洞乡金洞司村的一位木匠,年轻时在家乡修建吊脚楼,后来加入打工大军,在全国各地
作为一名小说编辑,你可以评判某篇小说是否符合你的选稿要求,但最好不要对什么是好小说下一个定义。  在数千个自认为成熟的作者中,选取少數几篇最终刊载的小说,是小说编辑使命所在。正因如此,当你想把手头的小说向刊物投稿,在你敏感的神经所捕获的信息中,刊物的态度,就成了你至高无上的准则。  这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对小说编辑尤其危险。小说编辑可以有心里的一个态度,不管态度有多狭隘,只要不说出来他就可以自救,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