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学数学教育中,注重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为社会和高一级学校输送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中学数学教育之重任。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应积极投入教学改革,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
关键词:中学 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培养
江泽民主席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尤为重要。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境设疑,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创新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成功地创设问题的情景,引起学生有效的认知冲突与碰撞,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主动地提出疑问,进而想解决疑问,就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握教材的要求和特点,然后从学生的认知结构、社会生活现象、学科渗透等多种途径入手,创设新情境,提出新假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启迪创新意识。其次,应将学生引入一种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造成一种悬念,使学生产生向往、探索的欲望,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在创设情境时,应注意: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有启发性,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
例如在上“分式”一课中先利用课件展示三峡美景,让学生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注意看江面上来往轮船,进而提出问题:
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是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船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时间,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的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是多少?
如果设江水的流速为v千米/时,最大船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时间=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
100/2 v=60/20-v
让问题出自实际背景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从而引出分式的概念。创境设疑,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创新意识。
二、鼓励求异思维,质疑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发问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一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位学生养成爱想问题、提问题的习惯,让学生知道自己有权利和能力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应把学生的质疑问题作为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积极、独立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新性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
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提问,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不断提高质疑问题的质量。对问题的解决不能只满足于得到的结果,而要把功夫下到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创新思维方法,并且让学生如贵州教育家汪广仁教授所说的“带着问题走向教师”。有时学生提出一个“好问题”,能够造成师生和生生之间的认知冲突,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如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创新意识能力得到了确确实实地培养。
三、动手实验,激发创新意识。
“学生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教育家汪广仁这样说过。动手实验,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和验证数学公式,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数学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激发创新意识。探索性实验教学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能力。教师可以把一些数学应用知识设计为探索性实验,选取合适的、需要探索的问题作为实验内容,并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作为铺垫。设计问题时应充分渗透创新意识的培养,要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有所“创新”地解决,使学生在动手实验活动中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
例如“课题学习——重心”一课,让同学分别用直尺、圆珠笔、数学课本放在手指上并且让它们静止不动,并提出问题:是不是随便怎么放,直尺、圆珠笔、数学课本都可以在手指上静止不动?这样简单的小实验引出课题,轻松、自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观察—-分析——思维——运用的整个学习过程,不仅获得了知识,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探究合作,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探究合作。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可以把学生从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由学习上的竞争对手转变为相互协作的伙伴,让学生在相互切磋、集思广益和讨论求解中共同提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把班级学生分成多个合作小组,小组教学会形成一种有助于学生进行批判性探究、发展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的课堂氛围。小组讨论活动增加了学习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同学之间的多种方式的互动,同时给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成功渴求。而在一种平等交流的同伴团体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相互模仿、学习和启发,培养创新意识。
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创新意识。
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与课堂教学既相辅相成又互相促进。不仅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而且是激励创新意识的有效阵地。它为创新意识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及良好的情绪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地、自主地发展,更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布置适当的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使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课内教学所不曾看出的道理,去领悟课内教学所不解深透的奥秘,去触摸课内教学所无法取的东西。在课外活动中,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寻找数学问题,探索思考,自我解决或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数学竞赛、数学兴趣小组、数学知识宣传、社会问题调查等。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拓宽知识视野,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总之,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不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着眼以上五个方面,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国芳 《数学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知报 2011年
2、商云飞 《浅谈数学教育中创造思维的培养》 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 2005年
(作者电话:13977643015;邮箱:jf054@126.com)
关键词:中学 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培养
江泽民主席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尤为重要。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境设疑,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创新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成功地创设问题的情景,引起学生有效的认知冲突与碰撞,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主动地提出疑问,进而想解决疑问,就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握教材的要求和特点,然后从学生的认知结构、社会生活现象、学科渗透等多种途径入手,创设新情境,提出新假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启迪创新意识。其次,应将学生引入一种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造成一种悬念,使学生产生向往、探索的欲望,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在创设情境时,应注意: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有启发性,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
例如在上“分式”一课中先利用课件展示三峡美景,让学生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注意看江面上来往轮船,进而提出问题:
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是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船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时间,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的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是多少?
如果设江水的流速为v千米/时,最大船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时间=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
100/2 v=60/20-v
让问题出自实际背景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从而引出分式的概念。创境设疑,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创新意识。
二、鼓励求异思维,质疑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发问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一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位学生养成爱想问题、提问题的习惯,让学生知道自己有权利和能力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应把学生的质疑问题作为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积极、独立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新性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
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提问,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不断提高质疑问题的质量。对问题的解决不能只满足于得到的结果,而要把功夫下到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创新思维方法,并且让学生如贵州教育家汪广仁教授所说的“带着问题走向教师”。有时学生提出一个“好问题”,能够造成师生和生生之间的认知冲突,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如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创新意识能力得到了确确实实地培养。
三、动手实验,激发创新意识。
“学生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教育家汪广仁这样说过。动手实验,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和验证数学公式,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数学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激发创新意识。探索性实验教学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能力。教师可以把一些数学应用知识设计为探索性实验,选取合适的、需要探索的问题作为实验内容,并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作为铺垫。设计问题时应充分渗透创新意识的培养,要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有所“创新”地解决,使学生在动手实验活动中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
例如“课题学习——重心”一课,让同学分别用直尺、圆珠笔、数学课本放在手指上并且让它们静止不动,并提出问题:是不是随便怎么放,直尺、圆珠笔、数学课本都可以在手指上静止不动?这样简单的小实验引出课题,轻松、自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观察—-分析——思维——运用的整个学习过程,不仅获得了知识,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探究合作,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探究合作。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可以把学生从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由学习上的竞争对手转变为相互协作的伙伴,让学生在相互切磋、集思广益和讨论求解中共同提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把班级学生分成多个合作小组,小组教学会形成一种有助于学生进行批判性探究、发展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的课堂氛围。小组讨论活动增加了学习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同学之间的多种方式的互动,同时给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成功渴求。而在一种平等交流的同伴团体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相互模仿、学习和启发,培养创新意识。
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创新意识。
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与课堂教学既相辅相成又互相促进。不仅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而且是激励创新意识的有效阵地。它为创新意识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及良好的情绪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地、自主地发展,更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布置适当的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使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课内教学所不曾看出的道理,去领悟课内教学所不解深透的奥秘,去触摸课内教学所无法取的东西。在课外活动中,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寻找数学问题,探索思考,自我解决或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数学竞赛、数学兴趣小组、数学知识宣传、社会问题调查等。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拓宽知识视野,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总之,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不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着眼以上五个方面,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国芳 《数学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知报 2011年
2、商云飞 《浅谈数学教育中创造思维的培养》 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 2005年
(作者电话:13977643015;邮箱:jf05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