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来源 :中国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anbb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学数学教育中,注重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为社会和高一级学校输送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中学数学教育之重任。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应积极投入教学改革,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
  关键词:中学 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培养
  江泽民主席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尤为重要。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境设疑,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创新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成功地创设问题的情景,引起学生有效的认知冲突与碰撞,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主动地提出疑问,进而想解决疑问,就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握教材的要求和特点,然后从学生的认知结构、社会生活现象、学科渗透等多种途径入手,创设新情境,提出新假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启迪创新意识。其次,应将学生引入一种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造成一种悬念,使学生产生向往、探索的欲望,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在创设情境时,应注意: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有启发性,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
  例如在上“分式”一课中先利用课件展示三峡美景,让学生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注意看江面上来往轮船,进而提出问题:
  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是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船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时间,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的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是多少?
  如果设江水的流速为v千米/时,最大船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时间=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
  100/2 v=60/20-v
  让问题出自实际背景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从而引出分式的概念。创境设疑,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创新意识。
  二、鼓励求异思维,质疑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发问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一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位学生养成爱想问题、提问题的习惯,让学生知道自己有权利和能力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应把学生的质疑问题作为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积极、独立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新性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
  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提问,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不断提高质疑问题的质量。对问题的解决不能只满足于得到的结果,而要把功夫下到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创新思维方法,并且让学生如贵州教育家汪广仁教授所说的“带着问题走向教师”。有时学生提出一个“好问题”,能够造成师生和生生之间的认知冲突,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如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创新意识能力得到了确确实实地培养。
  三、动手实验,激发创新意识。
  “学生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教育家汪广仁这样说过。动手实验,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和验证数学公式,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数学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激发创新意识。探索性实验教学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能力。教师可以把一些数学应用知识设计为探索性实验,选取合适的、需要探索的问题作为实验内容,并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作为铺垫。设计问题时应充分渗透创新意识的培养,要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有所“创新”地解决,使学生在动手实验活动中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
  例如“课题学习——重心”一课,让同学分别用直尺、圆珠笔、数学课本放在手指上并且让它们静止不动,并提出问题:是不是随便怎么放,直尺、圆珠笔、数学课本都可以在手指上静止不动?这样简单的小实验引出课题,轻松、自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观察—-分析——思维——运用的整个学习过程,不仅获得了知识,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探究合作,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探究合作。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可以把学生从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由学习上的竞争对手转变为相互协作的伙伴,让学生在相互切磋、集思广益和讨论求解中共同提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把班级学生分成多个合作小组,小组教学会形成一种有助于学生进行批判性探究、发展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的课堂氛围。小组讨论活动增加了学习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同学之间的多种方式的互动,同时给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成功渴求。而在一种平等交流的同伴团体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相互模仿、学习和启发,培养创新意识。
  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创新意识。
  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与课堂教学既相辅相成又互相促进。不仅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而且是激励创新意识的有效阵地。它为创新意识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及良好的情绪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地、自主地发展,更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布置适当的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使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课内教学所不曾看出的道理,去领悟课内教学所不解深透的奥秘,去触摸课内教学所无法取的东西。在课外活动中,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寻找数学问题,探索思考,自我解决或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数学竞赛、数学兴趣小组、数学知识宣传、社会问题调查等。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拓宽知识视野,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总之,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不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着眼以上五个方面,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国芳 《数学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知报 2011年
  2、商云飞 《浅谈数学教育中创造思维的培养》 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 2005年
  (作者电话:13977643015;邮箱:jf054@126.com)
其他文献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项目之一。阅读也是人们重要的活动之一,它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让人身心愉悦。宋代的理学大家朱熹曾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也曾倡导:“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们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呢?我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寓教于“趣”,使学
教育部遴选又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与营地,将分年度予以资金支持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通知称,2018年将继续遴选命名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简称“基地”)和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简称“营地”),并公布了基地与营地的推荐要求和流程。  就基地推荐条件而言,具备不同学段的、与学校教育内容衔接的研学实践课程是待遴选基地所需满足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待遴选机构提供的内容与服
经济全球化不仅推动着世界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国际化,也对教育提出了崭新的课题。我校地处的无锡新吴区,是一块对外开放新高地,其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愈发明朗,本土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流呈现高密度态势,校园已成为与外界不断融合的文化圈,这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全新的视野。  我们意识到,培养学生具备国际理解的态度和与人交往共处的能力,是未来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我们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以构建国际性、
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汪广仁说:“兴趣是学生最要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直接动力。”在语文教学中,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没有“兴趣”作保障,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是决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全方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出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课前激趣导入法是营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心理处于压抑、不满,失去信心时将直接阻碍、削弱甚至中断智力活动,破坏学习的向心力,当然也谈不上学习效率。学生对数学的内在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兴趣得以持久,进而转化成学习的动力?我觉得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观察实践萌发兴趣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
当前,做好“三进”工作,实现从第二战场到第三战场的重大转移,要从五个方面确保进入,做到“五个相统一”。  一是从时间上确保进入,做到过程和阶段相统一。“三进”首先在时间上要做到及时,第一时间学起来,这是确保进入的前提。“三进”是一个时间过程,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断深入。这个过程分不同的阶段,由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到进教材,由进教材到进课堂,再到进头脑。还要充分考虑认识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年级、不
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学校文化实质上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来诠释教育的价值,揭示教育的真谛、教育的内涵。校长要有教育情怀,要有教育智慧,更要有教育理想,才能实现教育梦想,因此我打算从文化引领、精细管理和内涵发展三个方面来谈谈的自己的一些心得。  文化引领是学校特色创建的航标  一个优秀的学校也必有一种卓越的学校精神。经过认真讨论,我们最后确定以“阳光文化”为陕西省榆林高
北大历史上任期时间最长的校长蒋梦麟的一段演讲,至今读来依然发人深省!  我们以前听了俾斯麦说,德国的强盛,是小学教育的成功所以我们也来办小学,以为小学堂办几千个,中国就强了后来听说日本的强盛,也从小学教育得来的,所以我们大家都相信小学教育,好像一瓶万应如意油,一瓶百病消散丸,灵验无比,吃了就百病消散小学生现在有三百多万了,哪知道社会腐败,比前一样,国势衰弱,比前一样,这是什么缘故呢?  第一是人数
历史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必修科目,也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人文学科。经常听到不少学生抱怨历史知识太多、记不住、难学、考试成绩总不理想等。我想,归根结底是学习态度和方法的问题。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我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谈以下拙见:   一、历史事实要讲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  历史教学中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经了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如果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起点和突破点是课程,那么评价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终点和牵制点。评价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牵动作用,具有“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的统领作用,做好评价的转型,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行课改力度的体现、是各级业务部门引领课改导向的体现、是各学校及全体教师践行课改精神的体现。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中指出目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