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公平缺失成为新农村建设短板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w1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乡差别的根源在于公平观念的缺失。公平观念的具体内容应该界定为:对天然条件,人自然地享有;对创变利益,人可从付出和获得的对等性判断;稀缺资源的分配能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三个方面。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就是制定科学的法律来推动公平观念的确立。
  【关键词】城乡差别 公平观念 科学规范
  
  新农村建设的实质就是解决城乡差别问题。城乡差别问题的根本是公平观念的缺失问题。本文拟以社会学的视角,从公平观念入手分析,寻找解决城乡差别问题的根本措施。
  城乡差别问题的核心是公平观念的缺失
  城乡差别产生的历史根源。新中国成立初期,城乡差别问题还没有出现,当时提倡工农联盟、城乡互助,城乡居民迁移(主要是农民进城)比较宽松,一般不受限制。①但自1958年实行《户口登记条例》以及1975年《宪法》中公民居住和迁徙的自由被取消后,我国特有的城乡户口管理制度日益强化,加上粮油供应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社会福利制度以及人民公社制度等城乡分割政策,逐步形成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居民与农民的两种身份和两种待遇,在城乡之间筑起难以逾越的鸿沟。其根源应该是公平观念的缺失。
  公平观念缺失在城乡差别问题上的具体表现。第一,城乡产权制度不统一,城市产权优于农村产权。如土地制度,城市土地属于国有,农村土地属于农村集体所有;集体所有可以被征用为国有,国有不可能转变为集体所有,二者之间转换的经济价值不对等。1997年到2003年,城市及工交建设占用耕地1亿亩,按最低价格估算总价值在4万亿以上,但给农民的补贴最多不过5000亿元。②第二,城乡资源分配不公,长期向城市倾斜,国有资产带来的收益却几乎为城市阶层所垄断。③第三,将农民作为一种身份,而不是一种职业,并以此确定了各种歧视性待遇。例如,占全国总人口70%的农民几乎完全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④
  对公平观念的全面认识
  公平的相关论述。何为公平?众多学者作了论述。一种是从政治学、经济学和伦理学三个领域对公平作不同定义。⑤例如:政治学意义上的公平是指“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⑥另一种是从本体论和工具论方面对公平的含义进行分析。⑦还有一种是将公平当作文化因素,是一种伦理道德。⑧以上论述各有其合理性,但尚未对公平观念形成全面认识。
  社会个体公平意识与社会公平观念。笔者认为,要全面认识公平观念需要从以下途径入手:公平观念的来源应当是一种认识,即社会个体的公平意识,它是社会个体基于自身对自己与其他社会个体关系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是最原始的、未经社会评价的,对于自己表现为满意、对其他社会个体表现为心安理得的心理状态。对于这种个体的公平认识较多地表现为不偏不倚、居中的状态。当这种不偏不倚、居中的状态为社会普遍认同时,单个社会个体的公平意识就上升为社会公平观念。并且当这种公平观念通过一定的文化规范(可以是道德、习俗、宗教,主要是法律)表现出来的时候,这种社会公平观念就成为社会制度的一部分。所以,作者并不赞同将公平观念仅作为伦理道德现象。
  公平观念的具体内容。第一,天然的条件,人自然地享有是公平观念的基础内容。这些天然条件包括人的身体及相应存在于身体之上的象征如肖像、姓名、肤色等,也包括阳光、雨露、空气等充分存在而人又必需的自然资源。第二,对于创变利益,人可以按照其付出与获得的对等性进行判断,这是公平观念的主要内容。创变利益是经过人的活动获得的,这种活动可以是劳动、投资、媒介、交换等。这些活动必然存在付出量和获得量的比较。同种活动中,如果大体相同的付出可以有大体相等的获得,可以认为是公平的,反之则是不公平的。第三,稀缺资源的分配能够满足人最基本的需求是公平观念的必要组成。对稀缺资源的分配总体上表现为社会总体对社会个体的分配。这种分配无论是采用实物还是货币形式、无论是通过市场还是计划方式,都必须满足社会个体的基本需求,这就是公平观念的必要组成。
  这里需要澄清公平观念与平均主义的关系。平均是指绝对数量上的相等。公平在某种条件下,特别是在物质极端匮乏的情况下表现为绝对平均,所以理论上可以确认二者为包含关系。因此我们不赞同多数学者将公平与平均对立起来,将平均主义的公平观念当作落后观念对待,认为建设新农村、建设市场经济就是要抛弃平均主义的思想。恰恰相反,在城乡差距如此之大的今天,在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方面可以提倡一定的平均主义,当然这是全体公民的平均,而不是农民内部的平均。
  公平观念的核心原则。公平观念的具体内容可以按照两个方向进行提炼,从而得出其精髓: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炼为人人平等。“身份平等的逐渐发展,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这种发展具有的主要特征是:它是普遍的和持久的,它每时每刻都能摆脱人力的阻挠,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都在帮助它前进。”⑨二是社会整体对社会个体的关系提炼为公正待遇。这种待遇的底限就是满足社会个体的最基本生存需要,其目的是保持社会的基本存在,其来源就是社会个体的存在性。最广泛的公正待遇就是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
  新农村建设呼唤公平观念
  在新农村建设中,包括产权制度、户籍制度、分配制度等在内的全部社会制度都应当统辖在公平观念之下,并用科学的规范逐步推动公平观念的确立,才能实现城乡差别问题的根本解决。
  公平观念的确立方式及过程。让公平观念形成制度要素,并表现在对社会普遍作用的社会规范系统中,对社会发生普遍作用,即成为社会主文化,才能“确立”其地位。我们知道,社会制度的形成包括自然形成和有计划地确立两种方式。根据社会规范对人们行为的约束程度,社会规范可分为习俗、道德、宗教、法律等。据此我们可以将公平观念的确立放在其表现的具体规范形式中,得到公平观念的两种确立方式:通过习俗、道德、宗教等自然确立和通过法律的计划确立。城乡差别问题实质就在于我们通过法律确立公平观念的进度落后于自然确立的进度;在于我们的法律缺失了公平观念,仅仅进行的是“法制化”建设,而不完全在进行“法治化”建设。以上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几种可能:A、公平观念还不为法律制定者所认同;B、法律制定未全面体现民意;C、法律制定遭到特定权力群体的影响等。解决A可能的方法就是立法专业化;解决B可能的方法就是立法民主化;两者形成的就是立法科学化。解决C可能的方法是克服部门利益法制化。从以上分析我们可得出结论:科学的法律推动公平观念的确立。
  新农村建设需要科学化法律。从宪法的角度,确立人人平等和公平待遇的原则。具体内容包括:国家不分民族、性别、职业、身份等,平等保护和对待全体公民;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对等。任何歧视性法律都是违宪的,应当得到纠正。从法律的角度,重新用公平观念审视各项制度安排,对符合公平观念的制度进行法律确认,对不符合公平观念的制度进行删减更改。
  构建满足公平观念的组织和设施。确立了科学的法律体系,并不等于城乡差距问题得到了解决,只有按照规范系统的要求,重新构建符合公平观念转化为公平事实的组织和设施系统,才能彻底解决城乡差距问题。“符合”应具有以下几层含义:第一,组织(包括社会团体)应当按照民众意愿产生和控制。第二,同类组织的权利和义务应当相同。这是公平观念中人人平等原则的延伸。一个组织无论规模大小、人数多少、资源丰富与否,都不能凌驾于其他组织之上。第三,组织的产生、活动范围、活动方式、资源的占用等全部内容都应当在统一的法治约束之下。第四,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应全面体现公平观念,彻底解决城市拆了建、建了拆、农村没人建的问题以及部分地区的“豪华政府”和“遍地广场”问题。
  具体到新农村建设问题上,应重新设置农村政府和社会服务管理机构。可考虑以县(区)级政府为基础,按照经济总量和人口比例全面核定政府公务员的人数和社会服务管理机构的人数,并相应确定其费用预算。重新设置部门和机构,凡是分割城乡的机构一律撤并。例如户籍管理人员可从公安系统剥离,成立人口居住服务中心。扩大居民委员会的规模和范围,加强农村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逐步取消乡镇建制,形成县管居委会的新的政府体制,以便尽快实现社会管理科学化和低成本化,为农民身份转变提供资金保障。(作者单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航空运输管理学院)
  
  注释
  ①②杨先农主编:《科学发展观简明读本》,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1、63页。
  ③④李伟,刘如君著:《中国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难题和抉择》,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8年,第220页。
  ⑤周治滨,刘作明主编:《构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新机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63页。
  ⑥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44页。
  ⑦李彦:“论公平观念的价值意义”,《中州学刊》,1996年第6期,第77页。
  ⑧王顺海,段金生,胡文章:“论社会公平观念的更新”,《企业活力》,1988年第9期。
  ⑨[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页。
其他文献
新生儿脓疱疮是发生在新生儿中的一种以周围无红晕的薄壁水脓疱为特点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我院自1995-1998年共收治新生儿脓疱疮80例,现将临床观察回顾分析如下。
农业是广西传统的主导产业之一,因此农村人口比例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安置任务非常艰巨。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大量农民工回流、返乡,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只有清楚目
“文物保护”议──旧事新议京城规划之三李准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了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列入名单之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一般应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它的三个层次为:(1)文物
“……亭台楼阁,哪里去了?轩馆廊榭,何处探寻?那几天几夜的焚烧,毁掉二十里的园庭……”《圆明园》中的这几行短短的诗句,勾画出的是一幅多么悲惨的图景,燃烧的是一种多么愤
目的:探讨羊水胎粪污染与胎儿宫内窘迫的关系。方法:对433例胎儿宫内窘迫中羊水性状与新生儿Apgar评分及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羊水胎粪污染越严重,新生儿窒息率
【摘要】妥善解决农民工问题,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必须从分析农民工犯罪原因入手,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要依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建立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长效机制;建立合理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从文化教育和预防打击等方面采取措施遏制农民工犯罪。  【关键词】农民工问题 社会保障 社会稳定    农民工与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是指户籍身份为农民,有承包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  农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分不开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而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断胜利,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对我们今天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进程 基本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一部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
【摘要】电子政务工作的进展是与领导干部的认识水平、信息化素质及其掌握的操作手段直接相关的。因此,领导干部要正确认识电子政务,领会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组成要素与实施要点,掌握选择第三方机构的关键环节,把握构建信息资源库系统的主要原则,有效推进电子政务工作。  【关键词】电子政务 领导干部 绩效评估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阐明了推行电子政务对于决策民主化、
《降低和优化政府成本》一书围绕政府的制度成本、决策成本、运行成本、公信力成本、政府会计、国库集中支付、电子政务和绩效预算八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而精辟的阐述,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