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行政法律变迁中的二次阐释及效力:基于地方新政改革

来源 :学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gerfederers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新政框架下,地方自治兴起成为社会思潮。从法律领域看,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清末新政及其相关法律制度的转型过程中的制度推进是复杂的。这个全方位的社会转型中实际上出现了双重制度化倾向,国家推进与地方知识的二次解读导致社会关系和利益格局的复杂化,法律的实际运行无法回避地方性知识的二次解读。清末民初的地方行政法律改革中,国家制度化进程与地方重新闻释的进程并行,共同参与了地方社会秩序的实际建构。法律的“初级规则”和“次级规则”构成的法律体系,双重制度化并行共存的过程,形成了地方社会的多重制度规范体系。
其他文献
哈贝马斯程序主义伦理思想是话语伦理思想的深化,其实质体现了一种形式化的道德规范程序,表现出伦理学的程序主义范式。他试图从道德标准、道德程序、道德实践及道德有效性等四
应用扫描电镜和差示扫描量热仪研究Sb元素(0.25%,0.5%,0.75%,1.0%)对Sn-0.7Cu钎料熔点及钎焊界面的影响。结果表明,Sb元素的加入使钎料的熔点升高,从226.38℃增加到227.09℃,
沈钧儒先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民主统一战线的忠实盟友.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建设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撷取解放战争时期沈钧儒反内战促和平、为建立民主和平自由新中国的奋斗
课堂教学是大学教育的主要形式,其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当前,体育院校学科课堂的教学普遍存在着低效性,在分析体育院校学科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