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理解对人一生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读中学,读大学,读研究生以至于工作后的再学习,求学的历程基本上就是解读文本的历程,准确、深入的理解,是批判与创造的基础。阅读对未成年人的精神成长影响很大,追求一种有深度的阅读,养成能钻得进的阅读思考习惯,语文教师责任重大。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挖掘语言,体会语言魅力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应该在深入品读中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匠心,体会语言的魅力。《散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如果教师不细心引导,学生只会觉得很有趣,感悟不到作者语言上的魅力。我在教学此文时,曾设计这样一个问题。
师:作者怎样强调散步的人员?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如果改成“我和妈妈、妻子、儿子一起去散步”,怎样?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作者的表达显得很严肃,很郑重。
师:对,把一件生活小事当做重大的事来写,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就是“举轻若重”。我们平时写作文,也要注意自己的措辞。
语文老师在教学时,不能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语言的学习是语文课堂的头等大事,离开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学就偏离了轨道。
《石壕吏》是一首表现战争给百姓造成苦难的诗。诗中的老妇在一番痛苦的哭诉之后,提出来自己从军的请求:“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个转变很突然,原因也不亦说清楚。我抓住这样的疑点设问:“她为什么这样说?她是真的想去服役吗?”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深入思考。
有学生可能会根据课文的背景资料,说老妇一家遭遇的战争是评定安史之乱的正义战争,她请求服役,表明普通人民的爱国之情。还有学生会根据上下文,以为老妇根本不想去,只是想打动官差,使之放过自己。如果真想服役,老翁为什么要逃走?有点学生觉得她哭诉三个儿子的情况,是要表明家里实在没人,不是不愿去,自古只有“抓丁”、“拉夫”,军队不会抓老婆子,她存有侥幸心理,而官差真的将她抓走,更说明官差的凶残,老妇的悲惨。这正是杜甫揭露现实的高明之处。有了这样的理解,表明学生经历了思考、研读的心路历程,我们的训练就达到了目的。应该在深入品读中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匠心,体会语言的魅力。
二、抓住重点语段,追求深层理解
有时学生扫清了文字障碍,并不等于理解深刻。如《核舟记》中有这样一段:“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蓬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解决了奇、许、轩敞、望等字义,学生不一定能想象出核舟究竟是什么样。我就设计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旁开小窗中的旁指的诗什么旁?是舟旁,还是舱旁?
2、启窗而观中的启字,能否换成开?窗是什么样的,字刻在了哪里?让学生真正明白,窗户是开在船舱两侧的,窗户是一整扇向上支起的,如果两边窗户全都支起,可以看到船两侧的雕栏遥遥相对,即“雕栏相望"。如果一上去老师就出示幻灯片,倒是省去了很多语言,但是长此以往,学生就不会养成深入研读的习惯,不能培养他们对问题字斟句酌的良好意识。
三、深入理解作品,培养阅读习惯
对课文主题进行合乎逻辑的分析概括,是培养思维品质的好方法。应力避生拉硬扯、完全按照参考书上的示意去解释文本。如长期以来,《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主题,被定为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认真研读课本,觉得这个结论不能从课本中自然得出。小说着力表现的是菲利普一家对亲人于勒态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根源在于于勒的贫富。若瑟夫的父母怕于勒回来吃他们,怕穷亲戚丢面子,是生活的压力使他们冷酷。这正是金钱对世风的左右、对人性的扭曲,这才是小说的主题所在。至于小说的社会意义,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
现在的学生从表面上看视野开阔、知识也挺丰富,可是思维漏洞百出,缺乏准确严谨的求学精神,不愿下功夫深入细致的研究课文。我们引导学生尊重文本,字斟句酌,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挖掘语言,体会语言魅力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应该在深入品读中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匠心,体会语言的魅力。《散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如果教师不细心引导,学生只会觉得很有趣,感悟不到作者语言上的魅力。我在教学此文时,曾设计这样一个问题。
师:作者怎样强调散步的人员?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如果改成“我和妈妈、妻子、儿子一起去散步”,怎样?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作者的表达显得很严肃,很郑重。
师:对,把一件生活小事当做重大的事来写,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就是“举轻若重”。我们平时写作文,也要注意自己的措辞。
语文老师在教学时,不能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语言的学习是语文课堂的头等大事,离开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学就偏离了轨道。
《石壕吏》是一首表现战争给百姓造成苦难的诗。诗中的老妇在一番痛苦的哭诉之后,提出来自己从军的请求:“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个转变很突然,原因也不亦说清楚。我抓住这样的疑点设问:“她为什么这样说?她是真的想去服役吗?”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深入思考。
有学生可能会根据课文的背景资料,说老妇一家遭遇的战争是评定安史之乱的正义战争,她请求服役,表明普通人民的爱国之情。还有学生会根据上下文,以为老妇根本不想去,只是想打动官差,使之放过自己。如果真想服役,老翁为什么要逃走?有点学生觉得她哭诉三个儿子的情况,是要表明家里实在没人,不是不愿去,自古只有“抓丁”、“拉夫”,军队不会抓老婆子,她存有侥幸心理,而官差真的将她抓走,更说明官差的凶残,老妇的悲惨。这正是杜甫揭露现实的高明之处。有了这样的理解,表明学生经历了思考、研读的心路历程,我们的训练就达到了目的。应该在深入品读中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匠心,体会语言的魅力。
二、抓住重点语段,追求深层理解
有时学生扫清了文字障碍,并不等于理解深刻。如《核舟记》中有这样一段:“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蓬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解决了奇、许、轩敞、望等字义,学生不一定能想象出核舟究竟是什么样。我就设计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旁开小窗中的旁指的诗什么旁?是舟旁,还是舱旁?
2、启窗而观中的启字,能否换成开?窗是什么样的,字刻在了哪里?让学生真正明白,窗户是开在船舱两侧的,窗户是一整扇向上支起的,如果两边窗户全都支起,可以看到船两侧的雕栏遥遥相对,即“雕栏相望"。如果一上去老师就出示幻灯片,倒是省去了很多语言,但是长此以往,学生就不会养成深入研读的习惯,不能培养他们对问题字斟句酌的良好意识。
三、深入理解作品,培养阅读习惯
对课文主题进行合乎逻辑的分析概括,是培养思维品质的好方法。应力避生拉硬扯、完全按照参考书上的示意去解释文本。如长期以来,《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主题,被定为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认真研读课本,觉得这个结论不能从课本中自然得出。小说着力表现的是菲利普一家对亲人于勒态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根源在于于勒的贫富。若瑟夫的父母怕于勒回来吃他们,怕穷亲戚丢面子,是生活的压力使他们冷酷。这正是金钱对世风的左右、对人性的扭曲,这才是小说的主题所在。至于小说的社会意义,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
现在的学生从表面上看视野开阔、知识也挺丰富,可是思维漏洞百出,缺乏准确严谨的求学精神,不愿下功夫深入细致的研究课文。我们引导学生尊重文本,字斟句酌,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