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践探究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ss1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迷恋于对考分的追逐,通过机械训练提高学生的成绩,大量挤占学生的时间,让学生心生恐惧和焦虑,这种消极的情绪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要将现实问题与数学问题有机联系起来,把问题置于真实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体验“再发现”的过程,感受成功的愉悦.
  一、数学问题情境的涵义
  “情以物兴,物以情观”.教学情境是指教师为达到预设的目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传递数学知识、揭示数学规律的场景或教学氛围,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数学思想的信息.数学问题情境,是教师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联系学生的生活与认知经验设置知识背景,从而使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思考.
  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
  1.创设直观问题情境,化抽象为具体
  长期的枯燥记忆,使学生感到“代数繁、几何难”,体会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师可以通过挂图、几何模型、多媒体等,将抽象的知识点变得形象具体,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为深刻.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从学生所熟知的事物入手,创设直观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新知.例如,在讲“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时,教师呈现海上日出的几幅图片,让学生感受太阳升起的过程.提出问题:将太阳看作一个圆,地平线看作一条直线,那么你能从太阳升起的过程中发现它们有几种位置关系吗?有几个交点?教师结合太阳升起的几个瞬间,以图片的方式向学生直观展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体会中初步感知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2.创设认知冲突情境,将学生置于“悬而未决”的境地
  初中生对新鲜事物都比较好奇、感兴趣,有着探索的愿望.教师通过创设认知冲突情境,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他们利用旧知识、原有经验无法解决问题,甚至会产生认知矛盾,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促使他们通过独立思考、主动交流去尝试解决问题.例如,在讲“三角形的内切圆和切线长定理”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某天,同学们到张老师家做客,张老师正在洗碗.张老师问,谁能测出这个锅盖的半径,就可以得到一根雪糕,同学们跃跃欲试,但老师家只有一个曲尺,到底谁能得到这根雪糕呢?传统的思维告诉学生,半径是圆上一点到圆心的距离,而锅盖的圆心在哪?当旧有的经验无法起作用时,就会在学生的心理产生矛盾,想解决却无力解决.这种矛盾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讨论、交流,急切地想通过学习新知解决未知的问题.
  3.创设应用情境,拉近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枯燥地记忆结论,缺少探索的兴趣,感受不到“再发现”过程的乐趣.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师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应用型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新知.
  4.设置开放性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开放题追求答案的不唯一、思路的不唯一、解法的不唯一,让学生打破思维的桎梏,能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在不同的层面分析,通过不断的探索、尝试,使问题得以解决.例如,直角三角形两边长为3和4,求第三边长.很多学生乍看此题,受“勾三股四弦五”的惯性思维影响,认为另一边是斜边,值是5.教师适时让学生展开讨论,第三边有可能是直角边吗?如果是的话,如何求?
  5.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发现新知识的生长点
  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会利用并超越原有的知识,但这种利用并非是简单的提取,而是结合新知对旧知进行改造、调整、补充的过程.例如,在讲“配方法”时,教师为引入新知识,设置问题如下:①完全平方式是项式,其中有是完全平方项,项是这两个式(数)乘积的2倍.②若4x2 12x m是完全平方式,则m=;若x2 nx 9是完全平方式,则n=.③解方程:0.5x2=1;(x-3)2=6;(x 3)2=8;y2-4y 4=11.④探索:观察解方程x2-8x 12=0,并回答问题.移项得x2-8x=-12, 两边同加上16得x2-8x 16=-12 16, (x-4)2=4 解一元一次方程,得 x1=6,x2=2.以上解法中,为什么要在两边同加上16?通过观察有何发现?你能说说配方法吗?
  总之,有效的问题情境是学习活动的起点,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思考、交流、分析中习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技能,营造富有活力的数学课堂.
其他文献
摘要:实验教学可以说是检验化学真理性的重要方式.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构建高效化学课堂.  关键词:实验教学 高效 化学课堂  实验教学以其自身的优势逐步发展取代了传统的板书授课方式,凭借学生对实验的好奇,促使学生去发现规律、得出结论、验证结果.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
在可分性测度和聚类分析中,为解决反复计算样本协方差矩阵迹耗时多的缺点,本文根据样本协方差矩阵迹的性质,提出了一种计算它的快速递推算法.理论分析表明,在需反复计算样本协方差矩阵迹的情况下,本文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比传统方法降低了一个数量级,从而大大减少了计算时间,最后的仿真实验也证实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是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知识,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数学课程偏逻辑性和理论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促使理解性教学发挥作用,是当前数学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主要对初中数学理解性教学实验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理解性教学模式.  一、展现学生的主体性,促使理解性教学模式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序展开  目前,很多课堂教学模式依
摘 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而“课前五分钟”演讲能够很好地达到这一目的。这种课前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学生视野,还能增强学生在大众面前讲话的信心,同时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口语交际能力;“课前五分钟”演讲;培养途径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增强相互间的了解,就需要用语言来交流思想。在小学语
初中数学教学作为初等数学教育阵地,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数学运用能力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如何实践初中数学的有效教学一直都是广大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师生关系是课堂氛围的主旋律,教学方法是有效课堂的践行措施,思维能力则是实践有效教学的重要目标.只有从这些方面入手,才能构建起良好的有效课堂.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建立良好的初中数学课堂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初中数学课堂师生关系,可以有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要求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由“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而“探究式学习”的起点就是创设问题情境.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的现状,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数学情境,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必要.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  一、利用数学史上的典故,创设问题情境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欢乐和文明教育环境的主
摘 要: 为揭示法语不定式中无引导词的现象规律,本文借助熟悉的英语知识引出法语中的同类知识,并对它们进行了比较;还总结了法语不定式中无引导词的独特现象,以便全面掌握法语该现象规律。  关键词: 英语 法语不定式 无引导词 巧解    法语和英语不定式都有两种构成形式:1)引导词 不定式动词,英语引导词总是to,法语引导词是de、à或其他介词。2)仅不定式动词。本文将研究第二种形式——不定式中无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