炖煮美梦的锅(上)

来源 :红领巾(3-6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nian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村外的小山坡上,住着一个叫新月的修锅匠。这个胖胖的老头,最拿手的本事就是可以把别人家漏了、破了的铁锅都修补得天衣无缝,怎么用都用不坏。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已经不再愿意自找麻烦地端着用坏的铁锅出来修理了。与其修好一口破铁锅,还不如花点钱买口新的呢。于是,新月修锅店的门前客人越来越少,近几年基本上就等于关张了。
  一个春天的夜晚,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嫩树叶的芳香。修锅店门外一阵奇怪的声响,把新月爷爷从睡梦中惊醒了,他赶紧摸黑爬了起来,细细分辨声响发出的方向。“喂!”屋后的院子里,传来了一声非常温柔的叫喊声。“这么晚了,会是谁呀?”新月爷爷躲在窗帘后边偷偷向后院看了一眼。原来一只纯白的狸猫正对着月亮翻跟斗呢。“难道是我在做梦吗?”爷爷纳闷了。狸猫又精彩地做了个后空翻,落在地上变成了一个梳着童花头的小姑娘。爷爷不由得瞪大了眼睛。咚咚,前屋的门口响起了敲门声。“糟了,她到我家找我来了。”爷爷赶紧跑到修锅店的前屋,打开了灯,故意装作还没睡醒的样子,懒洋洋地应了声:“谁呀?”“是我,我叫小玉,爷爷,我是专门来找您帮忙修锅的。”门外立刻传来了小姑娘的声音。
  “好的,好的,我马上就来。”新月爷爷小心翼翼地打开了房门。站在门口的小姑娘两只大眼睛忽闪忽闪的。她的脸就像刚做好的年糕那样柔软。“真像我的孙女花梨啊。”爷爷还在想着,小姑娘已经从身后拿出了一口淡绿色的小锅。“这个锅破了个小洞,您能帮我修一下吗?”“哪儿呢?让我来看一下。”爷爷把小锅对着灯光照了照,果然锅底下有一个针眼那么大的小洞。这到底是用来煮什么的锅子呢?颜色是淡绿的,轻得像是一片羽毛,还散发着甜甜的香味。不知道是因为香味的缘故,还是因为这个不速之客的到来,新月爷爷突然觉得站在面前的就是自己的孙女花梨了。
  爷爷让小姑娘坐下,自己就动手修理起那只淡绿色的小锅来。他一边将烙铁烧热,一边又拿起了锉刀。没想到锉刀刚碰到锅底,锅里就发出了风吹树叶的沙沙声。“难道自己耳鸣了吗?”爷爷只好又仔细地把锅检查了一遍。按理说,一般只要把锅上的小洞锉平就可以上烙铁了。怎么眼前的这口小锅碰不得锉刀呢?这样吧,不用锉刀了,直接找一小块焊锡吧,反正洞也不大。爷爷从工具箱里找了一块针眼大小的焊锡屑,在破洞上用烧热的烙铁轻轻地点了一下。哇,铅灰色的焊锡屑居然变成了淡绿色、深绿色、黄绿色、黄色,最后又变回了淡绿色。“难道我人老了,耳朵不好使,眼睛也不好使了吗?这样的事,我这一辈子还是第一次碰到呢。”爷爷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小玉却高兴地唱起歌来:
  大山的小锅,是美梦的小锅
  森林的味道
  野花的芳香
  统统拿来炖成一锅
  
  大山的小锅,是森林的颜色
  阳光下的树叶
  由微风涂抹
  春天涂春色
  秋天涂秋色
  微风一转身
  森林就变色
  “小姑娘,这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锅啊?”爷爷听着小玉的歌声,忍不住问了一句。“是用来炖煮美梦的锅。”小玉不好意思地说。
  “啊?那它是用什么做的呢?”爷爷还是没有搞明白。小玉的脸已经羞得通红了:“是用森林里春天夏天秋天的颜色一层一层涂抹以后做成的。”
  “那它怎么会破了呢?”
  “因为它太香了,一只蜜蜂误把它当成了花,在它上面采蜜。”
  “难怪洞小得像针眼呢。”
  看到爷爷笑了,小玉索性就把事实真相一五一十地坦白了出来。
  “我们把山上春天跟夏天的香味都装在这个锅里,到了秋天的最后一天就开始煮。从一大早星星还没有退去的时候就一直炖一直煮,一直煮到晚上秋风把最后一片树叶都吹掉。然后我们就喝上一口煮好的汤,让整个身体和心都变暖和,这样整个冬天我们就可以枕一个最美的美梦冬眠了。”原来如此啊,爷爷听着小玉的话仿佛自己也进入了美梦中似的,过了好一会儿,才想起来应该把修好的小锅交给小玉,让她回去了。
  “谢谢您了,爷爷。”小玉接过小锅,很有礼貌地鞠了一个躬。“别,别,别这样,应该是我谢谢你呢,小姑娘。”爷爷赶忙说,“其实,我们店里都已经好久没有客人了,今天晚上你又让我干起了老本行,我真是谢谢你还来不及呢。”
  “是吗?那么爷爷你喜欢做这个工作喽?客人越多你越高兴?”小玉有点不解地问。爷爷点了点头,小玉立刻像想到了什么似的说:“那好,我马上就去把那些沉睡中的锅子叫醒。”说完小玉又深深鞠了一躬,转眼间就从修锅店里消失了。
  “真的能把沉睡的锅子叫醒吗?”新月爷爷半信半疑地关好了门窗。
  第二天一早,修锅店隔壁的大妈突然找上门来,手里还端着一口又大又沉的铁锅:“新月师傅,您给瞧瞧我们家的这口锅吧,这儿破了个洞,多少年都没用了,还能修吗?”“多好的一口锅啊,怎么不用了呢,浪费啊。”新月爷爷笑容满面地接过锅说。“唉,您是不知道,这口锅一直放在橱柜的最里边,早给忘记了。可是,昨晚可奇了,我居然做了个梦。”隔壁大妈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啥梦啊?”听到新月爷爷这么一问,大妈反而高兴地笑了:“我做了个梦,好像听到很远的地方有人在唱歌,让我去把厨房里的锅叫醒。这时候,橱柜上就咔嗒咔嗒地响起来了,我过去一看啊,这口锅正打着哈欠往外跑呢。我这一惊,梦就醒了。这才想起来拿这锅做锅牛肉汤……”“嗯,这锅做汤正合适。”“可不是嘛,以前我家小子就爱喝我做的牛肉汤,又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煮这么一大锅,也是一会儿工夫就见底了呢。唉,现在他呀都结婚喽,搬得远远的,连个电话都不来一个。”说着说着大妈不禁伤心起来,放下锅就先回去了。
  “叫醒锅子的,难道是昨晚那个……”新月爷爷一边做活一边琢磨,心里暖洋洋的。
  这天下午,店里又来了一位漂亮的姑娘,手里拿着一口黑色的平底锅:“师傅,这锅好久不用了,下面有点漏,还能修好吗?”“能,能,这么好的平底锅,修一下还能用好多年呢。”看到新月爷爷接过平底锅,姑娘的一颗心才放了下来。“这可太好了,这锅都在柜子里放了好多年了,大家谁都没想起来。可是昨晚我却梦见它了。”“是吗?做了个梦啊。”新月爷爷又吃了一惊。姑娘咬了咬嘴唇,说:“其实,我马上就要结婚了。”“哦,那恭喜你了。”看到新月爷爷微笑的样子,姑娘高兴地打开了话匣子:“是啊,昨晚我正坐在椅子上打盹呢,突然听见一首很好听的歌,说什么叫醒锅,然后就梦见这个平底锅了,告诉我说想让我用它做个以前我们都爱吃的那种香喷喷的蛋炒饭。我吓了一跳,梦就醒了。但是以前我妈妈是用这口锅给我们做蛋炒饭的,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蛋炒饭的情景忽然浮现在我的眼前。你看,这不,我马上要结婚了嘛,我想如果我能带着这口锅给我未来的家人做一顿好吃的蛋炒饭,那该多好啊。”“是啊,是啊,多好啊。”新月爷爷就像自己遇见了高兴事似的。
  那一天,店里就来了这么两个客人,不过新月爷爷还是非常满意的。晚上睡觉时,他就想:“今天的两个客人一定是昨晚那个小姑娘给我叫来的,明天呢?明天还会有人来修锅吗?”
  然而,到了第二天,店里就来了三个客人,第三天又来了四个。大家都拿着破了的、掉了把儿的锅子来找新月爷爷:“哎呀,都什么年代了,还以为修锅店早都不存在了呢。听朋友说,这里还有修锅店就赶紧带着锅来了。您看这修好了还能继续用呢,关键是自己用惯了的东西还真舍不得扔呢。幸亏当初没舍得丢,今天还真派上了用场。”新月修锅店的名声越传越响,店里的客人也越来越多了。
  “也许村子里还有更多的人需要我去帮他们修锅呢。”一天,新月爷爷想到这儿,就忐忑不安地坐上了开往村镇的火车,第一次离开他的家,到热闹的村子里去了。
  (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作为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乡村学校的孩子,我们会被学校安排参加各种各样的集体劳动。这些劳动当然免不了辛苦,有一些甚至非常劳累,却也往往充满意想不到的乐趣,带给我们意外的收获。它们是一张张闪闪发亮的记忆的丝网,将我们每个人网在其中,一伸手,就能触摸到那原味薯片一样纯净快乐的质地。  说起来,那真是一次意外降临的集体劳动。那时候我刚刚上初一,是在一所名叫渣津中学的乡镇中学就读,学校位于渣津老街的入口处。除
期刊
每当黄昏时  夕阳奶奶提着金圆桶  给大家撒蜜糖  调皮的浪宝宝  在海上追逐着蜜糖  抢到了很开心  笑成朵朵金花  山顶的狗尾草  尾巴尖儿滴着蜜  风娃娃跑来舔一口  一起跳起搖摆舞  麻雀的家在西边  夕阳奶奶把最后的蜜  悄悄搁在树巢上  给小麻雀当晚餐  当她分完所有蜜  收起圆桶回家了  她离开的背影  洒下一片温柔  发稿/赵菱
期刊
吃过一顿丰盛的晚餐,望着满桌的杯盘狼藉,奶奶伸了伸懒腰,慢悠悠地问道:“今天的碗谁来洗?”妈妈立马说:“要不我们抽签吧,谁抽到了谁洗碗!”我一听来了兴趣,从书包里掏出三张纸和一支笔交给妈妈。  妈妈拿起笔刚要写,突然又停了下来,对我说:“你去烧下水,我一会儿就写好。”我转身把水壶装满,放在底座上开始烧水。我边擦手边回头,看见妈妈已经写好了抽签的纸条。三个人,三张签,先下手为强!我迫不及待地抽出一张
期刊
九月开学,我们班来了位新老师——王老师。第一节语文课,王老师没上新课,而是在黑板上写了“精准扶贫”四个大字。说起扶贫,我还是知道一些的,我们村里的村干部经常带着上面的领导来村里扶贫走访。我正诧异,就听王老师说:“从这学期开始,我就是你们的语文老师、班主任,在正式学习语文之前,我们一起启动一项工程——‘精准扶贫’工程,让需要帮助的同学摘掉成绩落后的帽子,学会自主学习。”  通过前期调查,王老师把全班
期刊
他长着一嘴的胡茬,目光锐利而有神,两根手指之间经常残留一些白色的粉笔灰。他看上去一副很忠厚的样子,实际上“狡猾”得很。  昨天放学前,他笑着说:“今天的作业就根据大家名言积累的情况来布置吧!我说上句,你们答下句。”  “熟讀唐诗三百首——”他话音刚落,大家脱口而出:“不会作诗也会吟!”他提起笔,在黑板上写下“诗”字。  “饭不可一顿不吃——”他继续说道。  这还不简单,“书不可一日不读!”他重复着
期刊
1  我上小学的时候,每天下午三点多就放学了,但我妈是个片警,五点半才下班,遇到突发情况还会更晚,我爸又长期在外地,用她的话说就是“你爹他根本指望不上”。我妈一向警觉,再加上处理过不少丢小孩的案子,所以更不允许我独自走回家,怕我走失,或者被“拍花子”拐走。  于是我只好每天守在学校门口,对着我妈过来的方向望眼欲穿。眼看着周围的孩子一个又一个被父母接走,或者坐在爷爷奶奶的三轮车后面摇摇晃晃地离开。门
期刊
教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如何计算时,数学老师让我们把魔方带来当学具。自打能光明正大带魔方进校,同学们对魔方的爱与日俱增。但这些颜色不同的小方块真是折磨死人了,总有一块两块不肯乖乖复位。同学们只能想出损招,把上面的小方块拆掉,然后再按颜色组装上去。不过,这种方法不仅麻烦,还有毁坏魔方的风险。  我灵光一闪,嗅到了商机,决定马上付诸行动。我在网上找来魔方教程,边学边盘算着:如果我会还原魔方,同学
期刊
提起我们的黄老师,没有一个不竖大拇指的,单是她那些琳琅满目的荣誉证书,就足以说明她是一位令人敬佩的人。可是同学们却给黄老师起了一个绰号——“偏心眼”老师,这是怎么回事呢?  四年级时,黄老师刚接手我们这个班,就定了一条新规矩:每一个学生,不管原来成绩如何,只看今后是否进步,并设了“进步奖”和“优胜奖”。即进入前十名的得“优胜奖”,原来排十一到二十名的同学向前跨一个名次、原来排四十一到五十名的向前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