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甘肃永靖县境内的黄河三峡——寺沟峡、刘家峡和盐锅峡,是黄河流域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其中盐锅峡以世界最大的巨型恐龙足印化石群遗迹出名,刘家峡以“黄河明珠”之称的刘家峡水电站而名扬天下,寺沟峡则以拥有与敦煌莫高窟等石窟齐名的炳灵寺石窟而闻名世界。
寺沟峡从刘家峡水库最西端的马州开始,沿黄河上溯到玛珑沟口,全长43华里,一路山势雄峻,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多不胜数,美不胜收。
寻找“三贤哲”的圣迹
寺沟峡最西端是玛珑谷口。玛珑谷山高峰削,气势磅礴。据史书记载:吐蕃王朝末年赞普郎达玛在雪域高原发动了一场灭佛运动,卫藏地区的僧侣四散逃命,其中有三位史称“三贤哲”的僧人藏饶塞、约格迥、玛释迦牟尼,带着佛教的律部经典,从阿里借道新疆,来到多康地区的玛珑。多康地区即炳灵寺所在的周围藏区,大体包括青海东部和甘肃西南部。这里虽受吐蕃控制,但离其本部较远,郎达玛对这里鞭长莫及,他们三人在这里隐藏起来,发展佛教。后来这一地区成为藏传佛教后弘期“下路宏法”的发源地。“三贤哲”则是“下路宏法”的最初发起人。从炳灵寺出发,乘舟沿黄河逆流而上,大约7里路就到了沟底宽阔、山高万仞的玛珑谷口。据说这条山谷里有一座寺院叫韩家寺,曾是“三贤哲”栖居之地。从玛珑谷的谷底向位于山腰的韩家寺攀登,两小时后便来到韩家寺。眼前是一座宽阔而残破的院落,院墙由巨大的石条砌成,庙中供奉着一帧宗喀巴大师的唐卡画像。
正在这时候,来了一位看寺的老人,他说寺院原是三层的巨大的藏汉式建筑,修建于明朝,清朝同治年间因战乱毁坏。寺院前方山坡上有一处方形平地叫压马台,据说修建寺院时从山下运木料,由于工程浩大,累死了许多马匹,佛家慈悲,将累死的马埋葬于此,压马台由此而来。明朝以前这里是否有寺院建筑,“三贤哲”是否到这里避难,老人自己也不知道。
如果真如人们传说的那样,“三贤哲”在这里授徒传法,那么炳灵寺应该是藏传佛教“下路宏法”的发源地之一,这对研究藏传佛教和炳灵寺唐宋以后的历史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扎地岛·扎地浪
积石山上的烟瘴大,
扎地浪里的水大。
出门的阿哥孽障大,
家里的尕妹苦大。
这是一首流传在扎地浪筏子客间的花儿。从玛珑谷沿黄河顺流而下,不远处,流速陡然间变得急湍起来,汹涌的波涛溅起高高的浪花,漩涡一个接着一个。小舟在浪尖上忽高忽低,令人胆寒。这就是神鬼不敢近前的扎地浪。河中心巍然耸立着一尊巨石,叫大喇嘛石,把黄河一 分为二。据老水手们讲,解放前,青海循化、民和一带的筏子客们到了这里,再也不敢前行,只能放弃筏子改走旱路。筏子客们在下游的莲花渡口将冲散了的木头重新集结,运往兰州、宁夏等地。可见当时人们运送木材的艰难。
扎地岛位于扎地浪南侧,距炳灵寺石窟只有3里之遥。放眼望去,只见一峰突兀,直插云霄。扎地岛距河面高百余米,三面临河,一面是悬崖绝壁。扎地岛还有“济救万民山”、“黑虎山”、“小华山”之称。
我们在向导的带领下,沿山坡小径盘旋而上。约2里,绕到扎地岛正面,过宽约1米的凌云桥,脚下是目不可测的深渊,胆小者不敢向下看。然后是两架长约20米的云梯和一段铁索链,经过小心攀登,方可到达扎地岛顶部。扎地岛上可容纳数千人,在战乱年代,附近几县的难民纷纷到这里避难。只要撤除凌云桥,抽去云梯,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如今,这块险峻的绝地上阁楼高悬,栈道纵横,生长着各种奇花异木,浓荫密布而芳香扑鼻。古代的避难所成了人们访古探险的旅游胜地。
大寺沟·“天下第一桥”·风林笑
离开扎地岛,一路水急而舟轻,两岸风光奇丽多姿,险峻无比。不一会儿,眼前豁然开朗,奔腾的黄河水在这里顿时变成一池宁静的碧泓,山倒映在水中,水围绕在峰间。小积石山石林如一道屏障矗立在前方。人们给眼前奇形怪状的石林取了许多形象而好听的名字,如姊妹峰、情人峰、将军峰、五女峰等等。黄河受到山峰阻挡,从这里开始由东向南缓缓流去。北岸是驰名中外的炳灵寺石窟所在地——大寺沟,寺沟峡因炳灵寺而出名,炳灵寺又因寺沟峡而神奇。
1500年前,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游历到这里惊叹不已。他在其作品《水经注》中描写到:“河水又东北,会两川,右合二水,参差夹岸,连壤负险相望。河北有层山,山甚灵秀,山峰之上立石数百丈,亭亭桀立,竞势争高,远望参参,若攒图之托宵上。其下层峭壁,举岸无阶,悬岩之中,多石屋焉。”唐代名僧释道世在其著《法苑珠林》里描绘得更为神奇:“晋初河州唐述窟(即今大寺沟),在今河州西北五十来里,渡风林津,登长夷岭,南望名积石山,即禹贡导河之极地也。群峰竞出,各有异势,或如宝塔,或如层楼;松柏映岩,丹青饰岫,自非造化神功,何因绮丽若此?”
大寺沟的人文景观当首推炳灵寺石窟。随着炳灵寺旅游设施的不断完善,这些景点必将全部展现在游人面前。
“天下第一桥”桥址位于炳灵寺水帘洞(186窟)前的黄河两岸,“天下第一桥”历史与炳灵寺的历史同样悠久。在中国古代史上,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都经过此桥。《水经注》引《秦州记》曰:“桴罕有河夹岸,岸广四十丈。义熙中,乞佛(伏)于此河上作飞桥,高十丈,三年乃就。”也就是说“天下第一桥”早在西秦时期就有了,距今约1 600年。唐代,唐蕃和亲往来密切,于是唐朝在这里建了“吐蕃河桥”,也就是“天下第一桥”,据传,桥名由唐中宗亲题。尽管原石刻碑文已经被黄河泥沙所淹没,但仿照拓片复制的碑刻立于黄河之滨的桥址上,供人们观赏。
唐大中三年(849),吐蕃王朝崩溃,“天下第一桥”因战而毁。宋朝时期此桥又复建,成为宋、西夏、角斯罗长期争夺的军事要隘。宋元佑三年(1008),宋朝将领游师雄派姚兕“断黄河飞桥,青唐十万众不得渡”。到了宋元符二年(1099)吐蕃围攻湟州,西夏李乾顺派“兵十万助之,先断炳灵寺桥,烧星章栈道”(《西夏书事》)。从此以后,“天下第一桥”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明朝河州贡生吴调元游历于此,触景生情题诗一首:“山风淘浪浪淘沙,两岸青山隔水涯。第一名桥留不住,古碑含恨卧芦花。”此诗刻于黄河南岸巨石上,因修刘家峡水库而淹没,有拓片保存于炳灵寺石窟中。
“天下第一桥”南约2里是古风林关遗址。唐朝时,唐蕃间曾很长一段时间以风林关所处的黄河为界,唐朝设立的风林关,作为“天下第一桥”的咽喉,被称为开元七下关之一。《宋史·吐蕃传》谈到风林关的作用时称:“自炳灵寺渡河,至青唐四百里,道险地远,缓急声援不相及。”风林关曾有过盛唐时的“金书绮锈,问题往来,道路相望,欢好不绝”的繁荣景象,也有过唐末“万里关山恨难消,铁马金鞭出塞遥。为问昔日青海畔,几人归到风林桥”的战争悲壮。
风林关和“天下第一桥”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唐朝设风林关无非是要保护和守卫好“天下第一桥”这个交通要塞。无论是风林关还是“天下第一桥”,都对唐蕃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加强了汉藏民族间的友谊和往来。随着宋元符二年,西夏的李乾顺烧断“天下第一桥”,这条繁华的古道渐渐趋向沉寂。到了元朝天下大一统,兄弟成一家,风林关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留给人们的是长长的凭吊和无尽的长叹。
当我们站在今天的关址,昔日的桥头,似乎还能依稀听到西去的使者,东来的商旅,一路摇响的驼铃;战火烧起的狼烟,马蹄扬起的尘土,犹在眼前。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寺沟峡在九曲十八弯中,仅仅是微不足道的一段峡谷,可它与其他的峡谷太不一样了,它蕴含着太多太多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也珍藏着数不尽的文化遗存、奇山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