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共同活动,也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复杂过程。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要求教师随时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应变处理的方法多种多样,结合实践经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启发诱导法。启发诱导法要求教师在遇到意料之外的问题或者学生答非所问时,应当及时把握学生思维的脉搏,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启发学生去思考、理解。如在讲《孔乙己》时,教师问:“周围的看客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下层知识分子的嘲笑、挖苦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说明周围的看客没有怜悯之心。”学生们为什么这样回答?症结在何处?应如何疏导?老师经过冷静分析,学生是利用当代人的思维,从当代的关系去考虑问题的,于是立即对他们的思路进行诱导:“同学们想一想,周围的人生来就是这样残酷无情吗?”这一问针对性极强,它指出了正确的思维路线,应从社会存在和人们意识之间的关系这一点上深入思考,这样学生很快明白了。对症下药,才能解决主要问题,使教学按既定的计划顺利进行。
因势利导法。对教学中出现的突发情况,教师不能回避,最好的办法就是沿着学生的思维轨迹加以引导,把学生思维引上正确轨道。比如,一次一位女教师在讲课时,谈到仁爱就是爱人。这时一个顽皮学生站起来向她提出一个难堪的问题:“老师,你有爱人吗?”这位教师是个未婚大龄女青年,还没有对象,这无疑刺到了老师的痛处。但是老师回答得很巧妙:“这位同学问我有爱人吗?谢谢你的关心。我首先有你们这些学生,你们就是我所爱的人。不过,今天课堂上说的‘要学会爱人’不是讲的这个意思。”
机智幽默法。面对出其不意的一些现象,我们不妨张冠李戴或自我解嘲,巧用幽默应对。有一次,一位老师正在讲课,一个学生在下面突然学起了鸡叫,课堂上顿时一片哄笑。这时,这位老师镇定地看了看手表,不紧不慢地说:“看来这只表误事了,没想到现在已慢到凌晨。不过,请同学们相信我的话,公鸡报晓是低等动物的一种本能。”同学们一边笑,一边用责备的目光注视着那个恶作剧的同学,课堂逐渐安静下来,这位老师又继续上课了。
反问回避法。当学生提出问题需要澄清,或解答问题的依据含混时,教师应善于反问。实际教学中,教师常这样说:“请说说你的看法。”“你是怎样想的?”这样可以进一步弄清学生思维的症结所在,赢得思考的时间,改变教师的被动局面。一般说,课堂上,教师不能回避学生的问题。不过,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属于本节课的重点,或者在以后的学习中还要深入研究时,可以比较委婉地加以说明,尽量当止则止,这样可以避免在枝节问题上的纠缠,保证有充裕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使教学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教师手中。
(责 编刘波)
启发诱导法。启发诱导法要求教师在遇到意料之外的问题或者学生答非所问时,应当及时把握学生思维的脉搏,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启发学生去思考、理解。如在讲《孔乙己》时,教师问:“周围的看客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下层知识分子的嘲笑、挖苦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说明周围的看客没有怜悯之心。”学生们为什么这样回答?症结在何处?应如何疏导?老师经过冷静分析,学生是利用当代人的思维,从当代的关系去考虑问题的,于是立即对他们的思路进行诱导:“同学们想一想,周围的人生来就是这样残酷无情吗?”这一问针对性极强,它指出了正确的思维路线,应从社会存在和人们意识之间的关系这一点上深入思考,这样学生很快明白了。对症下药,才能解决主要问题,使教学按既定的计划顺利进行。
因势利导法。对教学中出现的突发情况,教师不能回避,最好的办法就是沿着学生的思维轨迹加以引导,把学生思维引上正确轨道。比如,一次一位女教师在讲课时,谈到仁爱就是爱人。这时一个顽皮学生站起来向她提出一个难堪的问题:“老师,你有爱人吗?”这位教师是个未婚大龄女青年,还没有对象,这无疑刺到了老师的痛处。但是老师回答得很巧妙:“这位同学问我有爱人吗?谢谢你的关心。我首先有你们这些学生,你们就是我所爱的人。不过,今天课堂上说的‘要学会爱人’不是讲的这个意思。”
机智幽默法。面对出其不意的一些现象,我们不妨张冠李戴或自我解嘲,巧用幽默应对。有一次,一位老师正在讲课,一个学生在下面突然学起了鸡叫,课堂上顿时一片哄笑。这时,这位老师镇定地看了看手表,不紧不慢地说:“看来这只表误事了,没想到现在已慢到凌晨。不过,请同学们相信我的话,公鸡报晓是低等动物的一种本能。”同学们一边笑,一边用责备的目光注视着那个恶作剧的同学,课堂逐渐安静下来,这位老师又继续上课了。
反问回避法。当学生提出问题需要澄清,或解答问题的依据含混时,教师应善于反问。实际教学中,教师常这样说:“请说说你的看法。”“你是怎样想的?”这样可以进一步弄清学生思维的症结所在,赢得思考的时间,改变教师的被动局面。一般说,课堂上,教师不能回避学生的问题。不过,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属于本节课的重点,或者在以后的学习中还要深入研究时,可以比较委婉地加以说明,尽量当止则止,这样可以避免在枝节问题上的纠缠,保证有充裕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使教学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教师手中。
(责 编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