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数学拔尖人才缺乏的原因及改进措施

来源 :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中学数学教学一直以升学就业为主要目标,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只重视学生应试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只重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的管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严重影响了终生从事数学研究的拔尖人才的培养。因此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拔尖人才培养的意义应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关键词]中学数学 教学 兴趣 发展 拔尖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举纲要(试行)》对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方面提出了要求,构成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而情感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应该具有的感情体验,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恐惧、爱慕、厌恶等,在数学学习中,对数学的热爱则是数学拔尖人才具备的一个重要前提。
  案例一、两个预言。
  1979年6月,中国曾派一个大型教育访问团考察其初级教育,回国后得出结论:美国基础教育已经病入膏肓,预言再过20年,我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并超过这个超级大国。同年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访问我国,同样预测:再过20年,中国在科技文化方面必将美国远远甩在后面。经过25年后,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期间美国共出了数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我国竟没有一位获得者,也没有一位菲尔兹数学奖得主,沃尔夫数学奖得主。
  案例二、据调查1977——2008年32年间1000位高考状元中,没发现一位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拔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远低于社会期待。——摘自《解放日报》6月28日。
  案例三、一位数学成绩很好的大学生毕业后就业于国家商务部,每天工作很轻松,大多数时间看看报纸、无所事事。三个月后、他开始熬不住了,于是和他父亲商量,要求辞职换一个私营企业去打工,他父亲劝他:“你原来的数学成绩不是很好吗?你可以利用这些空闲时间多读书”,“你就别跟我提读书两个字了”。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很容易地发现,我国基础教育表面很好,但以后没有出重大成果,这说明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是很高,原来学数学可能不是凭兴趣,而是凭压力:升学压力、谋生就业的压力。当这些压力解除后,他们便放弃了数学学习和研究。这将不利于数学拔尖人才的培养,因此,要改变如此现状我觉得应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来对待学生的学习,不能仅仅寻求学生学习的短期效益——升学考虑,应从长计议。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一、改变过分强调“教育公平”而忽视因材施教的局面
  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的发展将会产生一定的差距,特别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此时的教学要求一刀切,使他们达到同样的标准,那么将会大大制约和限制尖子生的发展,但是只顾尖子生,那对于学困生又会冷落,从而打消其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因此,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分班分组因材施教,“让不同的人在教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这才是最为公平的做法,这对于数学拔尖生的进一步发展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特别是学习兴趣的培养
  情感态度是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要对学生多进行赏识教育,成功教育。在学习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如果这种情况反复多次,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稳固的联系,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之,在数学课堂上,长期遭受挫折和失败,就会使学生对自己能否学好数学感到怀疑,并对数学产生恐惧感,失去学习信心。这样一来,学生对数学唯恐避之不及,又有何兴趣而言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区别对待与要求,力求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
  另外,学生在学到了一定的数学知识,有了学习兴趣之后,就会不满足于课堂所学的知识,这时教师应积极组织各种数学课外活动,为其创造一个自由的、生动的学习环境。因为课外活动比课堂教学更加开放,更加有利于因材施教,如介绍中外数学家故事,出数学墙报、开展课外阅读、上趣味数学课、开设专项讲座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扩大知识面,发展数学的学习兴趣。
  最后,学生的受挫能力的培养,价值观的教育也有助于建立长久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很容易变化的,也许经过几次挫折,就会将其兴趣洗刷得干干净净。因此要保持长期的学习兴趣,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受挫能力,要让学习经得起考验。另外,价值观的不同也影响学习数学的兴趣。所谓价值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受传统思想——学而优则仕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可能为了当官而努力读书,他们读书的目的是当官发财,但当他们看到数学研究不能当官发财时,既使有再好的数学天赋,他们也会离它而去。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研究对社会、对人类发展的重要价值,彻底了解数学的理性精神,使学生乐于数学研究,培养学生终生从事数学研究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数学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鼓励学生研究,多营造探究气氛和环境
  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极其重要的,这将有助于数学拔尖人才的创造力的激发。所谓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民主的、外向的、开放的,应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甚至敢于批评、争论,让周围环境成为激发起学生灵感的场所。有了宽松的创造空间,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于标新立异,创造潜能才能激发出来。因此要多给学生自主时间、空间、降低学生考试、升学压力,多采取一些鼓励学生探究的措施,这对于数学拔法人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四、改革评价制度,做到三维目标的彻底整合
  虽经历了几年课程改革,但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还是不够科学、全面、合理,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还是只重文化成绩的量化评价,而忽视三维目标的整体全面评价。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的备课要有三维目标,而忽视了学习的主体学生三维目标的达到与否,特别是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过程与方法的评价也没有彻底参与到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中去,这将不利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进行持续性数学研究,这种评价只注重学生的短期而过时的学习效果,而忽视了数学拔尖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五、将大班额设为小班额
  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班额太大将不利于因材施教。现在,我们班额一般还是在60人以上,学生较多,教师教学过程中将难以兼顾到每个学生,这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时教师的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可能会很大程度的打击一个数学拔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导致他们陨落。因此,大班额的教学是不利于拔尖学生的培养的。
  当然,中学数学拔尖人才的培养还需要其它方面的正面引导,比如改善科研,文化工作者的工资待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扭转“学而优则仕”的现状,使拔尖学生乐于终生进行数学科研,这对于培养数学拔法人才将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梁贯成:第三届国际数学及科学研究结果对华人地区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期刊论文]数学教育学报2005(01)
  [2]黄荣金:华人数学课堂之透视[期刊论文]数学教育学板2006(02)
  [3]范良火:华人如何学习数学2005
  (作者单位:澧县澧东中学 湖南常德)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