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 研究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在急诊救治中实施急诊护理干预的价值。方法 依据回顾性分析法选择淄博市淄川区医院2019年2月~2020年6月收治的79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以不同护理方式分组,其中40例急诊救治中实施急诊护理干预作为研究组,另39例实施常规急救护理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护理总有效率、住院、清醒时长、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住院、清醒时长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诊护理干预运用在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急诊救治中效果突出,能够提升抢救的成功率,并缩短住院时长,促进病情快速稳定,患者满意度高。
关键词:急诊护理干预;急性酒精中毒;急诊救治;常规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10-0101-03
急性酒精中毒作为急诊科常见病,主要是指患者短时间之内服用大量乙醇,从而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部分患者甚至出现意识或者行为障碍,同时伴有呕吐等症状[1]。目前急性酒精中毒临床可通过洗胃以及药物治疗等方式进行抢救,其中轻度患者的预后较好,但重度患者可能出现脏器受损,甚至造成呼吸衰竭,直接危及生命安全[2]。近些年,随着护理事业的进步发展,临床认为急诊救治之外,还应配合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但常规急救护理的效果并不顯著。急诊护理干预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改良,为急救提供辅助,可进一步提升抢救成功率,防止出现严重并发症,为预后提供保障[3-4]。由此本文展开实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依据回顾性分析法选择淄博市淄川区医院2019年2月~2020年6月收治的79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以不同护理方式分组,其中40例急诊救治中实施急诊护理干预作为研究组,另39例实施常规急救护理为对照组。研究组男34例,女6例,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40.29±2.36)岁,饮酒量300~700 mL,平均饮酒量(523.69±25.31)mL,轻度中毒17例,中度13例,重度10例;对照组男32例,女7例,年龄25~63岁,平均年龄(40.56±2.22)岁,饮酒量300~600 mL,平均饮酒量(501.69±25.04)mL,轻度中毒17例,中度11例,重度11例。两组基本资料相比无差异(P>0.05)。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与家属签订知情书;②病历资料完整;③符合疾病诊断标准,并在医院接受急诊救治。
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疾病患者;②传染性疾病患者;③肝肾疾病患者;④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
1.3 方法
研究组:急诊救治中实施急诊护理干预,①快速实施急救处理,协助患者采取平卧位,将头部偏向一侧,创建静脉通道,提供氧气支持,保证其呼吸通畅,并密切关注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针对轻中度患者可引导其呕吐,促进胃部残余乙醇排出;而针对重度昏迷患者可遵医嘱进行洗胃,选择针对性胃黏膜保护剂、纳洛酮等药物治疗,必要时可选择透析。②急诊救治中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给予一定安慰与鼓励,并提前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催吐以及洗胃期间,需要仔细关注患者的呕吐物颜色、量、次数等;而洗胃过程中需保证手法轻柔缓慢,避免胃黏膜受损,并密切关注胃液颜色改变。③保证患者呼吸通畅,加强口腔管理,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必要时可给予吸痰操作,期间关注呼吸以及血氧饱和度的改变,若发现异常尽快通知医师。④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方式与患者以及家属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并告知酗酒的危害,纠正咖啡与浓茶可以解酒的错误认知,除此之外还可帮助患者明确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急救期间密切关注患者体征改变,并委派专门的护理人员进行照看,尤其是不清醒状态的患者。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调整体位,保证呼吸道通畅,加强保暖。
1.4 观察指标
(1)总有效率[5]:干预后3 h之内相应症状消退,神志恢复,各项生命体征恢复正常为显效;干预后3~6 h之内相应症状消退,神志恢复,生命体征稳定为有效;干预后未获得上述结果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记录两组的住院时长、清醒时长。(3)护理满意度:选择院内自制调查表,评价患者对护理服务以及操作技巧的满意程度,满分100分,超出80分为满意,60~80分为较满意,不足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率+较满意率。
1.5 统计学处理
本文研究中选择SPSS 18.0系统计算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总有效率对比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住院以及清醒时长对比
研究组住院、清醒时长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满意度95.00%高于对照组76.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近几年,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类应酬形式不断完善,导致我国急性酒精中毒的发生率日渐增加。急性酒精中毒可直接兴奋并抑制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使其出现呼吸抑制、意识障碍、昏迷甚至休克等现象,对患者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6-7]。目前临床针对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应尽快提供抢救治疗,使其将乙醇快速排出,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但单纯抢救的效果并不理想。若能够选择有效的护理干预,可增强救治效果,防止出现严重并发症,为预后提供保障。
以往临床多选择常规急救护理,其中仅给予病情观察、病房管理、体位调节等干预,效果并不显著。随后临床发现急诊护理干预的优势更大,不仅能够提升抢救的成功率,还能缩短治疗时长,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本文对此展开实验,结果发现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住院、清醒时长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研究组效果更为突出,促进患者快速苏醒,同时缩短住院时长,患者满意度高,避免医疗纠纷产生。急诊护理干预中首先进行急救处理,以快速控制患者病情,将乙醇排出,避免乙醇吸收,同时开放静脉通道,依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加强病情以及生命体征的监测,定时清理患者口腔分泌物,保证呼吸道通畅。等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实施健康宣教,纠正以往错误认知,并帮助患者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酒精中毒再次发生。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干预的效果更好,提升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急诊救治效果,并缩短住院时长,迅速控制病情,患者满意度高,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张洁,边华,翟佳,等.预见性护理在急性乙醇中毒患者纳洛酮促醒中的作用[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20,46(1):85-86,88.
[2]王凤丽.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对急性酒精中毒患者救治、留观时间的影响[J].临床研究,2020,28(10):158-159.
[3]香群英,邵凤娣,李淦清.急诊科乙醇中毒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科学,2018,8(24):157-159,216.
[4]陆丽,赵磊,张德桂,等.双管喉罩在急性重度酒精中毒患者呼吸道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安徽医学,2020,41(8):957-959.
[5]严恒,杜静.重度甲醇中毒患者的救治及护理一例[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8,36(11):812.
[6]杨乾红.对急性乙醇中毒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效果探讨[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22):247-249.
[7]居雪婷,冯金星,杨影.优质护理对提升酒精中毒患者遵医嘱依从性的效果[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20,46(4):351~352.
关键词:急诊护理干预;急性酒精中毒;急诊救治;常规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10-0101-03
急性酒精中毒作为急诊科常见病,主要是指患者短时间之内服用大量乙醇,从而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部分患者甚至出现意识或者行为障碍,同时伴有呕吐等症状[1]。目前急性酒精中毒临床可通过洗胃以及药物治疗等方式进行抢救,其中轻度患者的预后较好,但重度患者可能出现脏器受损,甚至造成呼吸衰竭,直接危及生命安全[2]。近些年,随着护理事业的进步发展,临床认为急诊救治之外,还应配合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但常规急救护理的效果并不顯著。急诊护理干预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改良,为急救提供辅助,可进一步提升抢救成功率,防止出现严重并发症,为预后提供保障[3-4]。由此本文展开实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依据回顾性分析法选择淄博市淄川区医院2019年2月~2020年6月收治的79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以不同护理方式分组,其中40例急诊救治中实施急诊护理干预作为研究组,另39例实施常规急救护理为对照组。研究组男34例,女6例,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40.29±2.36)岁,饮酒量300~700 mL,平均饮酒量(523.69±25.31)mL,轻度中毒17例,中度13例,重度10例;对照组男32例,女7例,年龄25~63岁,平均年龄(40.56±2.22)岁,饮酒量300~600 mL,平均饮酒量(501.69±25.04)mL,轻度中毒17例,中度11例,重度11例。两组基本资料相比无差异(P>0.05)。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与家属签订知情书;②病历资料完整;③符合疾病诊断标准,并在医院接受急诊救治。
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疾病患者;②传染性疾病患者;③肝肾疾病患者;④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
1.3 方法
研究组:急诊救治中实施急诊护理干预,①快速实施急救处理,协助患者采取平卧位,将头部偏向一侧,创建静脉通道,提供氧气支持,保证其呼吸通畅,并密切关注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针对轻中度患者可引导其呕吐,促进胃部残余乙醇排出;而针对重度昏迷患者可遵医嘱进行洗胃,选择针对性胃黏膜保护剂、纳洛酮等药物治疗,必要时可选择透析。②急诊救治中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给予一定安慰与鼓励,并提前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催吐以及洗胃期间,需要仔细关注患者的呕吐物颜色、量、次数等;而洗胃过程中需保证手法轻柔缓慢,避免胃黏膜受损,并密切关注胃液颜色改变。③保证患者呼吸通畅,加强口腔管理,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必要时可给予吸痰操作,期间关注呼吸以及血氧饱和度的改变,若发现异常尽快通知医师。④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方式与患者以及家属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并告知酗酒的危害,纠正咖啡与浓茶可以解酒的错误认知,除此之外还可帮助患者明确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急救期间密切关注患者体征改变,并委派专门的护理人员进行照看,尤其是不清醒状态的患者。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调整体位,保证呼吸道通畅,加强保暖。
1.4 观察指标
(1)总有效率[5]:干预后3 h之内相应症状消退,神志恢复,各项生命体征恢复正常为显效;干预后3~6 h之内相应症状消退,神志恢复,生命体征稳定为有效;干预后未获得上述结果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记录两组的住院时长、清醒时长。(3)护理满意度:选择院内自制调查表,评价患者对护理服务以及操作技巧的满意程度,满分100分,超出80分为满意,60~80分为较满意,不足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率+较满意率。
1.5 统计学处理
本文研究中选择SPSS 18.0系统计算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总有效率对比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住院以及清醒时长对比
研究组住院、清醒时长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满意度95.00%高于对照组76.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近几年,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类应酬形式不断完善,导致我国急性酒精中毒的发生率日渐增加。急性酒精中毒可直接兴奋并抑制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使其出现呼吸抑制、意识障碍、昏迷甚至休克等现象,对患者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6-7]。目前临床针对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应尽快提供抢救治疗,使其将乙醇快速排出,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但单纯抢救的效果并不理想。若能够选择有效的护理干预,可增强救治效果,防止出现严重并发症,为预后提供保障。
以往临床多选择常规急救护理,其中仅给予病情观察、病房管理、体位调节等干预,效果并不显著。随后临床发现急诊护理干预的优势更大,不仅能够提升抢救的成功率,还能缩短治疗时长,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本文对此展开实验,结果发现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住院、清醒时长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研究组效果更为突出,促进患者快速苏醒,同时缩短住院时长,患者满意度高,避免医疗纠纷产生。急诊护理干预中首先进行急救处理,以快速控制患者病情,将乙醇排出,避免乙醇吸收,同时开放静脉通道,依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加强病情以及生命体征的监测,定时清理患者口腔分泌物,保证呼吸道通畅。等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实施健康宣教,纠正以往错误认知,并帮助患者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酒精中毒再次发生。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干预的效果更好,提升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急诊救治效果,并缩短住院时长,迅速控制病情,患者满意度高,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张洁,边华,翟佳,等.预见性护理在急性乙醇中毒患者纳洛酮促醒中的作用[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20,46(1):85-86,88.
[2]王凤丽.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对急性酒精中毒患者救治、留观时间的影响[J].临床研究,2020,28(10):158-159.
[3]香群英,邵凤娣,李淦清.急诊科乙醇中毒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科学,2018,8(24):157-159,216.
[4]陆丽,赵磊,张德桂,等.双管喉罩在急性重度酒精中毒患者呼吸道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安徽医学,2020,41(8):957-959.
[5]严恒,杜静.重度甲醇中毒患者的救治及护理一例[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8,36(11):812.
[6]杨乾红.对急性乙醇中毒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效果探讨[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22):247-249.
[7]居雪婷,冯金星,杨影.优质护理对提升酒精中毒患者遵医嘱依从性的效果[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20,46(4):35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