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情结的障碍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sekingz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解放思想大潮中,有一种声音很可贵,这就是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近日在省委全会上所讲的,有一些官员,批评别人是行家,自我批评变哑巴,不敢把自己摆进去,解放思想,成为走过场。
  应该说,这里提出的问题实质上是“面子”问题,可谓“一针见血”。而在不少地方,官员讲“面子”已成为阻碍解放思想的“公害”。
  细分析一些地方之所以不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不敢邀请媒体进行监督,也不愿听到公众的批评,爱“面子”是要害。比如,王金山书记谈到,有的事情基层已经成功实践,而我们有些同志却抱着怀疑的眼光和责难的态度,还在质疑能不能干,怎么干。笔者分析,为什么一些官员对基层的成功实践者怀疑与责难,除了观念陈旧之外,恐怕基层成功实践与他过去的工作思路不那么相符或者对他的某些主张“相抵触”,也就是说,基层的成功使他的“面子”过不去。或许就因为这个“面子情结”,使某些官员对基层改革新经验看不顺眼、听不入耳。由此发展下去,很可能会对生机勃勃的改革创新局面泼冷水,成了解放思想的障碍。
  本来,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从善如流是执政党一贯的传统作风。比如,史称“7000人大会”的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据悉原来的议题是解决粮食等问题,后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同志带头在会上进行“自我批评”,对存在的问题主动承担责任,在会议上引起强烈反响,成为一次解放思想、民主求实的会议,因此较好地调动了上上下下的积极性,为纠正“大跃进”的错误做法创造了空前的民主氛围。
  那么,为何一些官员每每遇到具体问题就首先想到自己的“面子”?应该说,在“面子”背后,折射的是官本位观念。在一些官员心目中,解放思想只能围绕着官员的“面子”解放,只能对官员的“面子”有益,不能对官员的“面子”抹黑。一旦出现有损官员颜面的话及主张,轻者婉拒,重者发话反击,且美其名曰“与领导保持一致”。可见,只有彻底消除“官本位意识”,才能吸进新鲜空气,才能接纳批评自己的益言。
  “官本位意识”害人不浅。“官本位”是与执政为民相对立的一种陈旧意识,抛弃“官本位”,需要持有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的观念,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利益改正错的。有了这种意识,那么,就会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其实,真正有作为的官员,也就是敢于告别“面子”情结的官员,只有去掉“面子”情结,才能听到公众的心声,才能发现官员工作中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才能真正抓住事物的本质,使问题迎刃而解,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这方面,一些有作为的地方官员已作出了榜样。比如,广东省委书记、省长欢迎网友“灌水”、“拍砖”;比如,云南明确将媒体监督作为问责行政首长的依据之一;比如,江西、广西等地提出“新闻也是生命力和软实力”,令公众耳目一新,在社会引发广泛反响。正是在这一系列求实新举措的感召下,公众开始以主人翁责任感向领导提建议,这样一来,集思广益的气氛形成了,新的工作思路也形成了,对推进改革开放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可以说,官员放下“面子”,去掉的是包袱,赢得的却是民心,汲取的是政治智慧。(作者单位:广东省恩平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
其他文献
既不能一叶障目,看不到问题的体制根源,也不能借口体制问题拖而不决,无所作为  囿于条件,有些体制性问题难以一下解决,如果只强调治本,忽视治标,就有可能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最终也达不到治本的目的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其中有的是制度本身引起的体制性问题,有的是管理不科学、操作不规范造成的非体制性问题。对这些问题要科学分析,分类解决。既不能一叶障目,看不到
编者按: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这篇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为了深入学习贯彻讲话精神,我们组织了“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系列谈,欢迎专家学者、党政官员就如何学习、落实讲话精神发表见解。    鲜明地突出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电影应该积极地探索“国际化表达”的内容、形式、渠道,在提高中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同时,也使中国文化在全球文化的星空中不断闪烁新的光彩。    记得2000年李安导演的影片《卧虎藏龙》在内地公映的时候,片中大侠李慕白临终的台词令观众险些笑场,“我宁愿游荡在你身边,做七天的野鬼……跟随你,就算跌落最黑暗的地方……我的爱……也不会让我成为永远的孤魂……”片中这种杂糅了中西古今色彩的台词让中国观众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