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猪高热性疾病新的流行特点及防治技术

来源 :农业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eng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猪高热性疾病新的流行特点及防治技术进行了分析,明确了猪高热性疾病新的流行特点,并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技术,希望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猪高热性疾病;防治技术;临床表现
  中图分类号:S828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0730055
  引言
   猪高热是一种由病毒性、细菌性、霉形体、寄生虫等多种病源引发的疾病,主要症状为持续性的体温较高,猪高热在一年四季中都有发病的可能,但在夏季的发病率更高,且不同品种、年龄阶段、性别的猪都具有发病的可能,患有猪高热性疾病后,如不及时治理,对猪的健康成长将造成较大的影响。
   1 猪高热性疾病新的流行特点
   1.1 临床表现
   患有猪高热性疾病的猪主要有持续保持体温在41~42℃,具有嗜睡的表现。不同年龄阶段的猪在患有该病时具有不同的表现,如小猪患有猪高热性疾病,死亡率较高,将病死的猪解剖后可看出,猪体内的肺脏病变较为明显、淋巴结广泛肿大,部分病死猪还存在肾肿大、脾脏肿大、喉头、心脏、膀胱粘膜、胃底部等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在实际的药物应用方面发现,使用安乃近、抗菌素等治疗时,患病猪的体温会在几个小时之内下降,但药效过后体温仍然会回升,且经过大量抗病毒药、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药物的注射后,患病猪仍然会出现死亡的现象。
   1.2 病毒性高热性疾病病原
   从病猪解剖、病原调查的结果来看,猪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毒病、猪流感病病毒等传染性病毒,都是导致猪的免疫力与抵抗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引发猪高热病的主要病原。猪场在养殖期间如不能很好地抑制病毒的传染,将加剧猪群中病毒类型的复杂性,使得猪群的整体抵抗力下降,猪高热性疾病也会发展的更为严重。
   1.3 细菌性高热性疾病
   猪高热性疾病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会形成较为复杂的、因素较为多样化的病原体,细菌性的猪高热性疾病同样较为普遍,主要包括外源性感染与内源性感染2种形式。外源性感染是指猪的生存环境中存在细菌,母猪与小猪之间相互传播,造成细菌感染,继而引发猪高热性疾病的产生;内源性感染则是猪本身体内含有细菌性的疾病,是一种正常的菌落,但一旦发生病变、该类细菌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引发病变,造成猪高热性疾病的发生。
   2 猪高热性疾病的防治技术
   2.1 加强对猪的生长环境管理
   猪高热性疾病的病毒性与细菌性病原等流行特性对猪的生长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养猪户的管理人员应当加强对猪舍的清理,加强对养猪处的消毒处理,定期清理猪舍内的排泄物、垃圾等,为生猪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抑制病毒、细菌的感染、传播,提高猪的免疫力。养猪场、大型的养猪户应当及时接受当地兽医卫生监督部门的监督管理工作,时刻准备接受当地相关部门对猪的健康情况的检查,并保障猪舍的绝对通风完善、干净、消毒等。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处理,猪舍结构的建设应当拥有绝对良好的通风,喷洒消毒液对猪舍进行全方位的消毒处理,抑制猪舍中病毒、病菌的进一步扩散,降低猪高热性疾病时交叉感染的可能。在实际的猪舍环境控制上,把控猪舍内空气湿度、温度的完善性,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空气条件的把控,适当地抑制湿度与温度,有利于降低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在某种程度上是从根源上抑制了猪高热性疾病的发生、加重与传播。
   2.2 把控饲养的科学性
   科学、规范、合理的饲养手段,有助于猪的抵抗力与免疫力的提升,在养殖方面,合理地把控猪的数量与密度安排,尽可能降低猪群的拥挤,以免1只猪患有高热性疾病后传染给更多的猪群,在饲养过程中,应当尽量控制外来人员进入猪舍,提高猪的养殖质量与水平。在实际的饲料调配方面,应当尽可能选取高能量、维生素含量较高等食物搭配,适当地增加猪饲料的营养成分,通过科学的饲料调配与喂养,提高猪本身的身体素质,进而对猪高热性疾病具有更加强大的抵抗作用。猪饲养工作的开展要具有决定的科学性,要求猪舍的管理人员能够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猪的饲养,从养护与食物2个方面提高猪对高热性疾病的抵抗力。
   2.3 免疫工作的开展
   猪养殖过程中应当做好免疫工作,科学免疫工作的开展能够有针对性的抑制猪瘟、细小等病毒或细菌感染,进而抑制猪高热性疾病的产生,免疫工作的开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2.3.1 定制免疫计划
   猪养殖的管理人员应当根据科学的养殖方法、自身的饲养经验等,定制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生长时期的猪应当接种的疫苗,如母猪在生产之前应当接种细小疫苗,两胎以后的母猪可停止细小疫苗病毒的免疫,细小病毒免疫能够抑制母猪身上的细菌、病毒等传染给刚出生的小猪,疫苗能提前抑制细小病病情在小猪身上发生。
  2.3.2 适当的保健处理
   科学的保健处理是在未发现传染性病情前尽可能不要使用抗生素进行保障,科学的采用中药材对猪的身体进行调理,可对猪群进行全面的中医保健,当发现传染病情时,要结合消毒处理、抗生素类化学药物保健等对猪群进行综合的保健管理,以提高猪群整体的抵抗力。
  2.3.3 疫情检测与诊断
   养殖猪的过程中应当及时对猪群的疫情进行检测,检测具体的病毒与细菌,有针对性的运用药物对该类疫情进行抑制,控制猪高热性疾病的进一步扩散[1]。
  
其他文献
摘 要:为开拓一种快速、简捷的方法进行种质资源改良、创新,本试验采用物理诱变Co60-γ射线辐照进行工业大麻种质资源创新。用γ射线0Gy、50Gy、100Gy、150Gy、200Gy辐照6个不同品种工业大麻的干种子,对辐照后的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情况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大麻种子的筛选剂量在100Gy-200Gy之间,大部分品种在150Gy-200Gy之间。本研究确定适宜的筛选剂量范围,为创新种质资
2016年引进10种金塔美人椒系列辣椒品种在安康试验,通过对农艺性状、产量、病虫害发生、经济效益的试验结果分析看,其结果表明:牛角王品种最好,平均产量3116.40kg/667m2。坐果率
为了对河套灌区的玉米覆盖垄作沟灌种植模式的土壤温度、含水率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与分析,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影响,以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的春玉米覆盖垄作沟灌种植为研究对象
哈尔滨市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了提高生物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转化应用水平,2017年度,哈尔滨市在2016年度试验示范67km~2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金禾苗"植物酵
摘 要:以通荞2号为供试品种,进行荞麦微生物菌肥试验。结果表明A5处理下荞麦产量最高,为2426.25kg/hm2,各处理间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中A5与A1、A3之间差异达5%显著水平、与A2之间差异达1%极显著水平。微生物菌肥拌种和喷施可以替代一定数量的氮肥,有效降低株高,增加茎粗、单株粒数、千粒重,提高荞麦籽粒饱满度。对于防止荞麦因氮素施用量过多而出现倒伏或成熟期推迟,造成减产起到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