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填报高考志愿就跟我们考大学一样,其实是有很多技巧的。下面这十大填报技巧,同学们如果掌握了,在填报志愿时就一定会轻松不少!
一、 “圈定”学校后还需度身定制
填报高考志愿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填报志愿时,考生能够比较理性地对照自身条件和实力进行量体裁衣、度身定制是十分必要的。对已经“圈定”的学校,除了要了解它的地理位置、师资状况、课程设置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之外,还要知道高校在自己所在省(市、自治区)投放的招生计划数和招生专业,搜集近年来目标学校在当地录取的最低分、平均分、分专业录取分以及实际录取人数等数据。掌握了这些基础信息之后,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平时学习成绩、统考分数、实考发挥情况等,大致推断出自己在本校、区(县)、省(市、自治区)考生中的排名,在此基础上考虑学校。
一般来说,各高校在某个省(市、自治区)投放的招生计划、招生专业都有一定的延续性,每年的变化不会很大。考生如果基本“锁定”了报考的高校,可以参考近三年来该校某些专业在本地区的录取分数线高出相应批次省控线的情况,结合自己的情况决定是否有把握报考。
二、 拉开志愿梯度
所谓志愿梯度,是指在同一批次的院校,由于多种因素使录取分数高低不同而形成的差异。志愿梯度还包括专业梯度,是指在同一院校中的各个专业,在录取时形成的分数之间的差异,这种分数高低的差异被称为专业梯度。
同一批次院校不同志愿之间拉开梯度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实行平行志愿的省、市、自治区来说,因为更加突出了高考分数的作用,考生落榜的风险减少了,但几个志愿之间要按照“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的梯度进行综合考虑。对于实行非平行志愿地区的考生,院校梯度就更加重要了。第一志愿最为关键,要将自己的分数与相应层次的院校相对应,判断风险高低,不能盲目攀高;后续志愿的填报应注意与第一志愿拉开梯度,仔细研究相关院校招生章程中对录取非第一志愿考生的相关规定,选择最有把握的学校。拉开梯度的目的,在于同样的分数应该如何填报院校和专业志愿,使得考生被自己所中意的院校和专业的录取机会达到最大化。
当然,考生向往的大学、城市、专业以及兴趣爱好等这些有关自身的问题,在填报志愿之前首先应该明确。
三、 第二志愿与 “调剂” 不可忽视
目前重点高校第一志愿的录取比例占到被录取考生的90%以上,一般院校第一志愿的录取比例也占到被录取考生的80%以上。除了在招生章程中明确公布招收第二志愿考生的部分热门院校外,建议考生不要把热门院校作为第二志愿,因为这类院校第一志愿的考生生源十分充足,一般不会录取第二志愿考生。
在录取中,往往会有这样一种情况出现:正好处在调档线的考生被录取了,而分数高者反而被退档。究其原因,除了专业志愿缺乏梯度、热门专业志愿过于集中之外,在志愿表上选择“不服从调剂”也是原因之一。对此,特别提醒考生,选择“服从调剂”可以增加录取的机会,降低因第一志愿落空带来的风险,这对考分竞争优势不明显的考生应该是有利的。
有些高分考生由于担心自己被调剂到不想就读的专业,在填报志愿时往往选择不服从调剂。事实上,许多学校的招办老师会选择专业倾向相近的专业为考生进行调剂。
从考生填报志愿的实际情况来看,有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倾向:一种是“死盯住”几个专业,比如在几个批次的院校中均只填报青睐的一两个专业,且不服从专业调剂;另一种是漫无边际地“撒网式”填报,比如第一志愿侧重经济类专业,第二志愿又偏向电子信息类,平行志愿中又集中体现为医药类专业。考生如果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专业志愿,可先确定大领域的相关专业门类,比如化工材料类、土木建筑类、机械类、电子信息类、管理类、社会科学类等等,再在这些大的专业门类中进行选择。
四、 选择志愿离不开信息搜集
有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在大学里只有20%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满意,而80%的学生表示出不同程度的不满。出现这种情况,与考生填报志愿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有关。高考志愿填报也是一场“战役”,只有提前做好各方面的信息储备,临战时才能胸有成竹。
高考志愿填报与提高高考成绩同样重要。报得好、报得巧的志愿,实际上是间接地给高考成绩加了分。比如说,一位考了600分的考生和一位考了580分的考生,两者相差20分,但是后者上了好大学,而前者只上了一般大学,这其实是在志愿填报上出了问题,这种情况也是时有发生的。
每年高考成绩出来之后,从考生和家长提出的问题来看,他们对高校的招生信息知之甚少,直到填报志愿时才临时抱佛脚。其实,基本的知识内容和招生信息等,在高校的本科招生网页上都有详细介绍,如果平时多留心多注意,就会有所了解。要填好志愿,不是三五天的突击准备就可以实现的。现在之所以一些中学以及考生和家长对此重视不够,除了对大学录取与志愿填报之间的关系认识模糊之外,也与志愿填报本身的不可重复性有关。志愿填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做好准备,如果时间仓促,就容易在某个环节上出问题,从而影响志愿选择的质量。
五、 慎重填报第一志愿
“第一志愿是考生挑选高校时最具倾向性的意愿表达,是高校录取考生的首要依据。”第一志愿有两个层次:一是每一录取批次有一个选择院校的第一志愿,二是每个院校的专业选择中有一个第一志愿。
知名度高的学校,一般竞争较激烈,报考的学生要有承担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以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妥善选择。对于学习成绩优良的同学来说,要破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在填报时避免过分保守。
第一志愿固然十分重要,但并不意味着第二、三志愿就可以轻视和马虎。由于生源充足,各学校第一志愿录取率逐年升高,但名牌学校和热门专业的招生计划有限,录取时难免与有些考生失之交臂。这就要求考生重视并填报好二、三志愿,以争取录取机会。应当把眼光放开些,研究和选择填报招生计划多、有可能愿意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的学校。
凡录取第一志愿考生不足招生计划数的学校,都要从填报了第二志愿的考生中补充录取新生。这就是说,考生所填报的第二志愿只有当该校按第一志愿录取后尚未完成招生计划时才起作用。因此,考生所填报的第二志愿应该是这个批次中第一志愿填报人数较少、较“冷”的学校。
六、 多种渠道了解高招信息
高招信息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高校招生信息,另一部分是教育部和省级招办制定的招生政策。高招信息主要是通过媒体、网站、咨询电话、纸质印刷品、现场咨询会等渠道向考生和家长公布。
招生章程要公示学校的办学类型、专业培养对入学外语语种的要求、录取规则、学费标准、颁发学历证书的学校名称及证书种类等,因此,招生章程是了解高校的一种重要渠道。同时,为了便于考生和家长了解情况,有些高校印制的招生简章中,汇集了本校的招生计划、往年录取分数、学校整体情况以及各院系各专业介绍、入学后的教学培养举措、就业率等,内容十分详细。
七、 了解课程设置
高校中很多专业的名称非常新颖,比如金融工程、生物信息技术与管理等。很多同学看到专业的名字“时髦”就盲目报考,其实,考生和家长应该多了解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业方向等,同时也要考虑本人的志趣和爱好。
八、 考察师资力量
在面对一些较“偏”和“专”的新专业时,不要忘记考察一下院校师资力量、行业背景、培养目标等综合因素,这与考生将来的就业有密切关系。
九、 分析就业的前景
事实上,专业的热门与冷门是相对而言的,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冷门与热门也会出现交替。因此,考生报考专业时应考虑社会需求的发展趋势,结合自己的意向和兴趣,关注该专业的发展前景,做出综合判断。
十、 权衡专业与院校关系
有个别院校开设新专业,与学校的传统专业优势存在较大差距,比如工科类院校开办影视专业、农林类院校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等,对这些所谓的新专业,考生就需要谨慎对待。
(编 辑 蓝 忆)
一、 “圈定”学校后还需度身定制
填报高考志愿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填报志愿时,考生能够比较理性地对照自身条件和实力进行量体裁衣、度身定制是十分必要的。对已经“圈定”的学校,除了要了解它的地理位置、师资状况、课程设置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之外,还要知道高校在自己所在省(市、自治区)投放的招生计划数和招生专业,搜集近年来目标学校在当地录取的最低分、平均分、分专业录取分以及实际录取人数等数据。掌握了这些基础信息之后,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平时学习成绩、统考分数、实考发挥情况等,大致推断出自己在本校、区(县)、省(市、自治区)考生中的排名,在此基础上考虑学校。
一般来说,各高校在某个省(市、自治区)投放的招生计划、招生专业都有一定的延续性,每年的变化不会很大。考生如果基本“锁定”了报考的高校,可以参考近三年来该校某些专业在本地区的录取分数线高出相应批次省控线的情况,结合自己的情况决定是否有把握报考。
二、 拉开志愿梯度
所谓志愿梯度,是指在同一批次的院校,由于多种因素使录取分数高低不同而形成的差异。志愿梯度还包括专业梯度,是指在同一院校中的各个专业,在录取时形成的分数之间的差异,这种分数高低的差异被称为专业梯度。
同一批次院校不同志愿之间拉开梯度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实行平行志愿的省、市、自治区来说,因为更加突出了高考分数的作用,考生落榜的风险减少了,但几个志愿之间要按照“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的梯度进行综合考虑。对于实行非平行志愿地区的考生,院校梯度就更加重要了。第一志愿最为关键,要将自己的分数与相应层次的院校相对应,判断风险高低,不能盲目攀高;后续志愿的填报应注意与第一志愿拉开梯度,仔细研究相关院校招生章程中对录取非第一志愿考生的相关规定,选择最有把握的学校。拉开梯度的目的,在于同样的分数应该如何填报院校和专业志愿,使得考生被自己所中意的院校和专业的录取机会达到最大化。
当然,考生向往的大学、城市、专业以及兴趣爱好等这些有关自身的问题,在填报志愿之前首先应该明确。
三、 第二志愿与 “调剂” 不可忽视
目前重点高校第一志愿的录取比例占到被录取考生的90%以上,一般院校第一志愿的录取比例也占到被录取考生的80%以上。除了在招生章程中明确公布招收第二志愿考生的部分热门院校外,建议考生不要把热门院校作为第二志愿,因为这类院校第一志愿的考生生源十分充足,一般不会录取第二志愿考生。
在录取中,往往会有这样一种情况出现:正好处在调档线的考生被录取了,而分数高者反而被退档。究其原因,除了专业志愿缺乏梯度、热门专业志愿过于集中之外,在志愿表上选择“不服从调剂”也是原因之一。对此,特别提醒考生,选择“服从调剂”可以增加录取的机会,降低因第一志愿落空带来的风险,这对考分竞争优势不明显的考生应该是有利的。
有些高分考生由于担心自己被调剂到不想就读的专业,在填报志愿时往往选择不服从调剂。事实上,许多学校的招办老师会选择专业倾向相近的专业为考生进行调剂。
从考生填报志愿的实际情况来看,有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倾向:一种是“死盯住”几个专业,比如在几个批次的院校中均只填报青睐的一两个专业,且不服从专业调剂;另一种是漫无边际地“撒网式”填报,比如第一志愿侧重经济类专业,第二志愿又偏向电子信息类,平行志愿中又集中体现为医药类专业。考生如果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专业志愿,可先确定大领域的相关专业门类,比如化工材料类、土木建筑类、机械类、电子信息类、管理类、社会科学类等等,再在这些大的专业门类中进行选择。
四、 选择志愿离不开信息搜集
有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在大学里只有20%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满意,而80%的学生表示出不同程度的不满。出现这种情况,与考生填报志愿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有关。高考志愿填报也是一场“战役”,只有提前做好各方面的信息储备,临战时才能胸有成竹。
高考志愿填报与提高高考成绩同样重要。报得好、报得巧的志愿,实际上是间接地给高考成绩加了分。比如说,一位考了600分的考生和一位考了580分的考生,两者相差20分,但是后者上了好大学,而前者只上了一般大学,这其实是在志愿填报上出了问题,这种情况也是时有发生的。
每年高考成绩出来之后,从考生和家长提出的问题来看,他们对高校的招生信息知之甚少,直到填报志愿时才临时抱佛脚。其实,基本的知识内容和招生信息等,在高校的本科招生网页上都有详细介绍,如果平时多留心多注意,就会有所了解。要填好志愿,不是三五天的突击准备就可以实现的。现在之所以一些中学以及考生和家长对此重视不够,除了对大学录取与志愿填报之间的关系认识模糊之外,也与志愿填报本身的不可重复性有关。志愿填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做好准备,如果时间仓促,就容易在某个环节上出问题,从而影响志愿选择的质量。
五、 慎重填报第一志愿
“第一志愿是考生挑选高校时最具倾向性的意愿表达,是高校录取考生的首要依据。”第一志愿有两个层次:一是每一录取批次有一个选择院校的第一志愿,二是每个院校的专业选择中有一个第一志愿。
知名度高的学校,一般竞争较激烈,报考的学生要有承担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以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妥善选择。对于学习成绩优良的同学来说,要破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在填报时避免过分保守。
第一志愿固然十分重要,但并不意味着第二、三志愿就可以轻视和马虎。由于生源充足,各学校第一志愿录取率逐年升高,但名牌学校和热门专业的招生计划有限,录取时难免与有些考生失之交臂。这就要求考生重视并填报好二、三志愿,以争取录取机会。应当把眼光放开些,研究和选择填报招生计划多、有可能愿意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的学校。
凡录取第一志愿考生不足招生计划数的学校,都要从填报了第二志愿的考生中补充录取新生。这就是说,考生所填报的第二志愿只有当该校按第一志愿录取后尚未完成招生计划时才起作用。因此,考生所填报的第二志愿应该是这个批次中第一志愿填报人数较少、较“冷”的学校。
六、 多种渠道了解高招信息
高招信息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高校招生信息,另一部分是教育部和省级招办制定的招生政策。高招信息主要是通过媒体、网站、咨询电话、纸质印刷品、现场咨询会等渠道向考生和家长公布。
招生章程要公示学校的办学类型、专业培养对入学外语语种的要求、录取规则、学费标准、颁发学历证书的学校名称及证书种类等,因此,招生章程是了解高校的一种重要渠道。同时,为了便于考生和家长了解情况,有些高校印制的招生简章中,汇集了本校的招生计划、往年录取分数、学校整体情况以及各院系各专业介绍、入学后的教学培养举措、就业率等,内容十分详细。
七、 了解课程设置
高校中很多专业的名称非常新颖,比如金融工程、生物信息技术与管理等。很多同学看到专业的名字“时髦”就盲目报考,其实,考生和家长应该多了解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业方向等,同时也要考虑本人的志趣和爱好。
八、 考察师资力量
在面对一些较“偏”和“专”的新专业时,不要忘记考察一下院校师资力量、行业背景、培养目标等综合因素,这与考生将来的就业有密切关系。
九、 分析就业的前景
事实上,专业的热门与冷门是相对而言的,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冷门与热门也会出现交替。因此,考生报考专业时应考虑社会需求的发展趋势,结合自己的意向和兴趣,关注该专业的发展前景,做出综合判断。
十、 权衡专业与院校关系
有个别院校开设新专业,与学校的传统专业优势存在较大差距,比如工科类院校开办影视专业、农林类院校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等,对这些所谓的新专业,考生就需要谨慎对待。
(编 辑 蓝 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