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教育创新的密码

来源 :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h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创新前沿丛书《5C核心素养:教育创新指南针》刘坚魏锐郑琰等著《中国教育创新案例报告》魏锐郑琰李二民等编著《国际教育创新案例分析》刘启蒙李二民嵇成中等编著《全球教育创新动态报告》刘启蒙李二民徐冠兴等编著《六国教育创新实践扫描》康长运李二民等编著主编简介:刘坚,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九三学社中央教育文化专门委员会主任,国家督学.
其他文献
人类从自然界中攫取各种资源以尽可能满足经济活动的需要,并肆无忌惮地将生产和消费性废物排放到自然界中,这是导致全球生态变化的重要原因。为深入理解和有效解决全球生态变化问题,必须综合考虑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两大过程的相互关系和交互作用机制。环境经济学运用“外部性”理论解释生态变化的原因,并提出自然资源“市场化”的解决办法。该理论提供了解决生态问题的经济学方法,但也存在不足。一是对生态和经济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考虑不足;二是没有充分认识到除了市场制度外,
近来关于“父子互隐”问题的探究,渐渐都聚焦于“直”和“隐”的理解,这当然是有必要的。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前提,是必须“回到”孔子与叶公对话的情景与状态之中去,仿佛作为理解者的我们本身也是“在场者”。知人论世的传统与老生常谈,仍然有助于我们敲开孔子与叶公对话的大门,合理地理解与解释“直”与“隐”的基本真义,进而解开孔子“父子相隐”的本真之义。这就是:孔子的直或直道,绝非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互相隐庇、隐瞒或不称扬对方的过失或罪恶,而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相规劝(教育)与帮助,旨在“绝恶于未萌,起敬于微眇”,“
黄达远认为地缘政治是内亚近代化的主要动因,在英俄“大博弈”格局下,实现了内亚从“鞑靼”到“中亚”的地缘政治化过程。受内亚地缘政治的影响,18世纪以来中国形成了具有内亚特色的边疆体制,是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民族国家建构形式。韦兵认为晚近西北边疆形成几乎包含了现代国家形成中的所有难题、悖论和挫折,边疆问题的解决极大程度依赖国家在历史进程中完成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的现代转型,边疆问题归根到底也是一个中国现代国家建构问题。关凯认为当下中国关于边疆问题的话语政治及其所包含的三个文化面向:民族一国家建构、现代性与文化多样性
历年来,在社会秩序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以“民族和谐”与“民族团结”为最大特征,暴力冲突事件几乎与这里绝缘。从族群组成来看,迪庆是一个多样性显著的地区,不同族群、不同宗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息与共,和睦相处。
与实践向度的现代化运动相应,现代性研究曾经对中国现当代哲学社会科学产生广泛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深浅不一,而且研究者的出发点和实践取向也有深刻的差别。但是对于公共思想史而言,现代性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是“中国的现代性”得以确立为一种共识。这一概念是长期的“古今中西”之争的结果,可以被视为当代中国“道路自信”的一种理论表达。
《多元现代性:一个期堪的纳维亚经验的故事》①是挪威哲学家希尔贝克教授的新著。这部饶有趣味的著作,以哲学的方式讲述一个挪威现代化的故事,探讨了与多元现代性概念相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我们思考现代性问题有多方而的启示。
就“道”、“经典”与“诠释”三者的关系而言,此中隐含一方法学与存有学的辩证关联。“经典的诠释”是人经由“话语的进入”,进一步使得“话语瓦解”,因之而有“意义的释放”。再者,由于“意义的释放”,调适而上遂于“道”,就在这“存有学的探源”活动中,才有“道的光照”。有了“道的光照”,才有“意的趣向”,才有“象的显现”;进而才有“形的构造”,才有“言的执定”。“道”“意”“象”“形”“言”这五个层次是彼此回环相生,相续不已。联系近百年来关于经典诠释之“格义”与“逆格义”的问题,“格义”是异文化互动必当有的一个发展
在封建专制主义的权力垄断下,诺思悖论的表现方式和怍用机制存在明显差异:为了维护统治,统治集团会形成歧视性的产权结构;争夺国家治理权处于比经济效率更优先的地位;国家有动机直接通过剥夺进行利益的再分配。西汉初期自由放任的经济实践和相对平等的产权结构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绩效。随着西汉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经济上建立了重农抑商的歧视性产权安排,并通过官营垄断剥夺了民间的经营自主权,以行政效率替代了经济效率。自由放任的经济实践趋于终结,并在王莽时期走向国家干预和产权侵害的极端。西汉王朝的这段历史说明,由于存在交易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的本质内涵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规模不得突破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承载力”,生态承载力决定了“全球生态可损耗规模”的限额,进而决定了各个区域的“生态可损耗配额”。“生态可损耗配额”,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机制:(1)宏观经济发展目标与政策应以其作为前置约束条件;(2)发展评价方面,则应以其作为经济一生态双赢、EKC曲线生态质量改善、生态公平是否真实的评判依据;(3)微观层面应以“消费碳票”为约束形成生态友好型需求偏好,并形成引导生产者行为的生态文明微观基础;(4)市场机制层面,应以此
教育政策环境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媒介等方面的新变化对进一步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新课题.教育政策是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工具,通过跨越舆论学、教育学和政策学的学科界限,研究舆论与教育政策的关系,构建新的教育政策议程,有助于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为此,教育政策需要开辟新的视域,以应对教育政策议程中单向控制面临的新挑战.以新的教育政策要素为基础重构教育政策议程,建立舆论与教育政策之间"二维双向互动"的良性关系,即建立政府议程、传媒议程以及公众议程在专业议程帮助下的良性互动,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教育治理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