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作文教学新途径的思考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yw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改变学生作文中不知道“写什么和怎么写”,兴趣不高、能力不强,应付差事的消极态度呢?如何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为突破口,由“要我写”,变为“我要写”,从而如何提高学生写作兴趣,达到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和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呢?我进行了较深入的思考。
  1、鼓励写出独特的感受,抒发个性自我。
  生活是多样化的,每个人眼中、心中的生活,更是异彩纷呈的。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的反映。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的作文指导仍坚持不移地冲着分数而来。猜题、套题、甚至默许、引导学生胡编乱造,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作文成了为教师而写,为应试而作,毫无兴趣,照抄照套的问题随之而来。
  我们的作文练习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学生往往容易忽略身边的事情,不容易挖掘身边的题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引导他们在写作文时要做到说真话、诉真情,能在大量的以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为中心的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把作文变成让学生感兴趣的一样东西,让学生爱写,并能通过作文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2、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指导观察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学生在写作中往往会遇到“无米下锅”的问题。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要努力找出一点使你心动的东西来。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做一些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因而,引导学生学会真实的写作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叶老说过:“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生活中有许多有意义的值得观察的事物,怎样使学生不错过这些宝贵的生活画面,及时捕捉住观察的对象呢?
  教师要多指导方法,比如:
  (1)要写周围熟悉的人,首先要选定目标,注意观察。这个人在外貌上有什么特征?在行为习惯上有什么特征?有没有与别人特别不一样的地方?什么地方最引人注意?
  (2)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写自己的新发现,写生活中的事物,写脑中偶尔蹦出来的灵感。教师要注意引导,使那些没有观察意识、对眼前现象熟视无睹的学生,慢慢培养起观察兴趣,逐步形成观察的习惯。
  3、广开写作资源,让学生 “有米可下”。
  由于“作文来源于生活”,所以作为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在充分接触各种人和事之中进行有感而发的写作,这样做更能发挥写作的功能: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解决学生“无米下锅”,不知道写什么的问题。
  比如,我在作文中就试着让学生以开放的眼界去打量身边的生活,认识、发现现成的有意义的写作材料。有一次作文,作文题目是《父亲》。
  我们要让孩子们充分了解父亲,才能写出“自己的”这个父亲,而不是千篇一律,心目中的父亲毫无个性可言。于是,我要求学生去采访父亲、母亲、祖父、乃至伯伯、叔叔、邻居和同事,使孩子们更深刻地了解自已的父亲,从而写出一篇生动而深刻的调查报告或纪实文学。果然,学生这次作文不光有话可说,而且写得有滋有味,进步较大。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而要鼓励学生多走出课堂,多角度地看待身边的一切事物,学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品德、人生观和价值观。
  3、“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
  每个人都有倾诉、表达的欲望。而写作就能让学生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他们说出来、写出来。只有敢说真话,才能写出好文章。
  例如,在作文题目的设计上引导学生敢于说真话、诉真情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如《那一次,我真 》,《我的烦心事》《怎么办》
  这种类似的作文题教师可以通过例举一些身边遇上的不顺心的实例,引导学生把自己为什么要生气,为什么会烦心,以及生气时的表现,烦心时的表现都说出来。通过向全班同学的倾诉,再经过教师的积极引导,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会有一种情溢心间,不吐不快的感觉。教师就要抓住火候,让学生趁此宣泄自己的感情,表露心声,并让学生把这种感受写出来。
  当学生愿意把这些心里话都说出来时,不论想法是多么可笑行为是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應该加以表扬。因为,高尚的、美的情感都出自真实的事情、发自内心的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成为了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4、创新命题,提供写作平台。
  作文命题有时与学生的积累不一致,与学生的兴趣不一致,与学生的思路不一致,这样,学生的信息被深锁在大脑里,作文时就会无从着手。因此我想办法给学生发挥“真情实感”的空间,提供“我手写我口”、“我手说我情”的题目。
  出的题目应当不超过学生的经验范围,应当站在学生的立脚点上替学生设想,什么材料是学生的经验范围内,是学生所能写的、所要写的,经过选择才定下题目来。断不可出一些离奇的题目,离开学生经验十万八千里,叫学生搔头挠肋,叹息说没有意思,没有材料。因此作文命题应贴近学生,贴近社会,方式要灵活多样,表达要新颖生动,最好在学生下笔前,教师先亲自“下水”试试,以便知深知浅,知难知易,使得作文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诉。  鼓励中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喜好来说明自己想说的话。自己命题,写出真实的感受。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创新的途径,关键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爱作文的情感。同时,还要在指导学生写作上下功夫,越具体越好,要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说真话,诉真情”的条件,不虚假、不矫饰。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要我写”转变成“我要写”,在表达自己真情实感和现实生活中,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构建新课堂》 杨永厚
  2、《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
  3、《新课程标准(语文)》
  4、《走进新课程(语文)》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调经种玉汤对多囊卵巢综合症(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 OS)排卵及临床症状影响的研究。   方法:纳入脾肾阳虚的PCOS患者30例,于月经第5天开始口服调经
茫然的妈妈  苗苗是我的助理,有个两岁的男孩。她跟很多的80后的宝妈一样,给自己买件衣服要左看右比的衡量,但为了孩子,哪怕花上百元买个普通的玩具,也不曾眨一下眼。  苗苗家附近有一个漂亮的宝宝店,它是一家业内相当有名的连锁店。她经常带孩子到门店逛,这次主要是想给宝宝换款尿布湿。  进店时,看到合生元搞活动,苗苗有点心动,问站在旁边的店员:“这合生元搞活动呢?”店员冷冷的回了句:“是啊。”苗苗站在旁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肌内效贴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为拓展面瘫的治疗方法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恢复
近二十年的初中物理教学让我深刻体会到,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初中物理课堂的需要,学生的积极性无法充分调动,学习兴趣无法得以提高。因此在我县大力提倡的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前提下,我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在课堂中采用了“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物理实验教学,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有了一些收获。  一、分组合作实验存在的问题  1、大班额条件下分组困难  在分组合作实验中,分组是至关重要的。小组成员间结构
期刊
  目的:制备急性支气管炎模型小鼠,凭借现有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急性支气管炎模型小鼠血清白介素-2(IL-2)及白介素-8(IL-8)水平进行测定及分析,探讨小儿清肺止咳口服液
通用技术是高中课程改革大环境下产生的一门新课程,它不同于其他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以技术教学为主的一门课程,教师以基础的、宽泛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为载体,进行通用技术教学活动,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于2007年开始开设通用技术课,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有了一定的收获,下面
期刊
“健康第一”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那么在体育教学中怎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广大体育教师新的研究方向。本文从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入手,探索体育教师对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字: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教师?? 高中学生  一、心理健康概念的阐释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良好功能状态。也就
期刊
在朋友家闲谈时发生了这样的一件小事,她5岁的女儿跑到妈妈身边,大声喊着:“我要买东西吃!”她的妈妈不好意思地看看我,批评起女儿:“就晓得吃!”妈妈随手拿出些零钱,我问她:“这里有一块的、两块的、五块的,你让妈妈给你哪一张呢?”“我只要五角钱,买一根冰棒!”可没有五角的。“那,妈妈给我一块。”可见这个孩子在实际的用钱上有一双数学的眼睛,有一种数学的思维的习惯,能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这就是数感在起作
期刊
  通过文献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选取 1981 年~2011 年国内公开出版的期刊中关于中医治疗小儿脑瘫的文献,对纳入文献中论述的小儿脑瘫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病因病机、辨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