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不是为了东西,而是为了被关注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eg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屡偷不改
  14岁的宁曦第四次因为盗窃被送进派出所。父母接他出来时,感觉自己实在无能为力,直接把他带到了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
  “家里经济条件不错,孩子从小到大没断过零花钱。他想要什么,我们也尽量满足他。我们就不明白,他为什么还要去偷?”宁曦妈妈又羞又恼,怒视儿子,恨不得把眼神变成小刀,把这个让自己蒙羞的孩子扎出血。
  “他第一次在学校偷同学手机,老师把我叫到学校。当时,我怎么也不相信,直到他亲口承认,我才……我的脸腾地就红了,像被人扇了两耳光,别提多丢人了!我问他,为什么偷人家手机?他说,好玩。我说,你自己不是有吗?他竟然说,玩自己的没意思!哎呀,把我气得,我以前没打过他,那次我狠狠揍了他一顿。打过之后,他跟我保证不会再有第二次了。可不出两个月,他又去偷东西,让人当场抓住,扭送到派出所……一气之下,我们把他关在家里三天,让他好好面壁思过,还吓唬他,以后他要是再偷东西,就直接让警察把他送进监狱,不管他了,权当没有这个儿子。可是,可是……”宁曦妈妈说不下去了。
  宁曦爸爸唉声叹气地接着说:“他不但没改,还变本加厉起来。对这个儿子,我们打也打了骂也骂了,道理讲了千百遍,软硬兼施,可他就是屡教不改!我们算是没辙了,但又不能撒手不管,真不管他,他岂不是要变成社会公害?所以,万般无奈,把他带到您这儿。您给看看,他还有救吗?”
  站在旁边的宁曦长得白白净净,个头快有妈妈高了。见我看他,他慌忙低头,眼中掠过淡淡羞涩。我想:如果说他是个小偷,那这个小偷还蛮可爱的。从事青少年心理研究多年,我知道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是整个家庭系统出现了问题。我初步猜想,宁曦偷窃的背后可能存在着另外的问题,那才是引发孩子偷窃的症结所在。
  
  用“偷窃”换“关注”
  我先和宁曦单独进行交流。以下是我们的对话:
  “你父母说,你不缺钱,该有的都有了,那你偷同学手机干什么?”
  “玩啊,玩够了就送人或者卖给收废品的。”
  “那偷的时候你害怕吗?”
  “害怕,也不怕。”
  “害怕什么,又不怕什么?”
  “害怕被人发现了打我。不过,发现就发现了,也没什么,所以又觉得没必要害怕。”
  “你为什么有偷拿别人东西的想法啊?”
  “觉得好玩,看他们找不到东西很好玩。还有,我偷东西后我父母生气的样子也好玩……”
  宁曦认为别人着急很好玩,爸爸妈妈愤怒、忧虑也好玩。奇怪的逻辑。
  我对宁曦的成长产生了兴趣,于是让宁曦请他的父母过来,而他可以在休息室里休息一会儿。
  宁曦的父母给我讲述了儿子的成长经历。
  宁曦的父亲是机关干部,原则性很强,平时不苟言笑,而宁曦的母亲开了家公司,巾帼不让须眉,每天很早离家,深夜才回。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错,两人又都忙于事业,所以家务由保姆打理。
  宁曦上幼儿园前由爷爷奶奶带,上幼儿园后虽然被父母接到身边,但要见到妈妈也不容易。因为早晨他醒来时妈妈已经走了,晚上等妈妈回来,他已经睡着了。
  爸爸倒是每天都能见到,但爸爸很少陪他玩,每天回家不是上网就是看报。有时候,他缠着爸爸跟他玩,但爸爸总是不耐烦:“别闹了,让爸爸静一会儿。”时间长了,宁曦也就不再缠爸爸了。
  上小学后,宁曦经常和同学打架,上课做小动作,扰乱课堂纪律。为这,宁曦的爸爸没少被老师叫到学校。讲原则、要面子的爸爸回来后免不了要训斥他,然后给他讲大道理。宁曦对付爸爸的唯一武器就是沉默。任你说得天花乱坠,我就是一声不吭。到了学校,错误照犯。见自己的苦口婆心一点作用也没有,爸爸时常恼火地说:“我在单位什么道理都讲得通,为什么回家给你就讲不通呢?”
  有时候,宁曦的爸爸向妻子抱怨,儿子今天在学校又打架了,自己被老师训了一顿。宁曦妈妈也就跟着埋怨几句,“这孩子真不叫人省心!”“不行就揍他,叫他长记性!”但说了就忘了,回头还是爸爸独自管教宁曦。
  中国有句老话:“小时偷针,长大偷金。”没想到,宁曦竟真应了这句老话,偷的东西越来越贵重不说,胆子也越来越大!宁曦的父母意识到,问题严重了,再不好好管教,孩子这辈子可能就毁了!
  可怎么管教?用什么方法见效?他们没了主张。
  
  给他想要的心理需求
  跟宁曦的父母交谈后,我肯定了自己最初的判断:宁曦之所以偷窃,一不是缺钱或者喜欢所偷物品,二不是孩子道德败坏,自甘堕落。他是借偷窃的行为,希望引起父母的关注。
  为什么这么说呢?听听宁曦的成长经历就知道,母亲忙于做生意挣钱,父亲下班后只顾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两人都很少关心孩子。只有当孩子犯了错误之后,爸爸才会注意他,训斥他或者给他讲道理。久而久之,孩子便形成这样的心理:要想让父母对自己有所关注,只有犯错误。否则,他们只知道忙自己的,完全忘记了还有一个孩子的存在。于是,从打架、扰乱课堂纪律到偷窃,宁曦看着爸爸妈妈为自己着急、上火而偷着乐。
  父母如果不了解孩子偷窃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仅靠打骂或讲道理来教育他,是没有任何效果的。这只会激发孩子的斗志和逆反心理,因为他看到自己的行为果然引起了父母强烈的关注,而在心里庆祝自己的胜利,并再接再厉继续巩固战果。
  这就是宁曦父母所说的“越管,越管不了”的根源所在。
  “现在,我们不妨将视线从孩子的偷窃行为上转移开,深究根本,从根子上找出问题并予以解决,也许孩子的偷窃行为就不治而愈了。”我对宁曦的父母建议道。
  宁曦的父母面面相觑。母亲叹息一声,说:“解决根本问题,无非是以后多陪陪孩子,给他所需要的关注。可是,我公司里的事情那么多,每天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就算我拿出时间陪孩子,我又能做什么呢?和他说话?他现在都不理我;和他一起玩?我又不知道他喜欢玩什么,再说他也不喜欢和我一起玩。而他爸爸,你叫他拿出时间来多陪陪孩子,无非是让孩子多听一番训斥和大道理罢了。”
  看来,这对父母需要改变自身,如果他们想让孩子有所改变的话。我向宁曦的父母提了几点建议:
  一、一定要抽出时间多陪孩子。前途重要,挣钱重要,但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我们不能尽到做父母的职责,给孩子应有的爱和关注,当初何必带他来到这个世界上呢?
  二、刚开始不知道如何和孩子相处,不必着急地强行闯入孩子的世界。不妨先多观察观察孩子,了解他的喜好和需求。很多时候,父母只要陪在左右,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关注了。等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后,找准切入点,就能顺利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
  三、要用恰当的方式和孩子沟通,不可一味训斥,或者干巴巴地讲大道理。如果一时不知如何交谈,不妨多听孩子说,鼓励他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在倾听时,不要轻易打断孩子,更不要用命令的语气限制孩子的表达。父母与子女血脉相连,只要父母付出真心,孩子是很容易向父母敞开心扉的。
  四、在给予孩子关注和爱的过程中,孩子可能还会有偷窃行为,这时不要流露出焦躁、失望的情绪,不要怀疑孩子,或者认为孩子无药可救了。要知道,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在纠正孩子的行为问题时,家长需要付出巨大的耐心和恒心。所以,孩子偶有偷窃行为不要着急,当他能克制自己不偷东西时,则要多表扬,多夸奖他。
  宁曦的父母点头,表示把这些建议都记在心里了。
  此后,我们一直保持着电话联系。宁曦的母亲减少了工作量,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家庭和孩子上;而宁曦的爸爸回家后,也不再盯着报纸和电脑屏幕。家里辞了保姆,一家三口边说话边做饭,饭好后围坐一桌边吃边聊。起初,宁曦很少说话,闷头吃自己的。渐渐地,他开始搭话,后来居然成了饭桌话题的发起者,家里的欢声笑语越来越多。
  半年后,我问宁曦的母亲:“宁曦现在还偷东西吗?”宁曦的母亲笑了:“他现在不仅不偷东西了,而且性格、学业都有了好的转变,和我们也越来越贴心了!”
  【编辑:杨子】
其他文献
第一条为了加强火灾统计管理工作.保障火灾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充分发挥火灾统计在消防工作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有关消防法规,制定本规定。第二条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