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初探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lijin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与其他文学形式不同,它属于一种更精微、更严谨、更纯粹的文学形式,而且任何的一种纯文学都具有着诗的特质。基于此,在当代初中语文教材中也逐渐引入了越来越多的诗歌作品,以希望能够通过诗歌的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文学的独特魅力;此外,诗歌教学工作的组织开展,还可以发挥出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首先,它不仅对学生阅读诗歌与阅读其他文学作品的兴趣有着很好的培养作用,而且还能够熏陶学生情操,培养其审美力与想象力等。因此,如何应用合适的方式去开展诗歌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品经典诗,做诗意人”也就成为当代初中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课题。接下来,本文就结合笔者这两年的教学探索,对如何高效开展诗歌教学进行了反思。
  一、 有感情诵读,体会诗意与韵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阅读提出了“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这一基本要求,因此,诵读是体会文意的必要手段。又《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所以,没有诵读就没有诗歌。苏轼也曾说:“三分诗,七分读。”诵读,应该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的始终。
  但诵读不等同于背诵。背诵是以记忆为目的的,往往是为了应考,功利性太重,我们要引导孩子纯粹地读诗,让孩子喜欢上诗歌。各种各样的读,范读、配乐读、齐读、自由读等等,含英咀华。前段时间听了宁波徐赛儿老师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徐老师别出心裁,带着孩子加关联词读,添加叹词读,想象与诗人对话读,在一次次反复诵读中,学生深深体会到了诗歌文字的奇妙组合,在轻松愉悦中体会了诗人的情感。有着这样的诗歌课堂,就不怕孩子不爱上诗歌,不爱上诵读。
  当然,诗歌诵读的教学,也是需要注意适当的技法指导,尤其注意停顿和重音。停顿有语法停顿和感情停顿。重音有语法重音,强调重音和感情重音。感情重音是重点,它可以使作品色彩丰富,充满生气,有较强的感染力。感情重音大部分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动的情况。语速讲究急缓,语调要讲究高升调,降抑调,平直调,曲折调等。
  总之,诵读是开启理解诗歌大门的金钥匙。我们在诗歌诵读的教学过程中,要在激发孩子诵读兴趣后,做适当的技法指导,然后就要放手让孩子自由读,各种读,释放孩子的情感体验,达到“人诗合一”的境界。
  二、 把握意象,触摸诗意与灵魂
  何谓“意象”?“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象”即具体的物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的物象,是作者思想感情与具体物象的融合。“意”与“象”的关系就是“情”与“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神”与“形”的关系。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皆成“意象”。朱光潜先生曾指出:“艺术的任务是创造意象。”另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诗歌的灵魂也正是在于意象。当生活中的形象从外界移入诗中时,我们的联想与想象会被唤醒,驱动,我们会情不自禁激动起来,为诗人的思想感情所点染,浸润。在诗歌学习过程中,抓住了其意象也就相当于得到了解读该诗歌作品的另一把“金钥匙”。
  我曾听过一位老师上《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了引导孩子深刻体会苏轼豪放的诗风,以及诗人对周瑜的钦佩与崇拜,还有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复杂情感,老师紧紧抓住句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从“大江”“风流人物”两个意象出发进行赏读,从空间角度“大江东去”视通万里;从时间角度“千古风流人物”思接千载,时空交错,纵横捭阖,气势磅礴,充分彰显了苏轼豪放词风的特点。之后,随着多元对话的逐步深入,孩子们逐渐感悟到历史的绵远流长,多少英雄豪杰都随滚滚洪流日渐湮没,但他们的丰功伟绩却永远镌刻在了历史坐标中。
  三、五觉想象,放飞翅膀与诗意
  诗歌与其他的文学性文体不同,它涵盖着文字以外的深意,文字符号下附载着意象,是一种含蓄的艺术。它是用形象来思维,来反映诗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这一创作规律决定了赏诗离不开想象。而通往想象的桥梁有很多,五觉想象便是其中的一种。调动五觉想象,不断丰富具体诗句中的画面,使其有声有色有形有态有味有感,进而深刻体会诗人的情感。
  笔者在教学《回乡偶书》时,不断引导孩子想象诗人与孩童对话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你听到了什么?诗人回到阔别五十多年的家乡,展示在他眼前的家鄉是什么样子的?他心情如何?他可能会说什么?做什么?你觉得诗人看到孩子时会想些什么?他会如何回答孩童问题,等等,在不断使画面具体的过程中,孩子也逐渐深刻体会到诗人既有回到阔别五十多年家乡的亲切,更有物是人非,“我”时刻惦念家乡,家乡却不再记得“我”的伤感。
  四、品经典诗,做有诗意的人
  我们不仅要引导孩子读诗中的诗意,还要引导孩子发现生活中的诗意,做一个有诗意的人。帕斯卡尔说:“人诗意地生活在大地上。”沐浴晨光,心情清新明朗是一种诗意;捧一本书,任思绪翱翔是一种诗意;奋发充实,愈战愈勇是一种诗意;彷徨感伤,体验成长也是一种诗意。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尝试写诗,不拘一格,也可只把诗意藏心中。一个人只要心中怀有诗意,就已经达到了诗的境界。
  综上所述,对于当前初中诗歌教学而言,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诵读能力,强化诵读工作,在此前提下指导学生去体会和把握诗歌意象,并积极地去体验诗歌语言与理解诗歌情感,从而实现学生诗歌品鉴能力的有效培养与提升;此外,还要注重学以致用与拓展延伸,促使学生能够通过语文诗歌的品鉴与学习,逐渐成长为一名充满“诗意”的人。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进行简略的探讨与分析,希望可以为培养高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工作提供助力与思路。  关键词:新课标背景下 高中历史 核心素养 培养 有效途径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0.053  在我国新课改政策全面贯彻的现状下,相关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而一直以来,历史作为我国综合性教育科目之
教育从何处来?教育之根在何处?对于从事教育的人来说,这是本源性的问题。  对“教育”,《说文解字》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从教育的字源看,教育一是把人类已有的共同创造的文化、经验、智慧转化为个体的道德、智慧与能力,即“上所施下所效也”,这涉及教育维系社会延续发展和个体延续发展的工具性功能;二是通过上述这种转化激发出个体潜在的能力与创造力,彰显其自身价值,使其将来有可能投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经典作品。著名文学评论家李健吾先生认为:《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亚洲周刊》在评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时,将《边城》评为第二名。这些足见《边城》的影响已走向世界。李老的评价代表了文学评论家的主流看法,而我在这里只是想就翠翠的爱情经历谈一点我个人的阅读感悟。当然,笔者在此无意否定前辈大师的评价,《边城》也确是一部美的小说:
[摘 要:任何一项研究工作都离不开对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尤其在科研与论文撰写中,对于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更是基础和关键,只有充分掌握了足量有效的文献资料,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工作。获取资料的途径有很多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最合适的方法,搜集到更多准确的文献资料是需要去不断探索的。对于所收集到的资料是否能够在研究工作中起到实质性的帮助也是收集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的因素。为了提升科研效率,减轻论文
摘 要:近些年来,为了使教育教学更加贴合学生的情况,并提升课堂效率,出现了许多新型的教学方法,其中合作学习应用极为广泛,而牵手学习则是其中的一种新兴形式。在初中这一阶段,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时,通常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而牵手学习的应用可以更加有效地改善这一问题,让学生变为主动学习。并且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们也能够增强自身的合作意识,对课堂效果的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着诸多的积极影响。本文对其在初
[摘 要:在我国新时期发展背景下,应该加强对企业进行有效的投资管理,强化对企业金融资本的有效利用,发现企业在金融投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措施进行改进,提高我国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促进企业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企业;金融投资;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然而由于我国传统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使得在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的现
摘 要:历史教学是学生学习历史、了解历史的主要途径。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调节课堂气氛,还要努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初中历史老师必须研究历史教科书,并巧妙地使用历史资料,例如有关历史的诗词、典故等,利用这些既属于经典,又充满乐趣的历史故事,来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帮助其加强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从而实现歷史教学目标。  关键词:诗词 成语典故 初中历史  DOI:10.12241/j.issn.1
摘 要:为了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实现自我发展,各小学推出小班化教学模式。每个班级不超过30人的小班化教学,减少了大班化教学中出现的纪律问题,让因材施教理念更好地实行。本文将分层教学策略和小班化教学结合起来,以因材施教理念为基础,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班化 小学语文 分层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5.022  传统教学大多
想要写好高考作文,首先要研究好《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要在要求范围内写作文。  我们的目标是写一等作文,所以只研究一等作文的评分细则。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部分,基础等级(内容、表达)40分,发展等级20分。  一、基础等级(40分)  1.内容(20分)  (1)符合题意  这实际是在考审题。审题的具体操作就在于拟题,因为标题是文章的核心。也就是说,我们训练的方向应该是作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下文简称“新《课标》”)日前已颁布,通过认真的学习梳理后,有一个关键词牢牢占据着笔者脑海——整合。该词在2003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出现了3次,但在新《课标》中出现了21次,几乎分布于新《课标》的各个部分,足见顶层设计对“整合”的重视和强调。下面我们拟将对“整合”的教学意蕴进行阐释,然后从“目标-内容-实施-评价”来观照新《课标》中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