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不仅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物质产品,而且在维护全球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维持人类生命系统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基础作用。人与森林关系的认识,既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哲理精华,又反映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它以森林在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起作用的认识和森林经营思想、技术的发展变化为研究的两大基础,从而探讨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演化规律;认识和处理人与森林的相互作用关系;不断完善森林经营理论体系,经营森林的效益准则和行为规范,最终实现人与森林的和谐共存。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1、应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施的方法
林业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正确把握林业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定位林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积极探索加快林业发展的道路,合理安排林业生产力布局和结构,进一步发挥林业在构建和谐,推进“三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意义非常重大。
一是依靠科技发展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
二是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
三是注重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森林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种效益,其生态效益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林业的发展可以带来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生态效益经济的落脚点在“经济”上,它追求的是一种经济效益,它“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它“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其次,它又是一种“再生产活动”,它“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
2、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为适应新的历史时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客观要求,很有必要重新研究林业发展战略,确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战略重点、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在战略指导上,应该是保护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森林培育,提高林地生产力,提高木材和林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变过去的森林以单一取木材为主,逐步过渡到取森林的多种产品,特别是森林的林下资源产品的开发利用,从而促进林业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战略重点上,应该是放在国有林区,因为国有林区同时肩负着社会生态环境功能服务和林区经济发展、推进林区社会进步、改善林区人民生活质量的几大重任。占有相当地位的东北国有林区是中国最大的国有林区,经过近五十年的开发和采伐利用,原始森林植被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整体重建和功能恢复已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特别是在经营思想、经营观念上必须作重大调整,形成既符合当代人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时又能满足后人的利益需要的新的林业经营理念。
就我国国有林区来讲,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寻。我国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途径,并在宏观上导人管理平台的概念,分析和研究林业经济管理的适宜性和重建性,以适应国有林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要求、政策要求和管理要求。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方面包括:①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②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③生态环境可持续改善;④林区社会可持续进步。可以说,这四项内容基本组成了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的整体面貌和目标。分别从各方面研究和探讨实现的途径和技术,找出四方面之间的协调关系,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国有林区的可持续发展的测度指标体系及其阈值。并围绕四个方面的可持续性,建立科学、合理、适宜的管理平台,以适应国有林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1、应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施的方法
林业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正确把握林业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定位林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积极探索加快林业发展的道路,合理安排林业生产力布局和结构,进一步发挥林业在构建和谐,推进“三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意义非常重大。
一是依靠科技发展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
二是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
三是注重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森林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种效益,其生态效益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林业的发展可以带来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生态效益经济的落脚点在“经济”上,它追求的是一种经济效益,它“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它“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其次,它又是一种“再生产活动”,它“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
2、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为适应新的历史时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客观要求,很有必要重新研究林业发展战略,确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战略重点、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在战略指导上,应该是保护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森林培育,提高林地生产力,提高木材和林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变过去的森林以单一取木材为主,逐步过渡到取森林的多种产品,特别是森林的林下资源产品的开发利用,从而促进林业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战略重点上,应该是放在国有林区,因为国有林区同时肩负着社会生态环境功能服务和林区经济发展、推进林区社会进步、改善林区人民生活质量的几大重任。占有相当地位的东北国有林区是中国最大的国有林区,经过近五十年的开发和采伐利用,原始森林植被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整体重建和功能恢复已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特别是在经营思想、经营观念上必须作重大调整,形成既符合当代人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时又能满足后人的利益需要的新的林业经营理念。
就我国国有林区来讲,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寻。我国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途径,并在宏观上导人管理平台的概念,分析和研究林业经济管理的适宜性和重建性,以适应国有林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要求、政策要求和管理要求。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方面包括:①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②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③生态环境可持续改善;④林区社会可持续进步。可以说,这四项内容基本组成了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的整体面貌和目标。分别从各方面研究和探讨实现的途径和技术,找出四方面之间的协调关系,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国有林区的可持续发展的测度指标体系及其阈值。并围绕四个方面的可持续性,建立科学、合理、适宜的管理平台,以适应国有林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