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手术麻醉的神秘面纱

来源 :家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y_2872294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视剧里,做手术的病人所经历的全麻手术,往往都是在扣上面罩之后慢慢睡去,手术后安睡着返回病房,然后在家人和朋友的注视下缓缓转醒。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全麻手术真的是这样的吗?
  先让我们回顾麻醉发明之前的情况。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在疼痛面前束手无策,只能采取针刺、冰冻、放血、饮酒和使用草药等方法缓解一部分疼痛,不仅止痛效果不好,还可能有生命危险。那时候,手术如同一场酷刑:医生和护士必须将患者牢牢地捆在床上,在患者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中,尽快完成手术。正因为如此,通常只能做些简单而粗糙的手术。
  现代医学中的麻醉,是在人体特定的部位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打个比方,神经系统好比是办公的电话网络,大脑是交换机,神经为电话线,感受疼痛的身体各部位是电话机。只要把传递(疼痛)信号的电话线(神经)阻断,交换机(大脑)接受不到信号,电话机便不响了(身体感受不到疼痛了)。
  麻醉过程解密
  目前,常用的麻醉方法有3种:全身麻醉、区域阻滞麻醉和局部麻醉,每一种麻醉分别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和操作方法。
  全身麻醉的过程大致可分为: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和麻醉苏醒。打个形象的比喻,全麻的整个过程好比是飞机飞行。飞机起降是最危险的阶段,麻醉诱导和麻醉苏醒同样如此。
  让我们从手术前开始说起,全麻手术的患者进入手术室,一切妥当之后,麻醉科医生会为患者扣上一个面罩,然后,患者便慢慢“睡了过去”,但其实,真正让患者睡着的,是扣上面罩的同时,通过静脉注入其体内的麻药,而面罩提供的只是氧气而已,这个过程称为“麻醉诱导”。麻醉诱导就是让患者由清醒转为昏睡状态。当然,这种昏睡状态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睡眠,而是接近昏迷的意识消失状态。
  由于没有意识、全身肌肉松弛,患者丧失自主呼吸能力,故麻醉医生还要将气管导管插入患者的气管内,并连接麻醉机,持续地以机械力量为患者提供氧气及麻醉气体,保证患者在麻醉状态下不会缺氧。这就是“麻醉维持”。
  手术结束后,麻醉医生会停止麻药,等患者慢慢醒来。当患者睁开双眼,听到医生呼唤,全身肌肉力量恢复时,麻醉医生会拔出气管导管;之后,患者往往会再次“睡着”,等麻醉药物基本代谢完全之后,才会出现电影里“慢慢转醒”的一幕。这就是“麻醉苏醒”。然后,将患者送入麻醉后监护室观察至少半小时以上,待患者确认清醒,才能安返病房。

  全麻的方式除了上述的“静脉 吸入”,还有“单纯静脉”和“单纯吸入”两种。但无论是何种方法麻醉,每次全麻手术都是对患者全身各个系统的一次打击,因此,患者的全身状态对麻醉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
  手术过程中,患者虽然“安静睡着”,但是,其体内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心率、血压都在麻醉药物的作用下变得缓慢;其次,自主呼吸消失,完全依靠呼吸机帮助呼吸;至于神志,其实远深于睡眠状态,更近似于昏迷,这时对疼痛刺激是完全没有反应的。
  正确对待“麻醉风险”
  对于合并高血压的患者,特别是血压控制不好、甚至没有系统控制的情况下,术中很容易出现难以控制的血压波动,这时,过高的血压可能造成术中出血过多,甚至脑出血;而过低的血压有可能导致脑供血不足,引发术后脑梗。
  同样,冠心病、心梗、脑梗等情况,都会造成心脑“抗打击”能力下降,引发各种心脑血管系统意外。
  除了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对于肺功能不好,如合并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呼吸功能不良等的患者,麻醉术后可能出现自主呼吸功能无法恢复,需要继续呼吸机辅助呼吸,甚至最終造成呼吸功能衰竭。
  面对上述“麻醉风险”,患者及其家属通常会有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过分担心,即担心“麻醉后醒不过来”,而产生紧张、焦虑情绪。殊不知,情绪波动本身会导致血压波动,增加麻醉风险;另一种是毫不重视,对麻醉医生一再强调的风险不屑一顾,不配合进行术前准备,血压或血糖也没有调整到最佳状态,如此,当然极易发生“麻醉风险”。
  “说睡就睡,说醒就醒”
  随着药物的不断更新换代,现代麻醉药物正朝着安全、快速和短效的方向发展。麻醉医生可以精确地调控患者所需要的麻醉药物剂量和麻醉持续的时间,真正做到让大多数手术患者“说睡就睡,说醒就醒”。比如,静脉麻醉药物异丙酚的特点是快,麻醉快、苏醒也快,普遍用于麻醉诱导、麻醉维持,也常用于麻醉中、手术后与ICU病房的镇静,以及无痛胃肠镜检查中。
  与此同时,全面、细致的麻醉监测也大大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另外,随着麻醉深度监测技术的不断出现,医生可以通过脑电波的波动来探查患者的意识,精确判断麻醉深度,既能减少因麻醉较浅导致患者在术中过早苏醒,又能避免麻醉药过量导致苏醒延迟。
  总之,随着麻醉方法和仪器设备的改进、检测技术的进步、各种新药的出现,麻醉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已大大提高。如今,麻醉已是一项很安全的技术。发达国家麻醉死亡率大概在20万分之一,我国麻醉的死亡率也正逐渐接近这一水平。
  >>小知识
  1.何谓区域阻滞麻醉与局部麻醉?
  区域阻滞麻醉,通常用于消除身体大面积部位的疼痛,患者在术中保持清醒状态,但不会感觉到任何痛苦。最常用的区域阻滞麻醉是“腰麻”和“硬膜外麻醉”,即俗称的“半身麻醉”,均在后背的适当位置进行穿刺注药,适用于下腹部和下肢的手术。
  局部麻醉,是将麻醉药直接注射到手术部位,以达到消除疼痛的目的。比如拔牙时,医生会先在患者牙根附近注射一些局部麻醉药物,以减轻拔牙带来的疼痛。
  2.“全麻”和“局麻”,哪种更安全?
  麻醉方式本身并不存在绝对的更安全,只有更适合。麻醉方法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及手术范围。若患者一般情况很差、手术很小,则局部麻醉比全身麻醉安全。因為局部麻醉用药简单、剂量小、术后代谢快,患者能迅速从麻醉状态中恢复。反之,若手术较大,患者一般情况较平稳,则全身麻醉更安全。因为大手术对机体的刺激较强烈,会引起剧烈的神经系统反应,需要强效的麻醉药物来减轻刺激,保证手术的平稳进行。
其他文献
少年儿童活泼好动、兴趣广泛、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不易受各种旧习惯和传统的约束,具有创新的潜力。如何发现和培养学生在体育课中的创新能力,挖掘学生的聪明才智,促进学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体育教师需要更科学更正确地认识小学体育学习方法的阶段性。学习方法的阶段性是小学体育教学
吃饭时鱼刺不小心卡到喉咙,或者被骨头或异物哽住,到底该怎么处理?有朋友在网上说吃鱼不小心被鱼刺卡住,不知道该挂什么科,引来网友在后面留了不少“偏方”:吃一小团白饭或馒头,会带走鱼刺;喝醋可软化鱼刺……事实上,这些处理方法,可能会对喉咙造成二次伤害。一旦卡到或误食异物,应该马上停止进食,先轻咳,看能不能将异物咳出。  错误处理方式:吞饭、喝醋、催吐  咽部或食道异物梗塞时,常见的错误处理方式包括: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