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幕府在信牌事件中的反应:正德新例再解读

来源 :历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hong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正德新例”,是日本正德五年(1715)由新井白石①提案,并由德川幕府颁布的对外贸易条规,正式名称为《海舶互市新例》(以下简称新例),主要内容是缩减当时日本唯一直接对清贸易港口长崎的贸易额度,限制贵金属的输出。新例规定:日本每年与唐船(即中国商船)交易用的铜上限为300万斤;每年人港交易的唐船数量限定为30艘,贸易额上限为白银6000贯(1贯约等于3.75公斤);向来航的唐船发放信牌,没有信牌的船只不得进行交易。新例的信牌制度引发了清政府的反应,围绕中国商人是否接受日本信牌的问题,清朝官员曾产生颇为激烈的争论,最终康熙皇帝默许了日方的信牌。日本制定正德新例的目的及其实施方式,特别是其中所体现的德川幕府对外交涉的思想意识,则成为中日两国史学界长期讨论的话题,至今仍有继续探究的必要。
其他文献
当代史学新思潮、新学派风起云涌,既有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者学术自觉的推动,也有国际学术协作团队的努力。这一波新史学潮流的出现。尽管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断得到推介。但并未形成清晰的画面,个中原因恐怕还在于对话与交锋不够,互动太少,因此不免自说自话。新说的创见如不能内化为历史研究过程中的学术自觉,其影响也就日渐消减于无形。
以类似投入产出的方法,采用商品一生产过程模式对13种商品的联合生产进行了定义并建立起方程组,在实物量的基础上导入了价格、利率因子、生产强度以及经济扩张系数等概念,采用单纯形等线性规划的方法,并结合拓扑学的凸集与聚点的思想,利用布劳威尔不动点定理进行了论证与求解(鞍点的值)。由此揭示了联合生产的重要特征,求出了在不考虑价格情况下的最大经济扩张因子,以及在不考虑生产强度情况下的最低利率因子。
2014年是《历史研究》创刊60周年。1954年,这份由中共中央“中国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倡议举办的史学综合性期刊创刊。毛泽东为其确定了“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60年来,在全国史学工作者与爱好者的关心支持下。《历史研究》始终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引领当代中国史学的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等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7月8日,本刊编辑部在京召开了纪念创刊6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首届青年史学家论坛。分别围绕“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以及“当代史学的前沿问题与发展趋势
作为20世纪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民权运动已成为美国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论著层出不穷。新世纪以来,该领域的研究发生了两个显著的变化:一是叙事模式的转变;二是研究路径的转向。“漫长的运动”(亦称“漫长的民权运动”)叙事模式的兴起和民权运动史研究的“国际化”,成为当前的发展趋势。
1928年,国民政府试行包括立法院在内的五院体制。立法院的定位直接源于孙中山的宪法思想,是五权宪法的核心矛盾之一。孙中山并未完全否定立法院之国会地位;国民政府时期也未将立法委员彻底“去民意代表化”,立法院在一定程度上仍包含“代议机关”的因子,且在制宪过程中其代表性有增强的趋势;立法院仍相对独立地行使国会的核心权力。立法院作为独立的治权机关,事实上仍保有国会核心的权力:立法权、议决宪法草案之权力、预算权、质询权与重大事项同意权。但是,立法院职权的行使受到其他权力机关的限制,其与欧美典型国会相较,并非完整、唯
入华粟特人所受佛教影响,不仅表现在信仰上,也体现于胡名中。吐鲁番文书中与佛教有关的粟特人名,除“佛”、“僧”、“尼”等常见胡名外,还有一些隐晦不明的用字,比如“阿揽”和“浮咖”。“阿揽”是佛教色彩极浓的祆神之名,其词源和阿兰人无涉,却与中亚布哈拉古都“阿滥谧”及唐代名禽“阿滥堆”有关:“阿滥谧”音义与梵文“阿滥摩”、“阿兰若”相合;云雀别名“阿滥堆”则可与印度鸣禽“迦兰陀”对证。“浮咖”是华化佛名,“浮”字义为“佛”,“咖”乃附在“浮”字之后的转[音]译符号,意指佛祖的觉悟;就中古拟音而言,也不排除“浮咖
列宁对帝国主义的阐述主要有如下要点:第一,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第二,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第三,和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第四,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第五,最大资本主义大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当今帝国主义的所有主要矛盾都以过去未曾有过的程度在加剧。人类面临着这样的选择:要么革命,要么选择战争和野蛮。列宁关于革命的理论和列宁主义的组织策略及方法为无产阶级提供
当代史学新思潮、新学派风起云涌,既有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者学术自觉的推动,也有国际学术协作团队的努力。这一波新史学潮流的出现,尽管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断得到推介,但并未形成清晰的画面,个中原因恐怕还在于对话与交锋不够,互动太少,因此不免自说自话。新说的创见如不能内化为历史研究过程中的学术自觉,其影响也就日渐减于无形。有感于中国学界学术反思之不足,本刊特组织相关学者,趁各种新兴思潮、流派有一定经验和实证研究基础但尚在成长之际,截断众流,形成代际,对其聚集,着重反思,推动中国学界的反思与前瞻,推动中国史学
二十年来,围绕《秋菊打官司》故事内容的寓意,中国法学界保持了经久不衰的讨论热情,这部电影也因此被塑造成人们反思中国法治事业的一个经典文本。在这部影片中,主角秋菊作为“农村妇女”的角色隐喻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无论是“农村”所暗示的空间特征、还是“妇女”所象征的性别特征,都构成了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法治事业的切入点。借用齐美尔关于“距离”和“陌生”的观点来看,中国法治事业所面临的真正挑战并非来自一部分民众由于地理空间而产生的“陌生感”,而是来自立法者、司法者忽略了不同人群的不同体验(包括不同性别的法
官班制是由萧梁颁布实施并被陈朝沿用的一项官阶制度。最早记载梁朝典制的《隋书》对它的内容有简要介绍,但对它的渊源却没有涉及。古代史家李延寿、马端临与现代中日学者大多认为,官班制由九品官制析分而来。阎步克研究的结论是:梁官班制“出自对北魏孝文帝官品析分的效法”,而北魏官阶制来源于魏晋以来的“阶级”。①笔者认为,梁官班制并非由九品官制析分而成,也可能并未经过北魏九品十八级官阶制的中间环节,而是直接由魏晋宋齐的官阶继承发展而来。本文以流内十八班为中心,对这一问题略陈管见,谬误之处,敬请方家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