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也不断加深。我国很多电力企业在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势必对掌握外语语言技能的专门技术人员的综合型国际化人才需求日益旺盛。作为培养MTI翻译人才的电力高校,在人才模式方面应该独具一格,通过设置特色课程、设立电力翻译工作坊、拓宽实习基地渠道和规模等途径,提高专业人才素质,实现校企人才双向交流。
关键词:电力企业;人才培养;MTI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0-0017-02
一、电力行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及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大型电力央企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如国家电网公司积极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努力开拓海外市场,走以技术、管理输出为核心的新路。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在巴西、菲律宾、俄罗斯、葡萄牙等地运作的多个项目均获成功,展现出我国日益雄厚的国家“软实力”。国家电网公司积极对外投资,一方面是希望开拓海外电网市场,逐步搭建企业的国际平台,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国际合作,在技术上逐步与国际接轨。到2020年,国家电网公司将争取在国外的资产能够占现有资产总量的10%左右,将在国外投入300亿-500亿美元。南方电网公司在越南、印尼、印度等多个国家承担电力工程承包项目的建设工作,有跨国(境)输变电项目资产经营业务。同时还致力于将国内成熟的电网建设、管理技术以及国产电力装备推广到海外市场。
在海外工程承包和投资领域,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已形成以亚洲、非洲为主,辐射美洲、大洋洲和东欧的多元化市场格局。截至2013年底,集团公司各成员企业在92个国家和地区执行在建项目1,021个。多年来,该集团公司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海外市场开拓业绩突出,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国际营销体系和目标市场,在全球拥有约50%的水电建筑市场份额,在建合同总额160亿美元,其中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达39个。
基于此,电力企业正迫切需要一大批既具有特定专业背景知识,又具备较高外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与国家电网公司等七家特大型电力企业集团组成的、校理事会共建的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作为MTI人才的培养单位,有责任培养高素质的职业翻译人才,也要培养包括电力国际项目经理和电力技术专家在内的技术、管理型人才,满足电力等能源行业对语言和专业知识兼备的高端复合型翻译人才的需求。
二、面向电力行业MTI人才的培养模式
MTI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MTI人才的培养方案强调主要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这里的“译”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语言教学手段,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外语语法、词汇,或用来检查学生外语理解和表达水平,作为增强学生外语能力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标,是建立在学生双语交际能力基础之上的职业翻译技能训练。翻译教学从职业需求出发,主要包括语言知识、百科知识和翻译技能训练等三个方面。我校在培养电力行业MTI人才方面进行了以下探索。
1.特色课程设置
在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2011年年会上,仲伟合教授强调“各试点培养单位要根据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师资力量以及当地市场的需求来设定自己的培养方案,体现自己的特色”。我校在制定培养方案、进行课程设置时,充分考虑到电力企业的需求、注重百科知识的强化,结合电力行业特点,突显办学特色,从教学与翻译实践两方面分别尝试设置具有电力行业特色的、与该行业国际化进程密切相关的课程,突出专业与行业相结合的特色,如设立科技翻译、电力翻译、经贸翻译、法律翻译等,着力培养该工作领域的专门人才,使他们熟练掌握外语的同时,逐渐掌握工程技术、商务法律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达到电力企业对人才语言和专业技术的双重要求。
同时,将项目管理、技术(合同)写作等辅助课程也纳入其中,培养团队协作、管理沟通等能力,以契合电力企业在国(境)外的经营现实,即项目化运作的管理方式,培养学生应对现实工作需求的能力。教学中运用电力翻译教材结合案例教学,聘用经验丰富的驻外项目经理和技术专家到课堂授课,邀请他们定期举办讲座,现身说法,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与学校教师一起合作指导MTI毕业生翻译实践报告。
2.电力翻译工作坊的实施
翻译工作坊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翻译培训班”(Translation Workshop),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译者合作进行的翻译活动。将工作坊运用于翻译课堂教学,实施工作坊式翻译教学是一种合作学习模式的尝试,通过互助合作提高翻译教学的效率和积极性,这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法,对翻译实践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在MTI电力翻译工作坊中,包括了英译汉口、笔译工作坊、汉译英口、笔译工作坊四类。以下以笔译工作坊为例,简单介绍一下具体操作流程:
MTI翻译工作坊要求师生在课前和课堂的互动,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有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由教师确定每节课的具体内容,学生分小组完成任务并由组长统筹任务相关的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最终通过课下的合作和课上的互动来完成学习任务。
针对工作坊的内容要为学生制定今后职业服务的原则,教师可根据学生拟在或已在电力企业就业的现状,设定科技文体、经贸文体、法律文体、新闻文体、旅游文体、广告文体等不同文体的翻译文本,通过邮件或网络平台发布。
要求每3-4名学生组成工作坊小组,其中一人担任小组长。各小组长分别确定翻译文本,采集原文文本,并先行翻译。并提前将翻译资料,包括原文、译文及相关背景资料发给组员,并提出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及值得推敲的语言点,大家彼此间担任译审、校对的工作。 在课下的互相合作中,学生的团队意识加强,提高了学习效率和积极性。教师在掌握了学生的选题后,也相应收集一些与学生选题相关的理论参考书目和文体资料,通过网络与学生共享。小组成员要事先阅读这些资料,并自行准备好课堂需要讲解的材料,按照老师布置的任务完成好针对自己组译本的工作。
课堂互动主要采用课堂讲解、问题解决及译文讨论的方式进行。在课堂上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5分钟左右的翻译课题陈述,组内其他成员可以进行补充。该组所有成员都要对文本作者和对象、写作风格和目的等进行简单陈述,遇到问题大家可以进行讨论,并把自己的原文、译文下发给每位同学,供他们阅读,根据出现的翻译难点和大家讨论。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必须表达自己对译文的意见、修改建议或质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译文审查的实施者。类似于“翻转”课堂,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而主要起向导、监督作用,学生则变为课堂主体,参与翻译实践。教师承担终审工作,在综合考量学生翻译过程中重点、难点的基础上,总结翻译方法与技巧。
3.校企人才双向交流
依托学校与电力等能源企业的强强联合,建立MTI实习基地、引入翻译项目等,一方面使学生有机会参与翻译电力文本的项目,进行翻译实践;另一方面使电力技术人员能到学校“充电”进修学习,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实现人才双向交流。
三、亟待突破的难点
1.优化培养方案
为了培养符合电力企业对人才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的人才,在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运行等方面应更多地将电力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反映到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汲取电力企业专家对MTI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内容做必要的调整。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MTI实习基地建设,实现“四结合”:校企结合、师生互动的结合、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专业技能与语言技能的结合,构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电力企业发展需要的、符合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途径。
2.培养专业素质
在MTI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到:欢迎更多非外语专业但其外语水平达到了学习翻译硕士专业要求的学生报考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但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没有受过专门的外语语言系统学习,包括语音、语调、语法、翻译理论和实践等,同时也缺乏英汉语言对比方面的基础知识,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必然缺乏一定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基础。
翻译不仅是跨语言和跨文化的活动,它还具有跨专业、跨学科的特征。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日益呈现出专业细分化的趋势,因此,翻译人才的培养一定要与翻译内容,与具体的专业方向相结合。电力企业对专职翻译所掌握的翻译技术和工具、学习能力都非常看重,同时对其综合素质也给予高度关注。因此,在针对来自电力企业非英语专业背景的学生的教学中,需要加强专业素质培养,系统强化外语专业化基础和知识;同时,对有英语专业背景但缺少工科背景的学生,应该“恶补”一些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普及型知识。做到相得益彰,语言技能与专业技能齐头并进,培养出高素质的MTI电力人才。
3.夯实实习基地建设
我校现有MTI实习基地12个,这对于全国拥有众多电力企业来说,规模过小。加强校企合作,加大MTI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可以改变我校实习基地少的局面。同时,进一步挖掘和拓宽实习基地的功能,更大地发挥基地的作用,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资源,逐步实现“双赢”的局面。
学校可充分利用MTI实习基地的软、硬件条件,获取第一手的实习资料和场所,获得充足的熟谙专业知识的“人才库”做支撑。学生的实习内容可能与毕业后的实际工作内容相一致,对学生走向社会后快速适应工作大有裨益,能更好地适应翻译环境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确保翻译实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前瞻性。企业也可以充分利用实习生的人力资源,在实习生中物色、储备人才。
四、结语
华北电力大学MTI人才培养只经历了短短三年的时间,为电力企业培养高质量的MTI人才,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具有电力特色的国家重点高校,我们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起培养能够满足电力企业国际化战略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重任。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应不断调整建设方案,来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和企业需求,与企业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宋平峰.浅谈“翻译工作坊式”翻译实践教学法[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1):140-143.
[2]穆雷,王巍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培养模式[J].中国翻译,2011,(2):29-32.
[3]杨朝军.产业化视域下的翻译硕士培养模式[J].中国翻译,2012,
(1):24-28.
[4]王传英,闫粟丽,张颖丽.翻译项目管理与职业译员训练[J].中国翻译,2011,(1):55-59.
[5]国际工程概述及部分工程展示[N/OL].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2014-03-06]. http://www.powerchina.cn/g422.aspx
(责任编辑:刘翠枝)
关键词:电力企业;人才培养;MTI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0-0017-02
一、电力行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及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大型电力央企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如国家电网公司积极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努力开拓海外市场,走以技术、管理输出为核心的新路。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在巴西、菲律宾、俄罗斯、葡萄牙等地运作的多个项目均获成功,展现出我国日益雄厚的国家“软实力”。国家电网公司积极对外投资,一方面是希望开拓海外电网市场,逐步搭建企业的国际平台,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国际合作,在技术上逐步与国际接轨。到2020年,国家电网公司将争取在国外的资产能够占现有资产总量的10%左右,将在国外投入300亿-500亿美元。南方电网公司在越南、印尼、印度等多个国家承担电力工程承包项目的建设工作,有跨国(境)输变电项目资产经营业务。同时还致力于将国内成熟的电网建设、管理技术以及国产电力装备推广到海外市场。
在海外工程承包和投资领域,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已形成以亚洲、非洲为主,辐射美洲、大洋洲和东欧的多元化市场格局。截至2013年底,集团公司各成员企业在92个国家和地区执行在建项目1,021个。多年来,该集团公司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海外市场开拓业绩突出,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国际营销体系和目标市场,在全球拥有约50%的水电建筑市场份额,在建合同总额160亿美元,其中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达39个。
基于此,电力企业正迫切需要一大批既具有特定专业背景知识,又具备较高外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与国家电网公司等七家特大型电力企业集团组成的、校理事会共建的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作为MTI人才的培养单位,有责任培养高素质的职业翻译人才,也要培养包括电力国际项目经理和电力技术专家在内的技术、管理型人才,满足电力等能源行业对语言和专业知识兼备的高端复合型翻译人才的需求。
二、面向电力行业MTI人才的培养模式
MTI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MTI人才的培养方案强调主要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这里的“译”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语言教学手段,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外语语法、词汇,或用来检查学生外语理解和表达水平,作为增强学生外语能力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标,是建立在学生双语交际能力基础之上的职业翻译技能训练。翻译教学从职业需求出发,主要包括语言知识、百科知识和翻译技能训练等三个方面。我校在培养电力行业MTI人才方面进行了以下探索。
1.特色课程设置
在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2011年年会上,仲伟合教授强调“各试点培养单位要根据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师资力量以及当地市场的需求来设定自己的培养方案,体现自己的特色”。我校在制定培养方案、进行课程设置时,充分考虑到电力企业的需求、注重百科知识的强化,结合电力行业特点,突显办学特色,从教学与翻译实践两方面分别尝试设置具有电力行业特色的、与该行业国际化进程密切相关的课程,突出专业与行业相结合的特色,如设立科技翻译、电力翻译、经贸翻译、法律翻译等,着力培养该工作领域的专门人才,使他们熟练掌握外语的同时,逐渐掌握工程技术、商务法律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达到电力企业对人才语言和专业技术的双重要求。
同时,将项目管理、技术(合同)写作等辅助课程也纳入其中,培养团队协作、管理沟通等能力,以契合电力企业在国(境)外的经营现实,即项目化运作的管理方式,培养学生应对现实工作需求的能力。教学中运用电力翻译教材结合案例教学,聘用经验丰富的驻外项目经理和技术专家到课堂授课,邀请他们定期举办讲座,现身说法,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与学校教师一起合作指导MTI毕业生翻译实践报告。
2.电力翻译工作坊的实施
翻译工作坊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翻译培训班”(Translation Workshop),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译者合作进行的翻译活动。将工作坊运用于翻译课堂教学,实施工作坊式翻译教学是一种合作学习模式的尝试,通过互助合作提高翻译教学的效率和积极性,这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法,对翻译实践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在MTI电力翻译工作坊中,包括了英译汉口、笔译工作坊、汉译英口、笔译工作坊四类。以下以笔译工作坊为例,简单介绍一下具体操作流程:
MTI翻译工作坊要求师生在课前和课堂的互动,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有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由教师确定每节课的具体内容,学生分小组完成任务并由组长统筹任务相关的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最终通过课下的合作和课上的互动来完成学习任务。
针对工作坊的内容要为学生制定今后职业服务的原则,教师可根据学生拟在或已在电力企业就业的现状,设定科技文体、经贸文体、法律文体、新闻文体、旅游文体、广告文体等不同文体的翻译文本,通过邮件或网络平台发布。
要求每3-4名学生组成工作坊小组,其中一人担任小组长。各小组长分别确定翻译文本,采集原文文本,并先行翻译。并提前将翻译资料,包括原文、译文及相关背景资料发给组员,并提出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及值得推敲的语言点,大家彼此间担任译审、校对的工作。 在课下的互相合作中,学生的团队意识加强,提高了学习效率和积极性。教师在掌握了学生的选题后,也相应收集一些与学生选题相关的理论参考书目和文体资料,通过网络与学生共享。小组成员要事先阅读这些资料,并自行准备好课堂需要讲解的材料,按照老师布置的任务完成好针对自己组译本的工作。
课堂互动主要采用课堂讲解、问题解决及译文讨论的方式进行。在课堂上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5分钟左右的翻译课题陈述,组内其他成员可以进行补充。该组所有成员都要对文本作者和对象、写作风格和目的等进行简单陈述,遇到问题大家可以进行讨论,并把自己的原文、译文下发给每位同学,供他们阅读,根据出现的翻译难点和大家讨论。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必须表达自己对译文的意见、修改建议或质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译文审查的实施者。类似于“翻转”课堂,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而主要起向导、监督作用,学生则变为课堂主体,参与翻译实践。教师承担终审工作,在综合考量学生翻译过程中重点、难点的基础上,总结翻译方法与技巧。
3.校企人才双向交流
依托学校与电力等能源企业的强强联合,建立MTI实习基地、引入翻译项目等,一方面使学生有机会参与翻译电力文本的项目,进行翻译实践;另一方面使电力技术人员能到学校“充电”进修学习,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实现人才双向交流。
三、亟待突破的难点
1.优化培养方案
为了培养符合电力企业对人才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的人才,在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运行等方面应更多地将电力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反映到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汲取电力企业专家对MTI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内容做必要的调整。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MTI实习基地建设,实现“四结合”:校企结合、师生互动的结合、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专业技能与语言技能的结合,构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电力企业发展需要的、符合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途径。
2.培养专业素质
在MTI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到:欢迎更多非外语专业但其外语水平达到了学习翻译硕士专业要求的学生报考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但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没有受过专门的外语语言系统学习,包括语音、语调、语法、翻译理论和实践等,同时也缺乏英汉语言对比方面的基础知识,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必然缺乏一定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基础。
翻译不仅是跨语言和跨文化的活动,它还具有跨专业、跨学科的特征。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日益呈现出专业细分化的趋势,因此,翻译人才的培养一定要与翻译内容,与具体的专业方向相结合。电力企业对专职翻译所掌握的翻译技术和工具、学习能力都非常看重,同时对其综合素质也给予高度关注。因此,在针对来自电力企业非英语专业背景的学生的教学中,需要加强专业素质培养,系统强化外语专业化基础和知识;同时,对有英语专业背景但缺少工科背景的学生,应该“恶补”一些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普及型知识。做到相得益彰,语言技能与专业技能齐头并进,培养出高素质的MTI电力人才。
3.夯实实习基地建设
我校现有MTI实习基地12个,这对于全国拥有众多电力企业来说,规模过小。加强校企合作,加大MTI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可以改变我校实习基地少的局面。同时,进一步挖掘和拓宽实习基地的功能,更大地发挥基地的作用,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资源,逐步实现“双赢”的局面。
学校可充分利用MTI实习基地的软、硬件条件,获取第一手的实习资料和场所,获得充足的熟谙专业知识的“人才库”做支撑。学生的实习内容可能与毕业后的实际工作内容相一致,对学生走向社会后快速适应工作大有裨益,能更好地适应翻译环境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确保翻译实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前瞻性。企业也可以充分利用实习生的人力资源,在实习生中物色、储备人才。
四、结语
华北电力大学MTI人才培养只经历了短短三年的时间,为电力企业培养高质量的MTI人才,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具有电力特色的国家重点高校,我们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起培养能够满足电力企业国际化战略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重任。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应不断调整建设方案,来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和企业需求,与企业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宋平峰.浅谈“翻译工作坊式”翻译实践教学法[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1):140-143.
[2]穆雷,王巍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培养模式[J].中国翻译,2011,(2):29-32.
[3]杨朝军.产业化视域下的翻译硕士培养模式[J].中国翻译,2012,
(1):24-28.
[4]王传英,闫粟丽,张颖丽.翻译项目管理与职业译员训练[J].中国翻译,2011,(1):55-59.
[5]国际工程概述及部分工程展示[N/OL].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2014-03-06]. http://www.powerchina.cn/g422.aspx
(责任编辑:刘翠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