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二轮复习,应从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心理调试两方面进行切实有效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在高考中的适应能力。
【关键词】应试心理高原信心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4-0144-02
二轮复习已经拉开序幕,如何利用好这一轮复习的机会,切实有效的提高高考的成绩?笔者认为学生知识能力水平是考试的基础,同时考试的心理状态也不容忽视。下面就这两方面谈谈在二轮复习中如何应对高考,提高高考成绩。
一、通过综合练习,提高应试能力。
二轮复习是以练习为主的阶段,应该指导学生在综合训练中补缺知识,增强应试能力。
1.懂、会、对、好、快全面要求,全面训练。
不少考生认为解答高考试题能否得分,完全取决于会与不会,只要会做就能得分。因此,在高考前的总复习中,大量做题、归纳题目类型、构造解题模式、反复进行操练、考场机械照搬就成为许多考生数学总复习的基本方法,以求解决会与不会的问题,还认为这就是熟能生巧的具体体现。实践证明,面对不断改革创新的高考数学,这种做法的效果不好,常常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劳而无功。数学高考的《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发挥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作用,既重视考查中学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注意考查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潜能。”
几年的数学高考贯彻“总体保持稳定,深化能力立意,积极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兼顾数学基础、方法、思维、应用和潜能等方面的考查,特别是对理性思维能力的考查,突出数学的学科特点。因此,应对这样的考试,必须懂、会、对、好、快全面要求,全面训练。
2.审题谨慎、设计周密、推理严密、计算准确、表述清楚、检验有效,各个环节,应对有策略。
解答数学试题,一般都要经过审题、设计、推理、计算、表述、检验等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前功尽弃,全盘皆输。因此,每一个环节都要有应对的策略。
表述清楚是指正确运用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3种形式)完整、清晰地书写解题的全过程。识别和运用各种形式的数学语言,并进行不同形式的数学语言的转换,是数学交流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数学高考的考查内容与要求。能否将题目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数学语言陈述的信息准确理解,是解题的先决条件,而经过数学的思考,将正确的解题过程运用数学语言清清楚楚地写在卷面上,让阅卷教师一目了然,才能对你的答题水平作出准确的判断。反之,表述不清,步骤不全,甚至出现逻辑混乱,就会引起严重的失分,对此绝对不可掉以轻心。
检验有效是指能够采用各种方式,对经过推理和运算得到的结论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要求自己作出判断。不少考生进行的检验只是将计算重做一遍,看看是否算错,事实上,错误常常出现在自己不加怀疑之处,简单地重算一遍是无法发现这样的错误的。为此需要寻求其它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检验,例如,按照定形(状)、定性(质)、定位(置)、定(数)量的要求绘制图形;取特定值进行验证;代入检验等,并总结经验与教训,逐步提高检验的成效。
每一个考生在高考前都会参加多次模拟训练,除了适应高考的情境、提高熟练的程度、开阔解题的思路外,摸索有效的应试策略也是重要的训练内容,特别是在临考前,自行梳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于在考场上有效地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二、学生心理状态调试
1.克服“高原”现象
在经过一段高强度的学习和进步之后,许多同学会感到学习和复习效率低下,甚至学过的知识模糊不清,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高原现象,考生如果能及时调整,正确应对,就能够走出这片“高原”,否则将会前功尽弃,后悔莫及。
那么,什么是高原现象呢?在心理学上,人们把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技能暂时停顿的现象叫高原现象。在效果为纵轴进程为横轴的练习曲线上表现为两次上升之间出现一段水平相近的线段。具体而言,就是学生在一段时间的复习后,尤其是在马上就要面临考试之际,忽然感觉成绩停滞不前。出现这种现象后,学生和家长一定不能焦急,而应及时与教师和有一定高考经验的人联系,认真分析原因,采取适当措施加以解决,就会从“山穷水尽疑无路”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
根据本人的经验我感觉到造成学生“高原”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由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造成的,从一学期开始,高三的学习相当紧张,尤其进入4月下旬以来,各种模拟题满天飞,老师发的、家长买的、朋友拿的等等,这种题海战术使不少考生夜以继日,通常往往是挑灯夜战到12点以后睡觉,早晨5点多又起床,这种高强度的学习使学生的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积累到一定时间就会产生高原现象,感觉自己再怎么努力,学习成绩也无法提高,越学越糊涂。其次,由于没有根据复习的内容和进度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在不同复习阶段,复习内容不一样,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临近高考往往需要知识上的综合,要求把知识融会贯通,这就需要加强分析综合能力的运用,若考生只抱一种方法:苦学加死学,这样就会进入高原期。再之,学生不能及时整理思路,对做过的习题不能及时归纳比较,整天只为做题而做题,题做得过多过乱,整天昏头转向,甚至越做心中越无数,导致了高(原)现象出现。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因人而异,每人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与心态不尽相同,造成高考复习阶段出现的高原现象的原因也不完全一样,考生和家长一定要针对不同原因有的放矢,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千万不可千篇一律,亦不可焦虑恐惧,造成不必要的紧张。
现提出几点供考生和家长参考,调整心态,树立信心,不要因模拟成绩不理想就感到紧张焦虑甚至失眠,误认为自己脑子不行了,记不住,脑袋里一团浆糊,要相信自己,战胜困难,这一段时间一定注意调整休息时间,使生理和心理得到充分休息,恢复到最佳状态,同时不要再做过多的模拟题,而应把时间利用在对前段时间所做的分类、归纳总结上,通过归纳习题类型,总结解题方法,拓开思路,提高效率。这样才能尽快地走出高原期,在即将来临的高考中考出自己理想的成绩。
2.树立信心,轻松高考。
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考生如果没有自信心,高考就不可能成功。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对考生要多鼓励、多引导,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回忆学生在过去学习中曾经成功的历史,讲解名人学习成就史,激发学生的斗志,帮助学生树立起高考成功的自信心。
不给考生加压,帮助考生放松。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但有些家长由于望子成龙心切,经常给孩子加压,如模考要考多少分,高考要考多少分,要进某某名牌大学等。孰不知,临考前给学生加压,学生压力太大,会背着包袱上考场,这样学生肯定考不好。与其这样,家长不如帮助孩子分析其学习现状和实力,给孩子制定符合实际的奋斗目标,让孩子去努力实现并超越。这样孩子轻装上阵,使其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肯定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帮助考生稳定情绪,调整好心态。据调查发现,大部分考生在考前及考试中会出现紧张不安和着急焦虑。作为家长在考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稳定考生的情绪,调整好考生心态。要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实力,以平常心态对待高考。学生只有精神饱满,情绪稳定,高考才一定能够成功。
强化信心,确立适当的高考目标。信心是考生高考成功的灵魂。考生可通过回顾自己的成长史,回顾自己学习生活中的成功史来树立自信心。同时加强复习,提高复习效率,准确掌握知识,学会用已有的知识综合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强化高考的信心。考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实力,特别是高考前模考成绩,实事求是地确定自己适当的高考目标。考生只有相信自己的实力,确定适当的高考目标,并为之奋斗,才能实现和超越自己的理想。
自我减压,优化情绪。考生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高考,对进入考试状态和考试成绩有直接影响。考生在考前应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以积极的态度对待高考,把高考看成是一种机遇,一种挑战和一种锻炼,自我减压,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考生的情绪会对其考试成绩产生很大影响,积极的情绪能使高考成绩提高,消极的情绪则会使高考成绩降低。考生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优化情绪,不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在高考前调整好与高考时间相应的生物钟,以平常心对待高考,不要看重自己存在的考试焦虑现象,听听音乐放松。在6月6日晚的高考前夜,考生应该和平时一样休息好,调整心态情绪。在高考中可采用积极的自我暗示,做深呼吸、短时间闭目静坐等方法来放松平静,稳定情绪。
【关键词】应试心理高原信心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4-0144-02
二轮复习已经拉开序幕,如何利用好这一轮复习的机会,切实有效的提高高考的成绩?笔者认为学生知识能力水平是考试的基础,同时考试的心理状态也不容忽视。下面就这两方面谈谈在二轮复习中如何应对高考,提高高考成绩。
一、通过综合练习,提高应试能力。
二轮复习是以练习为主的阶段,应该指导学生在综合训练中补缺知识,增强应试能力。
1.懂、会、对、好、快全面要求,全面训练。
不少考生认为解答高考试题能否得分,完全取决于会与不会,只要会做就能得分。因此,在高考前的总复习中,大量做题、归纳题目类型、构造解题模式、反复进行操练、考场机械照搬就成为许多考生数学总复习的基本方法,以求解决会与不会的问题,还认为这就是熟能生巧的具体体现。实践证明,面对不断改革创新的高考数学,这种做法的效果不好,常常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劳而无功。数学高考的《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发挥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作用,既重视考查中学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注意考查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潜能。”
几年的数学高考贯彻“总体保持稳定,深化能力立意,积极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兼顾数学基础、方法、思维、应用和潜能等方面的考查,特别是对理性思维能力的考查,突出数学的学科特点。因此,应对这样的考试,必须懂、会、对、好、快全面要求,全面训练。
2.审题谨慎、设计周密、推理严密、计算准确、表述清楚、检验有效,各个环节,应对有策略。
解答数学试题,一般都要经过审题、设计、推理、计算、表述、检验等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前功尽弃,全盘皆输。因此,每一个环节都要有应对的策略。
表述清楚是指正确运用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3种形式)完整、清晰地书写解题的全过程。识别和运用各种形式的数学语言,并进行不同形式的数学语言的转换,是数学交流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数学高考的考查内容与要求。能否将题目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数学语言陈述的信息准确理解,是解题的先决条件,而经过数学的思考,将正确的解题过程运用数学语言清清楚楚地写在卷面上,让阅卷教师一目了然,才能对你的答题水平作出准确的判断。反之,表述不清,步骤不全,甚至出现逻辑混乱,就会引起严重的失分,对此绝对不可掉以轻心。
检验有效是指能够采用各种方式,对经过推理和运算得到的结论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要求自己作出判断。不少考生进行的检验只是将计算重做一遍,看看是否算错,事实上,错误常常出现在自己不加怀疑之处,简单地重算一遍是无法发现这样的错误的。为此需要寻求其它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检验,例如,按照定形(状)、定性(质)、定位(置)、定(数)量的要求绘制图形;取特定值进行验证;代入检验等,并总结经验与教训,逐步提高检验的成效。
每一个考生在高考前都会参加多次模拟训练,除了适应高考的情境、提高熟练的程度、开阔解题的思路外,摸索有效的应试策略也是重要的训练内容,特别是在临考前,自行梳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于在考场上有效地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二、学生心理状态调试
1.克服“高原”现象
在经过一段高强度的学习和进步之后,许多同学会感到学习和复习效率低下,甚至学过的知识模糊不清,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高原现象,考生如果能及时调整,正确应对,就能够走出这片“高原”,否则将会前功尽弃,后悔莫及。
那么,什么是高原现象呢?在心理学上,人们把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技能暂时停顿的现象叫高原现象。在效果为纵轴进程为横轴的练习曲线上表现为两次上升之间出现一段水平相近的线段。具体而言,就是学生在一段时间的复习后,尤其是在马上就要面临考试之际,忽然感觉成绩停滞不前。出现这种现象后,学生和家长一定不能焦急,而应及时与教师和有一定高考经验的人联系,认真分析原因,采取适当措施加以解决,就会从“山穷水尽疑无路”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
根据本人的经验我感觉到造成学生“高原”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由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造成的,从一学期开始,高三的学习相当紧张,尤其进入4月下旬以来,各种模拟题满天飞,老师发的、家长买的、朋友拿的等等,这种题海战术使不少考生夜以继日,通常往往是挑灯夜战到12点以后睡觉,早晨5点多又起床,这种高强度的学习使学生的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积累到一定时间就会产生高原现象,感觉自己再怎么努力,学习成绩也无法提高,越学越糊涂。其次,由于没有根据复习的内容和进度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在不同复习阶段,复习内容不一样,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临近高考往往需要知识上的综合,要求把知识融会贯通,这就需要加强分析综合能力的运用,若考生只抱一种方法:苦学加死学,这样就会进入高原期。再之,学生不能及时整理思路,对做过的习题不能及时归纳比较,整天只为做题而做题,题做得过多过乱,整天昏头转向,甚至越做心中越无数,导致了高(原)现象出现。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因人而异,每人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与心态不尽相同,造成高考复习阶段出现的高原现象的原因也不完全一样,考生和家长一定要针对不同原因有的放矢,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千万不可千篇一律,亦不可焦虑恐惧,造成不必要的紧张。
现提出几点供考生和家长参考,调整心态,树立信心,不要因模拟成绩不理想就感到紧张焦虑甚至失眠,误认为自己脑子不行了,记不住,脑袋里一团浆糊,要相信自己,战胜困难,这一段时间一定注意调整休息时间,使生理和心理得到充分休息,恢复到最佳状态,同时不要再做过多的模拟题,而应把时间利用在对前段时间所做的分类、归纳总结上,通过归纳习题类型,总结解题方法,拓开思路,提高效率。这样才能尽快地走出高原期,在即将来临的高考中考出自己理想的成绩。
2.树立信心,轻松高考。
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考生如果没有自信心,高考就不可能成功。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对考生要多鼓励、多引导,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回忆学生在过去学习中曾经成功的历史,讲解名人学习成就史,激发学生的斗志,帮助学生树立起高考成功的自信心。
不给考生加压,帮助考生放松。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但有些家长由于望子成龙心切,经常给孩子加压,如模考要考多少分,高考要考多少分,要进某某名牌大学等。孰不知,临考前给学生加压,学生压力太大,会背着包袱上考场,这样学生肯定考不好。与其这样,家长不如帮助孩子分析其学习现状和实力,给孩子制定符合实际的奋斗目标,让孩子去努力实现并超越。这样孩子轻装上阵,使其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肯定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帮助考生稳定情绪,调整好心态。据调查发现,大部分考生在考前及考试中会出现紧张不安和着急焦虑。作为家长在考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稳定考生的情绪,调整好考生心态。要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实力,以平常心态对待高考。学生只有精神饱满,情绪稳定,高考才一定能够成功。
强化信心,确立适当的高考目标。信心是考生高考成功的灵魂。考生可通过回顾自己的成长史,回顾自己学习生活中的成功史来树立自信心。同时加强复习,提高复习效率,准确掌握知识,学会用已有的知识综合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强化高考的信心。考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实力,特别是高考前模考成绩,实事求是地确定自己适当的高考目标。考生只有相信自己的实力,确定适当的高考目标,并为之奋斗,才能实现和超越自己的理想。
自我减压,优化情绪。考生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高考,对进入考试状态和考试成绩有直接影响。考生在考前应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以积极的态度对待高考,把高考看成是一种机遇,一种挑战和一种锻炼,自我减压,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考生的情绪会对其考试成绩产生很大影响,积极的情绪能使高考成绩提高,消极的情绪则会使高考成绩降低。考生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优化情绪,不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在高考前调整好与高考时间相应的生物钟,以平常心对待高考,不要看重自己存在的考试焦虑现象,听听音乐放松。在6月6日晚的高考前夜,考生应该和平时一样休息好,调整心态情绪。在高考中可采用积极的自我暗示,做深呼吸、短时间闭目静坐等方法来放松平静,稳定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