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和救护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dml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通过对体育教学中如何去防范和救护提出一些想法,为体育教育工作者防范伤害事故提供了一些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学生 体育 伤害事故 防范 救护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一个现实性、社会性很强的实际问题。如果我们充分了解伤害事故的产生和原因,并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救护措施,最大程度的避免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对保证学生的健康,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行,体育活动的开展,运动成绩的提高,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就如何预防和救护提出几点建议:
  
  1.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
  
  对新的教学对象,要通过查看学生档案、体检情况登记表、访谈、测验等途径,知晓包括身体健康状况、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水平等情况,使学校有的放矢,对原有教学对象,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形成彼此关爱的教学氛围,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包括生理、心理等状态,及时掌控和调节教学进程。
  
  2.要有安全意识,精心备好每节课
  
  在备课时,首先要有安全意识,要分析教材本身存在的风险,充分考虑安全措施,提出具体要求,并在课中严格执行,确保学生“安全地进行练习”,对高冲击性的练习,更要反复思量,考虑周详;第二要提前到达练习场地排除隐患,如沙坑是否平整、松软,单杠是否牢固等,第三是练习场地的布置应便于观察学生,尽量做到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互不干扰,变换教学内容时,应便于和在控制下调动等。
  
  3.要把握好上课的五个环节
  
  3.1 要督导学生做好各项准备活动。好的准备活动能有效地防止一般性运动损伤的发生,如拉伤、扭伤等,准备活动应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进行局部加强,如跳跃项目的膝和踝关节,这里还包括换项前的专门性准备活动。
  3.2 组织教学要严谨,包括严密的课堂纪律,规范教学常规等,这是预防伤害事故发生最重要的保障。
  3.3 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各种动向,根据学生的呼吸、汗流量、脸色变化等调控运动量和练习的次数,对某些以外伤害事故的不良苗头应及时制止。
  3.4 要注意课前、课后可能出现的危险,做到早到场,迟离场。
  3.5 要特别关注“最后一次练习”,这是伤害事故的多发点。
  
  4.要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4.1 要加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如跨栏时不要反向跨越;跳远时要保持好间隔距离,不要横穿助跑道。
  4.2 要教会学生自我保护的方法,如身体失去平衡时应立即向前,向左或向右跨出一大步,以保持平衡,若已无法保持平衡时,应用前、后或侧做滚翻动作卸力(这种能力可以通过演练获得——滚翻动作在垫上练好后,安排一定的硬地练习)。
  
  5.要教会学生互相保护与帮助的方法
  
  体育许多伤害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保护与帮助的缺失造成的。要营造互信互助、安全练习的教学氛围,要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要教会学生互相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对有风险的动作要做到“有练习必保护”。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是保护难度较大的动作,应先培养骨干后再展开教学,如鱼跃前滚翻。其二是不断改进保护与帮助的方法,使保护更到位、帮助更有效,如IJJ羊分腿腾跃。传统的保护与帮助方法是:保护者站在落地点附近,从侧面扶住学生的背部或上臂。体育教师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了脚的随上和后撤动作,使静态的保护变为动态的保护,其保护与帮助的效果得到提高。
  
  6.要教会学生必要的运动监督手段和方法
  
  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离不开运动监督。面对数百个教学对象,仅有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运动监督手段和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如怎样运用基础脉搏和相对安静时脉搏频率来判断自身的疲劳程度或健康水平。怎样运用自我感觉来控制、调节体育锻炼的运动量,怎样根据气候环境特点来选择锻炼项目。
  
  7.要妥善处理学生的伤害事故
  
  众所周知,无论多么严密的防范措施,体育运动也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伤害事故,对出现意外伤害事故,要遵循诊断,抢救及时准确,情况通报全面到位,事故报告认真核实的原则进行处理。
  
  7.1 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救治常识。体育教学一旦出现伤害事故。体育教师自然是“第一抢救者”,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救治知识、方法和能力,才能临危不乱,正确判断和处理。对较轻的伤害事故,完全可以通过自救与互救的方式进行解决。对较重的伤害,则应立即联系校医务室等职能部门,将伤者尽快正确地送到医院救治,如关节脱臼、骨折等。
  7.2 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伤害事故对伤者而言是直接的伤害,对其他同学而言则是间接的伤害,是一种给学生心灵带来恐惧的伤害,出现伤害事故后,教师要和学生们一道分析事故的原因,并应用有效的诱导练习或降低动作难度等手段进行过渡,帮助学生消除阴影、重树信心。
  7.3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处理好伤后事宜。一旦发生伤害事故,教师要和家长进行沟通,获得理解,共同处理伤后事宜,如始终关注和参与伤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联系保险公司(许多学校买有“以外伤害险”)等。在正常情况下,体育活动中因体育活动和惯例范围的各种伤害事故,能得到大众理解,不用承担法规责任,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公共习俗。若确因教师因素造成的伤害事故,要敢于承担责任,正确对待。
  在全面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过程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安全第一”的教学要求,仍是当今中、小学体育教学关注的重点问题,我们有必要向体育教师提供系统、全面、科学的预防体育教学中安全措施的路径与方法。
其他文献
[摘 要]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的,我认为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应该以是否真正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依据,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标准。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  [关键词]高效 转变 平实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渐广泛实行,新课程的理念也逐渐成为教师上课的重要依据。现实教学中,我们通过随机的听同行们的平时课,我发现许多数学课堂教学仍旧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式
《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阶段要以培育学生人文素养为目标,充分利用……培养了解与理解历史的能力……”。我认为要让初中学生达到这些目标,首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历史学习能力的基础。同时,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历史教材的阅读,培养学生历史阅读能力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本文结合教学实际,
“对话”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成的状态,成为人们达成目的的有效策略,一个新的时代会使教育精神的内涵获得极大的丰富,“对话”将会发挥它在当代教育以至未来教育中的价值。正如《解读》一书中所说的“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因此,教学可以理解为一种言语性的沟通或言语性的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基于此,笔者试从对话教学的作用、现状及对策角度,微析一下“对话”二字。  
“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地语言文字表述出来。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才能越充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要从丰富学生生活,积累大量的作文素材入手,多积累,多储备,作文时才不会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才会有真情实感的优秀篇章诞生。   一、在学校生活中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理解情景,发现数学,引导学生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打破封闭的教学过程,构建“问题—探索—应用—新问题—再探究”的开放式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有效的数学
【摘 要】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提升教师的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注重课堂提问和探究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能大胆质疑,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注重教师有效的课后反思。  【关键词】教学理念 学习兴趣 实效性 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学过程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教是通过学而起作用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落实素质教育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中
数学是一门非常有魅力,有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处处联系的学科。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他会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去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目前,我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数学标准》),明文规定把“解决问题”和“知识与技能”、“数学与思考”、“情感与态度”一起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的四大课程目标,并提出应在数学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了体现这一语文课改理念,时下有不少语文教师一改以往的课堂霸主角色,由过去“解说者”转变成现在“旁观者”,课堂上“敢于放手”,任学生“天马行空”……  有一位教师教完
【摘要】本文从加强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中学生 语文 阅读能力 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指导学生形成和保持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使学生在多次的反复、强化中逐步把课外阅读当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从而达到自觉读书的状态。  【关键词】读书欲望;能力培养;养成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规定:小学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以后逐渐递加。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