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它是数学思维的结晶,并直接支配数学的实践活动,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表现形式,是指在数学思想的指导下,为数学活动提供思路和逻辑方法,具体操作原则的方法。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当这种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上升为数学思想,一旦数学思想形成之后,对数学方法起着指导信用。我们通常将数学思想与方法看成一个整体概念——数学思想方法。
但是,在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中关注更多的是数学知识和结论,不重视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地让学生体会蕴涵在知识内的数学思想方法,新课程实施后,将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纳入了课程总目标之一,但纵观我们的课堂,许多教师将新课改的关注点更多的是放在追求课堂的开放、呈现方式的行动活泼、学习材料的生活化,而且有盲目追求的倾向,忽视了对数学知识本质的把握,形成了去“数学化”的倾向,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更无从谈起。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数学的一些基本和方法的渗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意识地渗透。数学知识发生的过程也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发生过程。在此过程中,必须把握好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时机和分寸。如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過程、问题的被发现过程、思路的探索过程、规律被揭示过程等等,都蕴含着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训练思维的好机会。对知识发生过程的展示,使学生的思维和经验全部投入到接受问题、分析问题和感悟思想方法的挑战之中,并在此过程领会如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等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关注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学生在尝试运用转化思想的过程中,体验了这种思想的实质,强化了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
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思想方法的指导、运用和创新,思想方法存在于数学问题的解决之中,数学问题的步步转化无不遵循着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解数学题,一般由问题导向结论,都要寻求方法,爱因斯坦说的好:“在一切方法的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它们到头来,不过是笨拙的工具。”这里的精神,就是方法的本质认识──数学思想。化归、数形结合、类比、猜想等是解题思路分析中必不可少的思想方法。如教学“比例”这部分知识时,教师把学生带到操场上,提出挑战性的问题:你们能测量出旗杆的高度嘛。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生: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旗杆怎么量?正当同学们议论纷纷、束手无策的时候,教师取来了一根长2米的竹竿和一根长1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影子长分别是1米、0.5米。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竿长与影长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想出测量旗杆的办法吗?生:旗杆高是它的影长的2倍。这时又有一生说:必须在同一时间。教师问道:为什么?因为不在同一时间阳光照射的角度不一样,实物与影子的倍数关系就不一样了。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测量旗杆影子的长度,算出了杆高。接着,教师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杆高公式吗?”于是得出:竿高:竿影长=竿高:竿影长或 竿高:竿高=竿影长:竿影长,学生运用这一规律兴趣盎然的计算出篮球架、楼房的高度,学生意犹未尽,完全沉醉于探讨活动中。教师有意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运用,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多用数学眼光看问题。整理和复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何提高整理复习课的效果呢?我的想法是不光要对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还要教给学生整理与复习的方法。复习是一个“串点成线”的过程,教师要将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起良好的知识体系。我们要克服复习中只重知识技能,不重提高发展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做法,要给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还要不断加强学习以提升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哲学、数学、逻辑、心理和美学),提高数学教学的艺术和能力。在知识内容上善于挖掘和创设,在思想方法上有机渗透和延伸,教学中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引领学生去经历和再创造,感受、理解、掌握和领悟,让数学思想方法在与知识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共同生成,也让学生今天的数学学习不仅是学习旅途中的一个驿站,更是指导学生中学甚至是终身学习的一盏领航灯。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渗透教学思想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仅使学生学习变得容易,而且对于学生后续学习乃至将来从事的工作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单位:湖北省荆门市石化第一小学)
但是,在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中关注更多的是数学知识和结论,不重视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地让学生体会蕴涵在知识内的数学思想方法,新课程实施后,将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纳入了课程总目标之一,但纵观我们的课堂,许多教师将新课改的关注点更多的是放在追求课堂的开放、呈现方式的行动活泼、学习材料的生活化,而且有盲目追求的倾向,忽视了对数学知识本质的把握,形成了去“数学化”的倾向,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更无从谈起。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数学的一些基本和方法的渗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意识地渗透。数学知识发生的过程也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发生过程。在此过程中,必须把握好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时机和分寸。如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過程、问题的被发现过程、思路的探索过程、规律被揭示过程等等,都蕴含着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训练思维的好机会。对知识发生过程的展示,使学生的思维和经验全部投入到接受问题、分析问题和感悟思想方法的挑战之中,并在此过程领会如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等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关注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学生在尝试运用转化思想的过程中,体验了这种思想的实质,强化了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
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思想方法的指导、运用和创新,思想方法存在于数学问题的解决之中,数学问题的步步转化无不遵循着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解数学题,一般由问题导向结论,都要寻求方法,爱因斯坦说的好:“在一切方法的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它们到头来,不过是笨拙的工具。”这里的精神,就是方法的本质认识──数学思想。化归、数形结合、类比、猜想等是解题思路分析中必不可少的思想方法。如教学“比例”这部分知识时,教师把学生带到操场上,提出挑战性的问题:你们能测量出旗杆的高度嘛。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生: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旗杆怎么量?正当同学们议论纷纷、束手无策的时候,教师取来了一根长2米的竹竿和一根长1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影子长分别是1米、0.5米。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竿长与影长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想出测量旗杆的办法吗?生:旗杆高是它的影长的2倍。这时又有一生说:必须在同一时间。教师问道:为什么?因为不在同一时间阳光照射的角度不一样,实物与影子的倍数关系就不一样了。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测量旗杆影子的长度,算出了杆高。接着,教师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杆高公式吗?”于是得出:竿高:竿影长=竿高:竿影长或 竿高:竿高=竿影长:竿影长,学生运用这一规律兴趣盎然的计算出篮球架、楼房的高度,学生意犹未尽,完全沉醉于探讨活动中。教师有意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运用,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多用数学眼光看问题。整理和复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何提高整理复习课的效果呢?我的想法是不光要对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还要教给学生整理与复习的方法。复习是一个“串点成线”的过程,教师要将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起良好的知识体系。我们要克服复习中只重知识技能,不重提高发展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做法,要给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还要不断加强学习以提升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哲学、数学、逻辑、心理和美学),提高数学教学的艺术和能力。在知识内容上善于挖掘和创设,在思想方法上有机渗透和延伸,教学中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引领学生去经历和再创造,感受、理解、掌握和领悟,让数学思想方法在与知识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共同生成,也让学生今天的数学学习不仅是学习旅途中的一个驿站,更是指导学生中学甚至是终身学习的一盏领航灯。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渗透教学思想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仅使学生学习变得容易,而且对于学生后续学习乃至将来从事的工作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单位:湖北省荆门市石化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