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群众文化是培育新型农民,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农村群众文化的推广要以政府职能为保障,社会各类资源为基础,建立完善的支持体系。本文就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及群众参与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农村 群众文化 群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G2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6-0003-0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而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是实现这一战略的具体手段之一。坚持以党的先进思想为领导,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高农民的思想水平,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非凡。群众文化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使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人民精神风貌的具体反映。文化就是灵魂,失去了它就等于失去了生命力。群众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组成,它诞生于生产劳动,是农民美好愿望的寄托,所以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将其发扬光大。
一、发展新农村群众文化要做好规划管理
群众文化建设所产生的文化效应、凝聚力和生命力是不可忽视的。建设农村文化,首先要打好物质基础,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规划管理,以促进群众文化的建设发展。目前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存在着应付了事、敷衍建设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利影响。为此一定要实施科学的规划管理,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提供一个可靠的、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建设农村文化室,广纳良才
农村文化室是基础群众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乡镇和农村之间有政府机关、学生和各类事业单位,这些都是群众文化的有生力量,都是文化室建设的有力支持。针对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在农村文化室建设上,城镇单位与村委会要有效联系挂钩,组建新型农村文化室,加大投入,不断扩充资源,使农村群众文化水平得到质的改变。“高手在农村”,在农村很多退休教师、文艺骨干、艺术爱好者都是宝贵的人才资源,都可以成为文化室的一部分,满足农民群众文化娱乐、健康发展的核心需要。
(二)把民俗文化融入其中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要有效地结合精神文明建设、法律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既有精神层面的心理满足,又符合实际生产生活的需要。要不断激发农民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使他们不但掌握科学致富知识、就业技能,还积极地参与各项文化活动,真正实现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的同步提高。群众文化建设要体现民俗文化,各地长久以来形成的特殊民风民俗,如井岸镇醒狮表演、斗门区水上婚礼、莲洲金银龙等都是具有悠久历史且值得发扬光大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更容易深入人心,更是当地人喜闻乐见的,更容易形成优质的文化氛围。另外,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开发具有一定商业价值的民俗文化,为民间艺人提供就业岗位,是群众文化建设的理想选择,不仅文化得以传承,农民还能从中获得利益。再者,政府还要发挥领路人的作用,一方面加大财政补贴投入,鼓励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另一方面要争取企业的有效赞助,全面践行富于商业色彩的民间艺术,企业获得了品牌宣传效应,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也得到了开展。
(三)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管理
农村群众文化是社会公共事业的一部分,具有广泛性、全面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在我国向小康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群众文化建设是向前迈进的第一步,为此我们必须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创建一流的农村文化室,开创资源丰富的活动场所。此外还要重视家庭文化内涵的渗透,营造一种浓郁的家庭生活文化。当前,信息网络基本上已经普及到我国大部分农村,乡(镇)政府及文化室要积极宣传网络的重要性,在农民内心树立信息意识,积极利用信息网络平台满足更丰富的群众文化生活,如广场舞爱好者可以通过网络下载舞曲和编舞动作,进而使舞蹈动作更加规范。为在农村开创群众文化生活的崭新局面,要引导农村开发商业气息文体产业,在获得文化满足的同时还要满足日益提升的文化消费水平,从而构建多样化、多视角的群众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各级领导要将农村群众文化纳入职责范围之内,采取更加规范、量化的管理措施,以促进群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在硬件建设方面,政府除给予财政补贴之外,还要组建专业团队到农村进行指导和监督。
二、群众文化建设要提升群众参与性
文化的物质基础并不能替代文化本身,文化享受需要真正的参与者支持。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家户户都安装了电视,有的甚至还安装了电脑宽带,但看电视、电影或玩网络游戏,都不是群众文化活动,因为这不需要组织和发起。实际的群众文化活动是可以促进城乡交流的,是一种先进文化的代表,群众文化活动一定要突出群众的参与性。
(一)在形式上勇于创新
群众文化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组成,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目前,我国有许多群众文化网站,这是群众文化发展的一个新走向,也是体现“文化为民”的新选择,它能够更加积极地满足农民的具体诉求,体现了农民一定的话语权,通过丰富的网站资源和网络活动,提高了群众参与度。其实在一些商业性质的群众文化活动中,有很多演出体现了亲民性,这让曾经只能在电视上观看到的节目被移植到现场,与农民实现了零距离的接触,满足了农民的愿望。其中不乏互动单元,群众可以参与其中,甚至还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奖品,真正是雅俗共赏,深受农民喜爱。除此之外,农民在逐渐富裕的同时,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来接受文化,享受文化,进而精神沐浴在现代文明之中,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群众文化丰富多彩,并且具有宽广的开放性和自由度。在这一形势下,群众文化无论是观念上还是管理上,都必须走创新之路,这条路虽然曲曲折折,但没有捷径。
(二)群众文化创新要一步一个脚印
群众文化是一种长期的积累,不像科学技术一样在经过一定借鉴之后可以迅速提高。群众文化创新要一步一个脚印,需要一批又一批前仆后继、不畏艰辛、勇于进取去开拓和探索的人,这也是群众文化繁荣昌盛的基础。群众文化创新首先在于形式的创新,比如说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可以走向广场,由高雅艺术变为雅俗共赏,在广场活动中培育高雅的文化消费氛围。鼓励农民自发创新,还可以举办各类广场文化活动,提高群众参与性,促进当地文艺创作的兴盛。
(三)群众文化建设中群众参与的新途径、新方式
提高农民群众的参与性就要想方设法发挥农民自身的力量。一方面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力量;另一方面将创作的权力交给农民,让农民根据对民族和地方特色的理解来自发地进行文化创新,实现“自娱自乐”,突出农民的参与性。比如广泛兴起的广场舞,大妈大姐们虽然不是舞蹈家,虽然有的时候她们跳得确实不太好,但她们依然乐此不疲,观者也满脸堆笑,这就形成了一种群众积极参与的局面,所以说广场舞不仅仅是一种群众文化,更是群众文化的一种创新。现在许多农村都有一些自娱自乐的团体,备受喜爱。比如,具有民族风情的灯会、花会、赛歌会、家庭演唱队、老年合唱团等,这些大多是中老年人团体,他们不计较报酬,更喜欢走东串西、悠然自得地打发日子。当他们的声音或身体在一个空间内出现时,俨然就是一片鲜活多彩的世界,散发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气息。这些美好的画面,记录了老百姓向往的美好生活。要多组织效果显著的节庆活动,同时内容要丰富多样,让群众积极参与进去。
三、结语
无论是乡镇文化站还是农村文化室,工作人员都必须认识到作为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的重要责任,不但要掌握精湛的专业技艺,还要懂得如何将艺术传输给广大群众,提高他们的参与性,群众参与才是群众文化的真谛。通过广泛参与群众文化活动,让老百姓找到生活中的精彩,享受群众文化带来的温暖与激情。
【参考文献】
[1]张喆.浅析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发展的策略[J].大众文艺,2013(14):18.
[2]阮可.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力量参与研究[J].文化艺术研究,2013(3):64-69.
[3]荆晓燕.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路径研究[J].行政论坛,2013(4):17-20.
责任编辑:张丽
[关键词]新农村 群众文化 群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G2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6-0003-0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而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是实现这一战略的具体手段之一。坚持以党的先进思想为领导,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高农民的思想水平,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非凡。群众文化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使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人民精神风貌的具体反映。文化就是灵魂,失去了它就等于失去了生命力。群众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组成,它诞生于生产劳动,是农民美好愿望的寄托,所以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将其发扬光大。
一、发展新农村群众文化要做好规划管理
群众文化建设所产生的文化效应、凝聚力和生命力是不可忽视的。建设农村文化,首先要打好物质基础,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规划管理,以促进群众文化的建设发展。目前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存在着应付了事、敷衍建设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利影响。为此一定要实施科学的规划管理,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提供一个可靠的、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建设农村文化室,广纳良才
农村文化室是基础群众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乡镇和农村之间有政府机关、学生和各类事业单位,这些都是群众文化的有生力量,都是文化室建设的有力支持。针对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在农村文化室建设上,城镇单位与村委会要有效联系挂钩,组建新型农村文化室,加大投入,不断扩充资源,使农村群众文化水平得到质的改变。“高手在农村”,在农村很多退休教师、文艺骨干、艺术爱好者都是宝贵的人才资源,都可以成为文化室的一部分,满足农民群众文化娱乐、健康发展的核心需要。
(二)把民俗文化融入其中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要有效地结合精神文明建设、法律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既有精神层面的心理满足,又符合实际生产生活的需要。要不断激发农民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使他们不但掌握科学致富知识、就业技能,还积极地参与各项文化活动,真正实现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的同步提高。群众文化建设要体现民俗文化,各地长久以来形成的特殊民风民俗,如井岸镇醒狮表演、斗门区水上婚礼、莲洲金银龙等都是具有悠久历史且值得发扬光大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更容易深入人心,更是当地人喜闻乐见的,更容易形成优质的文化氛围。另外,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开发具有一定商业价值的民俗文化,为民间艺人提供就业岗位,是群众文化建设的理想选择,不仅文化得以传承,农民还能从中获得利益。再者,政府还要发挥领路人的作用,一方面加大财政补贴投入,鼓励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另一方面要争取企业的有效赞助,全面践行富于商业色彩的民间艺术,企业获得了品牌宣传效应,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也得到了开展。
(三)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管理
农村群众文化是社会公共事业的一部分,具有广泛性、全面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在我国向小康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群众文化建设是向前迈进的第一步,为此我们必须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创建一流的农村文化室,开创资源丰富的活动场所。此外还要重视家庭文化内涵的渗透,营造一种浓郁的家庭生活文化。当前,信息网络基本上已经普及到我国大部分农村,乡(镇)政府及文化室要积极宣传网络的重要性,在农民内心树立信息意识,积极利用信息网络平台满足更丰富的群众文化生活,如广场舞爱好者可以通过网络下载舞曲和编舞动作,进而使舞蹈动作更加规范。为在农村开创群众文化生活的崭新局面,要引导农村开发商业气息文体产业,在获得文化满足的同时还要满足日益提升的文化消费水平,从而构建多样化、多视角的群众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各级领导要将农村群众文化纳入职责范围之内,采取更加规范、量化的管理措施,以促进群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在硬件建设方面,政府除给予财政补贴之外,还要组建专业团队到农村进行指导和监督。
二、群众文化建设要提升群众参与性
文化的物质基础并不能替代文化本身,文化享受需要真正的参与者支持。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家户户都安装了电视,有的甚至还安装了电脑宽带,但看电视、电影或玩网络游戏,都不是群众文化活动,因为这不需要组织和发起。实际的群众文化活动是可以促进城乡交流的,是一种先进文化的代表,群众文化活动一定要突出群众的参与性。
(一)在形式上勇于创新
群众文化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组成,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目前,我国有许多群众文化网站,这是群众文化发展的一个新走向,也是体现“文化为民”的新选择,它能够更加积极地满足农民的具体诉求,体现了农民一定的话语权,通过丰富的网站资源和网络活动,提高了群众参与度。其实在一些商业性质的群众文化活动中,有很多演出体现了亲民性,这让曾经只能在电视上观看到的节目被移植到现场,与农民实现了零距离的接触,满足了农民的愿望。其中不乏互动单元,群众可以参与其中,甚至还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奖品,真正是雅俗共赏,深受农民喜爱。除此之外,农民在逐渐富裕的同时,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来接受文化,享受文化,进而精神沐浴在现代文明之中,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群众文化丰富多彩,并且具有宽广的开放性和自由度。在这一形势下,群众文化无论是观念上还是管理上,都必须走创新之路,这条路虽然曲曲折折,但没有捷径。
(二)群众文化创新要一步一个脚印
群众文化是一种长期的积累,不像科学技术一样在经过一定借鉴之后可以迅速提高。群众文化创新要一步一个脚印,需要一批又一批前仆后继、不畏艰辛、勇于进取去开拓和探索的人,这也是群众文化繁荣昌盛的基础。群众文化创新首先在于形式的创新,比如说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可以走向广场,由高雅艺术变为雅俗共赏,在广场活动中培育高雅的文化消费氛围。鼓励农民自发创新,还可以举办各类广场文化活动,提高群众参与性,促进当地文艺创作的兴盛。
(三)群众文化建设中群众参与的新途径、新方式
提高农民群众的参与性就要想方设法发挥农民自身的力量。一方面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力量;另一方面将创作的权力交给农民,让农民根据对民族和地方特色的理解来自发地进行文化创新,实现“自娱自乐”,突出农民的参与性。比如广泛兴起的广场舞,大妈大姐们虽然不是舞蹈家,虽然有的时候她们跳得确实不太好,但她们依然乐此不疲,观者也满脸堆笑,这就形成了一种群众积极参与的局面,所以说广场舞不仅仅是一种群众文化,更是群众文化的一种创新。现在许多农村都有一些自娱自乐的团体,备受喜爱。比如,具有民族风情的灯会、花会、赛歌会、家庭演唱队、老年合唱团等,这些大多是中老年人团体,他们不计较报酬,更喜欢走东串西、悠然自得地打发日子。当他们的声音或身体在一个空间内出现时,俨然就是一片鲜活多彩的世界,散发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气息。这些美好的画面,记录了老百姓向往的美好生活。要多组织效果显著的节庆活动,同时内容要丰富多样,让群众积极参与进去。
三、结语
无论是乡镇文化站还是农村文化室,工作人员都必须认识到作为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的重要责任,不但要掌握精湛的专业技艺,还要懂得如何将艺术传输给广大群众,提高他们的参与性,群众参与才是群众文化的真谛。通过广泛参与群众文化活动,让老百姓找到生活中的精彩,享受群众文化带来的温暖与激情。
【参考文献】
[1]张喆.浅析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发展的策略[J].大众文艺,2013(14):18.
[2]阮可.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力量参与研究[J].文化艺术研究,2013(3):64-69.
[3]荆晓燕.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路径研究[J].行政论坛,2013(4):17-20.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