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评,你不该沉默!

来源 :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xgh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的音乐生活是多彩的,各类演出,一年有1500场之多。而上海媒体的乐评是沉默的,沉默得长期没有音乐评论。
  见诸报端的音乐报道,基本“千文一面”,以吹喇叭抬轿子为主。海外来客,无论张二李四王二麻子,谁来都加冕“世界级”、“顶级”、“大师”头衔。所有的演奏家,所有的乐团,来者似乎都无可挑剔,一律加以赞美。如果有心人细数一下,恐怕国际乐坛上的名人这几年来的也差不多了。这等文字,看得怎不叫人心生厌恶?
  坦率说,这是不正常的,也是一个城市艺术素养不成熟的表现。
  艺术,不能没有批评。当前活跃的书评、影评,为人们辨别良莠、引导阅读和提高欣赏水平,功不可没。
  因此,乐评不该沉默,更不该装聋作哑。美国《纽约时报》、法国《费加罗》报、英国《泰晤士》、《独立报》等许多西方国家的主流媒体,毫不吝惜版面,都设有固定专栏,乐评家们“隔三差五”发表精妙独到的乐评。那是文化先进的一种表现,也是国际媒体间的一种责任。乐评既能提供音乐欣赏的专业指导,活跃了音乐生活,反过来,又监督了音乐质量,改善了音乐生态环境。
  遗憾的是,包括上海这样的国内大都市在内,我们的音乐大众生活中,却缺少乐评这一块。
  知名学者杨燕迪教授几年前曾发表文章说:“语言和文字是我们拥有的最便利、最锐利的思想文化交流工具,没有语言和文字,任何文化都必将陷入贫困。音乐没有文字评论的帮助而保持沉默,则它对社会文化的意义和辐射就会大幅度减低。而这恰恰是我们在音乐生活中长久以来所面临的困境……”这番见解,既道出了音乐生活当前的现状,也说出了中国音乐界有识之士许久以来的期盼。
  海外一位“大牌”艺术家曾对笔者说:“看一个城市或者国家的音乐素养和欣赏水平如何,只需看主流媒体上的乐评!”透过这段文字看背后,我们就会发现,令艺术家最生畏的,是媒体对其艺术表现作出的评论。小提琴家斯特恩的首场音乐会,《纽约时报》的一篇乐评,使他赌气出走整整一天。钢琴大家傅聪说自己,“每场音乐会就像英勇就义”。
  职业音乐家,最在意的不是鲜花与掌声,而是媒体上的各类乐评。在巴黎、伦敦、纽约、维也纳以及柏林,音乐评论俨然像“一纸判决”,令所有艺术家生畏。可见,舆论的力量,使得音乐家们对艺术,丝毫不敢有半点懈怠。
  上海,正成为国际乐坛瞩目的中心,每年,无数国外艺术家、艺术团体蜂拥而入。其中,难免泥沙俱下。正因为如此,准确评价艺术的优劣,开展对音乐质量的批评与监督,为爱乐大众提高欣赏艺术的能力的音乐评论,显得尤为重要。
  对许多“舶来艺术”,一般大众很难识别其艺术含量,需要通过媒体的评判加深认识。假如,我们对所有的外来文化一概“吹喇叭抬轿子”,缺少正确的评判,那么,就谈不上城市文明和全民艺术素养提升,人们将失去对艺术的正确的辨析力。这不利于城市文明的提高,也不利于音乐的进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音乐不能没有批评,不能没有舆论监督。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日本混声合唱组曲《恶魔的饱食》合唱团全国联络会一行200余人由著名作家森村诚一和著名作曲家池边晋一郎率领访华,于8月24日和26日分别在南京、北京举行了两场主题音乐会。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对外友协会长陈昊苏、副会长陈永昌等有关方面的领导观看了26日晚在北京音乐厅的演出。  混声合唱组曲《恶魔的饱食》根据日本著名小说家森村诚一的同名纪实文学改编
苏东剧变是二战之后世界历史上发生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剧变造成了国际格局的巨大变动,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重大挫折,其影响至今仍未消散。历史是一面镜子。今年是苏东
在今天听来十分民间的鼓钹之音,却是1500年前的国典大乐。仓山大乐,那相传最早来自3300年前周文王时代的声音,在今天以一种非常乡俗的形式,从一双双长着老茧的劳动者手中击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