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汇率与经济成长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_mao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一国经济向发达国家持续追赶和收敛过程中,可贸易部门和不可贸易部门生产率提高的结构属性引起内外相对价格的变动,最终导致实际汇率升值。在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框架下,一国在国际竞争中比较优势的发挥是内生于其经济追赶的进度的,通过实际汇率的变动,能够矫校国内资源配置,协调内外部经济关系,实现良性增长。在我国,由于外生的工资水平和外生的名义汇率扭曲了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传导机制,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变化脱离经济发展基本面,存在明显低估,造成经济运行“增长并失衡着”。
  关键词:实际汇率;经济失衡;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一、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逻辑内涵及理论拓展
  国际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假设“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指出,经济持续增长将在长期内引起一国实际汇率升值。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论证的逻辑是:一国经济由可贸易品和不可贸易品两部门构成,可贸易品的价格由国际市场决定,满足一价定律,不可贸易品的价格由国内市场决定;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国际差异较大,而不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国际差异较小;由于劳动力在国内两部门间自由流动,使国内两部门工资趋向同一水平,较落后国家在经济追赶的起始点,生产率与发达国家差距不大的不可贸易部门,工资水平受到生产率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的可贸易部门的向下拉力,处于低位,相应的该部门的价格也受拖累,低于外国水平,故综合了两部门产品价格的国内一般物价显著低于外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水平,造成了相对价格的国际系统差异。在一国经济向发达国家的持续追赶和收敛过程中,其可贸易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相对于不可贸易部门呈现快速提升,同时这一比例(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不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与外国同一指标相比也在较快增长。在上述两部门结构性假定约束下,这种“相对相对增长”带动不可贸易部门工资以超过本部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增长,经过一系列的调整,会引起本国一般物价相对外国发生持久性变动,最终本币实际汇率表现出升值趋势。
  实际汇率(Real Exchange Rate)是相对于名义汇率而言的。名义汇率是外汇市场交易中所使用的货币间兑换比率,而实际汇率通常的含义是用两国价格水平调整后的双边名义汇率,公式为:t=e×P/P*,其中t表示实际汇率,e表示名义汇率(间接标价法下),P表示本国价格水平,P*表示外国价格水平。它反映的是以相同货币单位计算的国内物价与国外物价之比,可视为产品间的兑换比率。以我国情况为例,201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名义汇率转换为5 432美元①,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为8 382美元②,也就是说,按名义汇率计算为5 432美元的收入,实际可以购买到在美国价值8 382美元的产品,达到8 382美元的生活水平,中国和美国的相对价格即实际汇率为0.648。根据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本币实际汇率是体现一国经济供给基本面变动,并随着经济的长期成长趋向上升的一个内生变量。
  由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是通过对不同国家生产率提高的结构属性与相对价格变动之间的联系进行严谨推论得出的,国家间相对价格的调节对内对外都充分遵循市场机制,由此形成的实际汇率的变动趋势具有其客观规律性。一个经济实体基本竞争力很弱时,本币实际汇率需要定在较弱水平,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并支持开放发展战略。如果经济竞争力持续增强,则需要实际汇率升值以协调内外部经济关系。若因受国内经济结构或体制方面等因素制约,实际汇率走势脱离了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面,在开放经济环境下,则作为一个国家间的相对价格,必然引起一国国际收支的失衡,影响增长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不断有国内外学者运用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对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并解释经济事实。晚近时期从该效应视角研究人民币实际汇率正成为热门课题。继俞萌(2001)最早把巴拉萨—萨缪尔森理论引入人民币汇率研究领域,先后有杨长江(2002)、关志雄(2003)、胡援成、曾超(2004)、卢锋、韩晓亚(2006)、唐旭和钱士春(2007)等人采用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分析思路解释人民币实际汇率问题,并表达了各自的观点。其中杨长江还就此问题撰有专著。③
  按照实际汇率的构成和内生作用机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卢锋教授引入国际收支平衡约束和名义汇率可变动条件,对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提出拓展性解读和表述。他深入到巴拉萨—萨缪尔森定律的内核,设计出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相对相对增长”这一结构性生产率指标,作为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变量,重新考察、检验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对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轨迹的解释能力。
  二、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传导机制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阐述的,实际上是一国如何在国际竞争中发挥适度的比较优势之道,这种比较优势发挥的方向和尺度需要根据一国经济追赶的进度随时调整。而在巴拉萨的框架下,这种调整是内生的,自发的。在初始阶段阶段凭借某种本国相对丰裕便宜的要素切入国际市场底部的国家,随着经济逐步增长,本国相对国外一般物价趋近,实际汇率的矫校使建立在低廉要素基础上的国际竞争力弱化,通过劳动力的流动、物价的均衡和收入的分配,反作用于国内的资源配置,给贸易部门的结构升级和转型注入压力,突破经济增长对要素投入的依赖度,摆脱国际分工中吃力不讨好的难堪处境。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经济中的内在作用机制可用图1④来剖析:
  图1显示了巴拉萨—萨缪尔效应所论证的从生产率到实际汇率的传导机制,可见可贸易部门相对生产率的增长是经历了内部实际汇率(国内非贸易品和贸易品的相对价格)的上涨才能最终导致外部实际汇率的升值。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提出于1964年,正是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基础的固定汇率制的黄金时期,故名义汇率仅是一个系数,不影响实际汇率的最终走势。而在实行浮动汇率制并引入国际收支平衡约束的现实世界里,外部实际汇率通过内部实际汇率和名义汇率的组合来实现升值。实际汇率的形态,决定于内部实际汇率和名义汇率两种力量。   三、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中国的应用难题与内外经济失衡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有相当的经验基础,其分析价值被学术界广泛接受。然而应用到人民币汇率的场合,又似乎勉为其难。长期以来,中国相对较高的经济增长并未导致外部实际汇率出现较快的增长,众多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视角分析人民币汇率的研究据此认为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不适于解释人民币汇率走势。⑤这里面固然有度量指标选取的问题,但即便卢锋等利用结构性生产率相对增长指标进行分析,得出了经济增长与实际汇率在中国也存在一定的联动关系的结论,他们也认为人民币是低估的,换言之,现实的实际汇率与高涨中的中国经济所要求的实际汇率水平并不匹配,有滞后。
  我国经济成长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增长,这已经成为近年来涉足人民币实际汇率领域研究的诸多学者的共识,也就是说,我国现实情况大体满足启动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基本假设条件。如卢锋的研究显示,中国九十年代以来尤其1994年以后“相对相对”劳动生产率对美国的追赶呈现出鲜明的收敛态势。那么,为什么中国没有如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所揭示的那样,以实际汇率为杠杆,经济结构随着经济扩张实现攀升,步入良性增长路径?
  相反,近年来我国的内外经济运行凸现出多方面的失衡,增长质量堪忧:总需求构成上“三驾马车”比例失调,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贡献率严重偏低,外需净出口贡献率畸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部需求;作为世界工厂,中国长期被锁定在产业链底端,用资源和环境损耗换取微薄的利润,陷于外延型经济增长欲罢不能,可贸易部门在夹缝中艰难生存;国际收支显著失衡,外汇储备持续飚升的同时贸易摩擦不断,截至2011年12月我国外汇储备总额达到31811.48亿美元之巨,过量外汇储备带来潜在的国民福利损失,货币政策独立性严重受到制约……笔者试图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视角探析在中国经济成长进程中这些问题的成因和强化的路径。
  四、 我国内外经济失衡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分析视角
  1. 外生的工资水平。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原始模型假设劳动力市场供给不变且充分竞争,理论上,在充分就业状态下,劳动生产率的上升引起工资的增长,这两者的比较力量决定单位产品劳动力成本的调整方向,进而影响一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巴拉萨那里,生产率与工资的增长是存在着正反馈机制的,随着经济增长,国力增强,生产率与工资绑定增长的过程应逐步淡化低劳动成本的竞争优势,从而国际分工逐步改变依附于低成本要素的状态。而我国的情况是广大农村地区存在数亿人口的劳动力后备军,社会远未实现充分就业。在贸易部门最初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参与国际分工尝到甜头之后,庞大的国内投资,以及出于分享中国比较优势利益动机的海量国外资本,汹涌进入中国制造业,并主要聚集在装配、加工等产业链低端环节,可贸易部门产能迅速膨胀。此时浩浩荡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军,与蓄势待发的各类投资和投机资本一拍即合,源源不断补充进入工业部门。由于我国二元结构的特征,工资水平成为一个高度受制于劳动力供求状况的外生变量。劳动力供过于求使劳动生产率增长有效转化为工资增长的链条中断,通过工资—物价进而内部实际汇率发生变化的传导作用受到阻隔。研究表明,自1980年以来,我国工资水平持续增长,但在制造部门异常迅猛的劳动生产率增长面前仍显力度不足,即工资增长对生产率增长的对冲幅度过小。以中美为例,表面上中国对美国的低工资竞争优势正在缩小,然而生产率上升速度经年超过实际工资水平上升速度,使我国对美国单位产品的劳动力成本的差异不减反增。⑥这是对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第一重机制扭曲。制造部门劳动成本下降一方面强化了外贸出口优势,外需拉动当之无愧地成为强劲GDP的第一发动机,资源配置一边倒地偏向贸易部门,推动了该部门的低水平无限扩张,投资空前高涨,遍地开花的低端产业不断制造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另一方面,由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大规模劳动力的迁徙,不可贸易部门的工资和物价水平受贸易部门的冲击和波及不大,加之贸易部门在经济总量中的相对扩张伴随着不可贸易部门的相对萎缩,总体上不可贸易部门作为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一个中间环节的作用并不明显,这导致内部实际汇率低迷。在这一过程中,工资相对劳动生产率增长比例不足,劳动在生产诸要素中处于弱势,工资所得在整体分配中占比过低等等因素,都导致我国内需乏力,消费不足,加剧国内需求结构失衡。
  2. 外生的名义汇率。基于实际汇率由内部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构成,给定我国现实情况即强调劳动力市场和工资变动特点的制约,在浮动汇率制下,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仍具有其发生作用的管道,即通过名义汇率升值来实现实际汇率的升值。市场化的名义汇率由可贸易部门相对单位劳动成本决定,单位劳动成本低的贸易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占优,增大了国际市场对本币的需求,名义汇率作为货币的价格应能灵敏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产生相应程度的上浮,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也就是说,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快速追赶仍能通过国际收支平衡约束赋予名义汇率内生性。这样在内部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的组合中,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主要通过名义汇率的调整来实现。但在我国,人民币汇率水平并不主要由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名义汇率的角色是政策目标,而非自由变量。即便2005年7月进行汇率制度改革后,作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基础的外汇供给与需求亦不完全反映市场的真实情况。汇率总的来说受到管制,失去其内生性。以中美双边名义汇率为例,1978年~2005年间人民币年均贬值幅度达到14.7%,不但没有对生产率增长超过工资增长的缺口起到弥补作用,还对实际汇率产生向下的拉力。在这种背景下,低迷的内部实际汇率无法得到名义汇率的自动修正,形成与经济成长同步的外部实际汇率。这是对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第二重机制扭曲。前面提到,现阶段我国制造业单位产品相对劳动成本趋降,再乘以低估的名义汇率后,出口产品价格始终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强化了在国际生产体系中的比较优势,催生了加工贸易蓬勃发展,并拉动了与加工贸易联系密切的外商直接投资大规模流入,此两者的盈余构成经常帐户和资本帐户双顺差。长年持续的双顺差使外汇储备激增,大大超过合意水平。央行为此被动发行过量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急剧扩张导致通货膨胀压力。超常外汇储备滋生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助长国际资本过度流入,增加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给宏观经济发展造成潜在风险。同时在汇率低估的鼓励下形成了低效的外需产能,更加剧了产业结构的低端化,造成资源在产业链最下游大规模集聚,反过来增加了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等要素投入的依存度,使外延增长方式持续居于主导地位。   五、 结论
  由于我国内外经济运行中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决定机制的缺失,多年以来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变化脱离经济发展基本面,存在明显低估。实际汇率的低估首先使可贸易部门以不具经济合理性的超低相对价格参与国际竞争,使制造业“钉住”国际产业链的低端环节,进而扭曲了某些内外经济关系,丧失升级的时机和动力,可以说对我国经济“增长并失衡着”的局面难辞其咎。
  充分利用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良好机制,顺应这一定律的内在要求,要求矫正工资和名义汇率两重扭曲,矫正失衡的资源配置格局,还原实际汇率水平与长期经济成长的显著关系。
  注释:
  ①国家统计局2012年1月17日公布,见http://baike.baidu.com/view/368359.htm
  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ata refer to the year 2011.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September 2011,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③杨长江.人民币实际汇率长期调整趋势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④关志雄.通货膨胀与汇率升值并存的分析——人民币对内贬值和对外升值的原因.世界经济研究,2008,(6),29-31.
  ⑤胡援成,曾超.中国汇率制度的现实选择及调控.金融研究,2004,(12):59-74.
  ⑥周宇.劳动生产率和工资差异与中美贸易收支失衡.世界经济研究,2007,(9),20-25.
  参考文献:
  1. 卢锋.人民币实际汇率之谜(1979-2005)——基于事实比较和文献述评的观察.经济学季刊,2006,(4):635-674.
  2. 卢锋.中美经济外部不平衡的“镜像关系”——理解中国近年经济增长特点与目前的调整.国际经济评论,2008:11-12,19-27.
  3. 程锋.解析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决定机制——基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理论分析.上海金融,2008,(11),73-77.
  4. 卢锋,刘鎏.我国两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及国际比较(1978-2005)——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与人民币实际汇率关系的重新考察.经济学季刊,2007,(1):357-380.
  作者简介:蔡少琴,国际商务师,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学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2-06-20。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首先系统总结了资金配置、金融资产价格发现和风险配置、生产要素的价格发现和风险配置及货币当局实施货币政策的操作市场是现代金融中心的四大功能。其次分析归纳了决定现有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影响力的因素。最后基于金融中心的功能和国际影响力的影响因素,给出了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立足点的看法,并在分析了上海现有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关键词:现代金融中心的功能;金融中心的国际影
摘要:1929年-1933年的大萧条使美国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危机之中,大萧条对于当时中国的宏观经济有什么影响,是怎样影响的,影响的程度有多深?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试图描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所处的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分析大萧条的冲击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的传导机制。通过研究,作者认为,由于中国是当时唯一采用银本位体制的大国,大萧条正是通过影响白银价格,促使白银流入流出中国,影响到中国银元
摘要:运用位点简化表征城市功能空间,文章考察在通勤距离和开发成本约束下微观经济主体选址决策调整过程,发现城市功能空间结构变迁,根本上是通过众多经济主体的生产经营、投资选址和消费选择等活动逐渐积累形成。以深圳30年城市发展经验为实证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功能位点在深圳市整体区域结构中的变迁,据此得到城市功能空间结构演化规律并分析后续的发展走势。关键词:主体选择;功能位点;空间结构;深圳一、
摘要:文章从财政压力的视角来分析20世世70年代末中国改革的动因和路径。“财政压力说”是研究制度变迁的新制度经济学的框架。从解决财政危机、维持国家义理性这一点上看,可以解释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的动因。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改革是政府主导的制度安排,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企工人和农民集团之间博弈均衡,通过改革,各方均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因而这场改革的结果是帕累托改进非常成功的改革。政府改革
摘要:文章采用2004-2009年我国14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对商业银行董事会特征和银行绩效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高管薪酬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均与银行绩效显著正相关,银行资产规模同绩效显著负相关,资产负债率同绩效负相关但是不显著,此外银行的国有性质也会对银行绩效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关键词:商业银行;董事会;公司治理;绩效  一、 引言  国外关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
摘要:文章利用瑞士制造企业Maillefer Extrusion的案例来阐述对实物期权的认知和开发是如何嵌入到供应链中,使企业在高成本环境中从市场变化中获得竞争上的优势。  关键词:实物期权;供应链战略;竞争  一、 引言  实物期权是指在不确定条件下,以期权的概念来定义实物资产投资的现实选择权,根据尚不确定的因素改变投资行为的一种权利。实物期权具有金融期权的特征,即投资不可逆性、时间上的延迟和选
摘要:通过行业组织和政府博弈是企业的一个重要策略,而不同的国家社会关系构建了不同的博弈情景,对于转型期中国的国家社会关系,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社会控制论、国家建构论、法团主义论和理性政府论。文章以两个行业组织为案例,分析企业、政府、行业组织三方的动态博弈过程。认为在政府处于主导地位的低制度化环境下,企业需要有对整体博弈格局有个清晰的认识,并且制订有针对性的策略来提高成功的几率。  关键词:动态博弈
摘要:目前,融资难题已成为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需要通过从政府层面对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创新。文章通过对德国政府成功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各项措施的分析,可以针对我国资本市场和中小企业特点,提出促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小企业;融资创新;政策支持  2008年,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进一步发酵衍生了2011年欧洲国家的债务危机,以美国
摘要:文章通过整理国外学术界关于投资后管理与被投资企业企业家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后管理水平体系的现状,提出深化管理对象、创新管理手段和创新激励方式的经验启示。  关键词: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后管理;国际经验;启示  一、 引言  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后管理是指基金管理人与被投资企业签订协议后,从私募股权基金向被投资企业注入资金后直至私募股权基金退出被投资企业的期间内,基金管理
摘要:文章基于2004~2010年中国30个地区的面板数据,对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对GDP的回归关系进行研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对GDP的增长有促进作用,并提出研发投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方式在于,研发投入促进了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引入和扩散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增长。  关键词:研发投入;技术创新;经济增长  一、 研发投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方式分析  早在18世纪,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