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的误区及有效落点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h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情入境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也是学生走入并涵泳文本的重要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语文课堂教学开始重视朗读,我们又在课堂上听到久违的读书声了。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朗读教学还存在着诸多的误区。
  误区一:预设的缺失使朗读陷入无效。
  在语文课堂上指导学生初读时,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镜头:老师要求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学生开始手持书本呈标准的读书姿势,放声齐读课文。老师赶紧制止:不要齐声读,读自己的,不要跟别人的速度。接着学生开始读课文。最后,老师击掌示意学生停止,朗读声戛然而止。自由朗读对于齐读来说,最突出的优势在于能发挥学生的自我个性。很显然,上述教学镜头想凸现的是尊重个性,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只可惜,这样争先恐后的朗读形式,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朗读,只是假象,经过深入而自由思考才是自由朗读的真谛。这种形式上的自由朗读教师在课前都预设了些什么呢?
  误区二:朗读中教师的指导缺乏科学性。
  朗读不是乱读、滥读,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学生朗读前,教师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没有认真听,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步骤,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了,更谈不上对朗读情况做出评价,这只是一种放羊式的朗读。对于自学性朗读,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还有的教师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迭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
  误区三:教师对范读的作用认识不到位。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中,人们开始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并且出现了将学生学习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具体到朗读教学,教师范读这一传统的方法越来越受到冷落,甚至有被束之高阁的危险。实际上,范读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许多学生反映,有些课文他们自己读了觉得平平,可上课时一经老师朗读就觉得回味无穷。听了著名播音员穆青先生读的“六王毕,四海一”确实让人感受到一种一统天下的威严气势,产生了一种摹仿的冲动。这就是范读的魅力所在。教师通过范读将文学作品的内蕴用有声的语言表达出来,把文中的思想感情绘声绘色地传达给学生,使其受感染,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效果,从而与课文产生强烈的共鸣,进而迅速地融入文本。学生通过比较自己的读和教师的范读,提高了对言语形式的分辨能力,也提高了语言的敏感度。
  误区四:朗读训练变成了少数学生的才艺表演。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应当适当地创设情境、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学生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充分尊重“因材施教”的原则,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毕竟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必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要想达到这样的美读,必须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的落点,使每次训练有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一、落在华丽处
  华丽处,就是文中流畅的文笔,优美的词句。通过对这些词句的美读,可以丰富语言积累,感受语言魅力。
  如执教《社戏》时,课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指导学习这样的文章要引导学生循其形、入其境,体其情,深入领会文章的意境美。比如文中有一段景物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学生在念上半句时,不妨让他们深深地吸一口气,加上联想,文中“我”陶醉在朦胧月色的好心情随之而出,温馨的夏夜的意境也自然展现。怀着愉快、轻松的心情,学生读得有滋有味。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江南水乡的赞美之情,从而得到了有效的语感训练。
  朗读的效果,有时靠分析是永远得不到的。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辞醇美,意韵隽永,大都具有情意性、形象性、韵律性等特点。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春》《济南的冬天》《紫藤萝瀑布》《黄河颂》《雪》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物。课堂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二、落在思辨处
  思辨处,就是文本中值得学生反复体味的地方。抓住这些词句反复品读、推敲,能激活学生思维,促进语感发展。
  在朗读预设中,设想通过引导学生对关键词句的品析,把文章读懂,读透,读出真情。比如: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读《我的叔叔于勒》时作了很好的尝试。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学生初读把握不住要领,老师提示学生注意“暴怒”二字,学生的朗读果然有了很大进步。文中的菲利普先生和太太商量要不要给孩子们买牡蛎,老师让同学们思考文中这两个人物在家庭中的地位,学生即把握住了菲利普先生的语气和语态。唐江澎教授在指导学生读臧克家先生的《老马》时,要求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父亲,结果学生读得很轻很轻,感动得其他同学眼中闪烁着晶莹的泪花。由此可见,教师指导的重点不在于朗读的技巧,而在于想办法让朗读者走进作品。这种指导不是面面俱到的,其关键在于教师的“引”。使作品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在这一原则下,指导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有时是提示一个词语,有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有时是讲一段人生经历,有时是一个手势、一个眼神,朗读在这样的文本品析中升华!
  三、落在情动处
  情动处,就是文本中最能触动学生的词句。能与学生生活产生联系的,能深扣学生心扉的等 等,这些地方需要老师拨动学生心弦,达到“情动”而“辞发”。针对不同文体应采用不同的“美读”方法。“理论文和说明文,逻辑地读。抒情文和诗歌,感情地读。记叙文的叙述部分和人物的对话部分,一要读出事情的经过,一要传出各个人物的语气神态。”(叶圣陶语)如在《背影》教学中,通过配乐朗读,哀婉的二胡声与同学们低沉的读书声交融在一起,使同学们情不自禁进入作品情境,感受那份朴素真挚的父爱;在《信客》的教学中,运用“创设情境,感悟情感”朗读法,让学生扮演老信客和小信客,以自身的体验,饱含感情地读出作者质朴而典雅的文字,体悟信客的诚信无私,善良宽容的品质。又如在教学《台阶》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劳作的一生。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联系社会现实,进一步体会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感受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让学生由课本联系到现实生活,并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四、落在深刻处
  深刻处,就是文中意蕴深长的词句。朗读这些关键点,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培养思维深度,同时可以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学习《故乡》这篇小说时,最后一段的理解就是一个难点。我先让学生齐读,然后自由读,各自体会,学生很快就知道运用了比喻手法,把“希望”比作“路”;再读,又把握了否定和双重否定的意思,继而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那就是——只要我们共同奋斗,希望是会实现的。这样,通过朗读,不用老师照搬现成的教参说明,学生既完全理解了小说的内容,又锻炼了语感,又何乐而不为呢?在《威尼斯商人》一文中,夏洛克为了置对手于死地,在法庭上拒绝任何形式的协商,“不行,不行,我已经对天发过誓啦,难道我可以让我的灵魂背上毁约的罪名吗?不,把整个儿的威尼斯给我,我都不能答应。”坚持按照契约行事,甚至就连请一位医生来堵住伤口的这个请求都给拒绝了,“约上有这样的规定吗?——我找不到;约上没有这一条。”充分暴露了夏洛克不仅仅是个贪婪的高利贷者,更是残忍的迫害狂。而鲍西娅的语言充满智慧,更富有诗意与哲理。如“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执法的人倘能把慈悲调剂着公道,人间的权利就和上帝的神力没有差别”。通过朗读,学生对正反面人物形象有深刻的审美感知。此时的练说填白,正是学生走向文本深处、走向作者心灵处、体悟文本与情感的过程。在解决了这一理解难点后,学生朗读之前一段话,情感把握得就比较准确。
  进行合理有效的朗读指导,有意识地扩大朗读训练面,语文课就会生动许多,成熟许多。让朗读训练富有实效,寻觅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朗读小径,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我们执着的共同追求。
  (作者单位:南京市溧水第一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汉语句子的语序一般情况下是不能随意改变的,否则会影响意思的表达,产生"语序不当"的毛病,例如:文化宫展出了五百年前新出土的历史文物,其宾语部分应为"新出土的五百年前的历史文
本发明介绍了一种轴承用铝合金,该合金不仅含贵重的TiC颗粒强化相,还含有不贵重的增强颗粒,并且在不增加弥散的增强颗粒的情况下还能进一步增加高温强度。本发明合金的成分包括(w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普遍怕写作文。每次作文课学生们都愁眉苦脸,搜肠刮肚,冥思苦想,才能挤出一篇文章交差。大多数作文在内容上是“清汤挂面”,在语言上是“疙疙瘩瘩”。虽然老师辛辛苦苦阅读、评改,用心琢磨评语怎么写才能既指出作文的优缺点,又能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但是学生却对老师评语一念而过,最终对作文都是一筹莫展。要让学生从对作文的恐惧中解放出来,让教师从对作文的困惑中摆脱出来,首要的还是
"脏话"来源于生活,借助于口语流传,特别常见于口语和方言。口语中的"脏话"虽然是不文明的话语,但是常常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恶意和下作的。本文对在常州话中常见的"脏话"进行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发现,小学生数学成绩整体不很理想,就我所教班级而言,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思维能力低下,没有自觉学习能力,教师应当从这些存在的不足方面入手.下面,我通过
位于花莲的一家慈济环保站,慈济志愿者正在进行废旧物品的回收分捡。这些被仔细分捡后的废旧物品,将卖给专业物资回收机构,作为原料,再进行新产品的加工和生产。保护环境、减
网址:地址和电话:E-mail:www.icet.org.cn北京办公室北京朝阳区东三环中路7号财富广场座27H室(+86) 10.65857324洛杉矶办公室洛杉矶市威尔舍大街1100号3105室(+1) 213.247570
一、构建高效课堂的主要障碍1.教条化.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在经验主义的影响下,唯教材、唯教参、把教材中的内容当作金科玉律,把教参中的提示当作颠扑不灭的真理,把预先设计
笔者教了几遍鲁教版的《史记》选读文本,自以为对其中的每一篇选文都了如指掌,然而今年再教《史记》,有个爱钻牛角尖的学生向我提出了疑问:《史记》中有“赘笔”!  先看下文: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与蔺相如》  难道大将军廉颇不在诸大臣
地球上的珊瑚礁正处于危险中。由于水温的上升和酸化,珊瑚礁正逐渐变成藻类覆盖的鬼城。这对其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珊瑚的死亡会造成以珊瑚为生的多个物种的死亡。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