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历史转折点。
中国人民不可侮。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中国人民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前赴后继,进行了长达14年英勇顽强的抗战,最终创造了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中国人民的长期抗战,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中国人民全民抗战的汪洋大海之中,使日本帝国主义征服中国、称霸世界的狂妄梦想最终破产;中国人民长期抗战形成的中国战场,成为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对日作战的主战场,牵制和消耗了日本侵略者的大量军力,给北非地中海战场、苏德战场、西欧战场以巨大支持;中国人民的长期抗战,给美、英、苏等盟国以重大支持,为中国在战后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人类和平、进步与正义事业做出了彪炳千秋的历史贡献。
抗战期间,中华民族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面对野蛮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广大中国人民无所畏惧,挺身而出,以血肉之躯构筑了抵御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中国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死伤人数达3500万,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史实惊天地,泣鬼神;中国人民在抗战中表现出来的抗战精神昭日月,铭青史。
什么是抗战精神?《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论伟大的抗战精神》指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在抗日战争中的锤炼和升华。这种精神,来自中华儿女内心深处对祖国的无比热爱,蕴含着中华儿女不畏强暴、不甘屈辱的自强精神;蕴含着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蕴含着中华儿女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蕴含着中华儿女百折不挠、奋斗到底的坚韧精神。
自强、团结、牺牲、坚韧,一直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强,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团结,就是“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牺牲,就是“临难勿苟免”,就是“尽节用命,视死如归”;坚韧,就是“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就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这些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极大迸发和进一步升华,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中国人民最终战胜了强大残忍的日本侵略者,洗雪了百余年的民族耻辱。
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是我们纪念抗战胜利的出发点和归宿。抗战精神昔日激励中华民族全民抗敌,迈开了走向民族复兴的第一步。在60年后的今天,这种精神更应成为我们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本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正确总结实践经验,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要思想和战略部署,为我们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对新任务、新要求,我们更需要弘扬自强、团结、牺牲、坚韧的伟大抗战精神,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奋发图强、同心同德、甘于奉献、 矢志不渝,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中国人民不可侮。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中国人民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前赴后继,进行了长达14年英勇顽强的抗战,最终创造了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中国人民的长期抗战,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中国人民全民抗战的汪洋大海之中,使日本帝国主义征服中国、称霸世界的狂妄梦想最终破产;中国人民长期抗战形成的中国战场,成为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对日作战的主战场,牵制和消耗了日本侵略者的大量军力,给北非地中海战场、苏德战场、西欧战场以巨大支持;中国人民的长期抗战,给美、英、苏等盟国以重大支持,为中国在战后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人类和平、进步与正义事业做出了彪炳千秋的历史贡献。
抗战期间,中华民族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面对野蛮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广大中国人民无所畏惧,挺身而出,以血肉之躯构筑了抵御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中国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死伤人数达3500万,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史实惊天地,泣鬼神;中国人民在抗战中表现出来的抗战精神昭日月,铭青史。
什么是抗战精神?《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论伟大的抗战精神》指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在抗日战争中的锤炼和升华。这种精神,来自中华儿女内心深处对祖国的无比热爱,蕴含着中华儿女不畏强暴、不甘屈辱的自强精神;蕴含着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蕴含着中华儿女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蕴含着中华儿女百折不挠、奋斗到底的坚韧精神。
自强、团结、牺牲、坚韧,一直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强,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团结,就是“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牺牲,就是“临难勿苟免”,就是“尽节用命,视死如归”;坚韧,就是“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就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这些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极大迸发和进一步升华,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中国人民最终战胜了强大残忍的日本侵略者,洗雪了百余年的民族耻辱。
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是我们纪念抗战胜利的出发点和归宿。抗战精神昔日激励中华民族全民抗敌,迈开了走向民族复兴的第一步。在60年后的今天,这种精神更应成为我们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本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正确总结实践经验,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要思想和战略部署,为我们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对新任务、新要求,我们更需要弘扬自强、团结、牺牲、坚韧的伟大抗战精神,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奋发图强、同心同德、甘于奉献、 矢志不渝,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