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高端研讨班”在陕西咸阳西藏民族学院举办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4701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刊讯 岁末年初,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6位著名学者,先后赴位于陕西咸阳的西藏民族学院,为“新闻学高端研讨班”授课,给大雪纷飞的三秦大地带来了最前沿的学术滋养。
  2007年12月10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高钢教授率先在此开坛讲学。在《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与深度报道理念》的总标题下,这位《华声报》前任总编辑、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新闻系访问学者激情演讲,其国际视野和鲜明的个性化意见,赢得一片好评。
  2008年1月4日,陈力丹教授莅临咸阳,以《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为主题,在学术的制高点上,俯瞰学科研究整体状态,其开阔的视野和对学科建设的宏观把握,令人耳目一新。
  1月21日到24日,郑保卫教授,国家教育部社科委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以经典的选题《新闻学的学科地位与学科发展》,深入阐述了新闻学从获得确定的学术地位到进入全面发展的曲折历史轨迹,再一次高扬起“新闻学”大旗;蔡雯教授,这位国内新闻传播学界第一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奖者,凭借在新闻实务研究领域据有的领先地位,娓娓而谈《新闻报道的策划与创新》,使大家领略了媒体在传播信息中可以拥有的巨大智慧空间;杨保军教授,以《姿态与方法—漫谈新闻理论研究与教学》作为其学术演讲的题目,纵横捭阖,高论迭出;胡百精博士,年轻的公共危机管理专家,目前正参与北京奥运公关议题研究,他的选题《北京奥运与中国社会公共议题管理》,与他出众的口才和思维一道,共同构成了对他的听众的学术魅力。
  来自于西藏民族学院、陕西师范大学、《今传媒》杂志、《三秦都市报》、咸阳日报社、商洛日报社、商洛电视台等新闻高等教育院系和媒体的听众们,在有限的时空中,感受了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历史和现实,经历了思考的奥妙和快乐,享受了一次难得的学术盛宴。
  此次“新闻学高端研讨班”能够在咸阳举办,完全得益于国家实施的全国支援西藏战略。2007年,国家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对口援助位于咸阳的西藏民族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以如此罕见的“豪华学术阵容”在此开坛讲学,目的就是为了强力推动西藏民族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师资培训,为西藏乃至西部民族地区培养更多更好的专业人才,促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在紧张的学术活动间隙,诸位学者也欣然接受了《今传媒》杂志和西藏民院校办电视台的专访,留下了生动的学术活动记忆。
其他文献
2006年5月中旬的一天,当事人吴XX,女,1973年10月出生,随身携带户口簿、身份证和结婚证(结婚证是2006年3月补领的),到婚姻登记处咨询如何办理协议离婚。吴XX对婚姻登记员说:1995年与薛
望着鲁迅横眉冷对的那帧遗照,我疑心“直面人生”作为新生词语,或许正是鲁迅先生发明的。时至今日,这四个字在生活里也并未过时。  马鞍山市的街头,歹徒公然抢钱,年近古稀的退休干部田继荣一声怒吼,冲上前揪住歹徒,围观人群迅速由50余人增加到200多人,老人再三向围观人群呼喊求援,始终无人应答。  成都市一男子以死相逼索讨血汗工钱,爬上酒店顶楼准备下跳,路人聚而围观,竟自动组成“啦啦队”,對着楼顶齐喊:“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的素质制约着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培训院校要打破传统的培训模式,改善知识结构,更新思想观念,优化教师队伍,建立新的培训模式,培养高素质的校长,以适应
“这个人的一生都在流泪,都在寻找、都在歌唱、都在进发,他来到这个世界上,似乎都是为了用尽半个世纪的时间,做成一件事:把自己一颗滚烫的心掏出来变成火把,高擎在行进的人们面前熊
顺义区民政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深入落实大民政理念,强化"在思想观念上亲民、在工作部署上为民、在措施保障上利民"的服务意识,构建"社会组织、社会救
智能开发是一个倍受关注的焦点问题,其经验与教训俱存.思考智能开发的理论问题,把握科学的智能观、智能开发观,认识智能开发的研究问题及其开发原则,有助于智能开发的理论与
行业新闻宣传部门是反映行业系统中心工作和职能的重要窗口,它能及时反映行业的新成就,新问题,展示行业员工的精神风貌和工作作风,进一步扩大行业的社会影响,树立整个行业及部门工作的良好形象。好的行业新闻在实现行业与外界、行业内部之间的信息传递,增强行业的凝聚力,培植行业文化、满足员工对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精心落实行业新闻的“实”、“新”、“精”,对于从总体上提高行业报的宣传质量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