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推断六法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b8i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考查的第一题即文言实词,而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除了靠积累,还要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
  
  一、字形推断法
  
  汉字是表义文字,我们可以通过对汉字结构的分析来解释词的基本义,特别是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墨子·僖公二年》:“譬若挈太山越河济也”一句中“挈”是形声字,形旁为“手”,词义与“手”有关,联系下文“太山”,可以推断词义应为“提”;《庖丁解牛》:“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一句中的“硎”是“石”字旁,并且这种东西还能够“发刀刃”,可以推知是“磨刀石”。
  
  二、字音推断法
  
  这种方法就是利用读音,发现通假关系,从而用本义去推断所通之字的意思。如司马迁《史记》:“与我决于传舍中”的“决”与“诀”字形相似,读音相同,“诀“的含义是“告别”,据此,可以推断“决于传舍中”的意思是“在传舍中告别”;司马光《资治通鉴》:“雷鼓大震”一句中,“雷”与“擂”读音相同,只是“擂”多了个提手旁,其含义为“敲”“击”,据此可以推断“雷鼓”的意思是“击鼓”。
  
  三、联想推断法
  
  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如“不以外夷见易”的“见”,我们可以联想到课文中“府吏见叮咛”来推断,“见”是第一人称代词“我”之意,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不以外夷见易”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2001年全国卷“齐人追亡逐北”句,要求判断“北”指“败逃者”的解释是否正确,依据《过秦论》中的“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就可以推断“亡”当“逃亡的人”讲,“北”当“败逃的人”讲。
  
  四、成语推断法
  
  成语为人们长期习用,所以,学生对成语的词义比较熟悉,借助这些熟悉的词义,可以帮助我们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如: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
  2.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长治久安)
  3.子何待己之太厚,而尤天之太固也。(怨天尤人)
  从这几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括号中加点词的词义,是我们平时比较熟悉的,借助这些熟悉的词义,可以推知“速”、“治”、“尤”的意思分别是“招致”、“太平、安定”、“埋怨”的意思。
  
  五、语法推断法
  
  即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在句子中,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断词义。如:“自放驴,取樵炊爨”,“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连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又如“范增数目项王”一句中“目”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作动词,既不能理解为“眼睛”,也不能理解为“看”,应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六、对位推断法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以根据熟悉的常用实词的意思去推断对位的疑难实词的意思。如:贾谊《过秦论》:“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句中“固”与“地”处于对应位置,我们借助“地”可以推断“固”应当是名词,可以解释为“险要坚固的地势”;欧阳修《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一句中,“忧劳”与“逸豫”处于对应位置,再加上“兴国”与“亡身”语义相反,可以推断“逸豫”义应与“忧劳”相反,就是“安逸享乐”之意了。
  总之,实词是汉语中变化最大,数量最多的词。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积累一定量的实词,同时,要掌握以上几种推断方法,以便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解题能力。
  
  河北省邢台县浆水中学(054013)
其他文献
对比,就是把多种事物或一种事物内部的多个方面放在一起相对比较。它既是修辞,也是一种论证方式,写作中常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写人,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一点    1.用不同的人物进行对比。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不是吗?  在“5·12”巴蜀地动山摇的那一刻,在面临着生死抉择的一瞬间,为了保护学生,不少教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谭千秋、吴忠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