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播的硬件中最重要的是主持人,广播的软件中最重要的则是他们的主持。”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汪良一直以这样的理念培养和考查主持人的工作。对于独享倾听之美的广播节目,“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主持人语言成为他们主持工作的核心,更是节目成功的关键。众所周知,把握语境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前提。语境,顾名思义就是语言运用的环境。中国传媒大学吴郁教授在专著中提到,社会语境让主持人明确自己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说话,传媒语境明确了主持人的“职业角色”和传播对象的特点。这是主持人传播语境的共性要求。本文锁定交通广播,旨在探讨频率语境对主持人语言的影响。
作为大众传媒的广播电台,由“广”播到“窄”播的专业化历程,更强调频率的特征性标签。就拿广播媒体的先锋——交通广播来说,“车轮上的广播、车厢里的文化”就是交通广播的整体频率语境,抓住这一点,交通广播主持人的语言才能真正体现“即时表达的语言艺术”。
交通频率的受众特征
受众是频率语境中的重要因素,是频率定位、节目制作的依据。交通广播的听众都是“移动中的人群,他们是车上的人,他们是买得起车或坐得起车的人,他们对商业社会产生着影响”,北京交通台前台长王秋如是说。
驾乘主体的变迁带来主持人语言有针对性的多层表达。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的私家车保有量只不过205万辆,出租车还大多是“黄面的”,交通广播的主要受众群体是出租车司机。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截至2006年年底,全国私人汽车保有量超过2200万辆,大量的行业精英以及普通人都拥有了自己或豪华或实用的代步工具。
由此一来,受众范围的扩大、层次的细分,单一的节目、固定的话语样式已不能满足,主持人的心态和语言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以前面对出租车司机,主持人大多有指导帮助弱势群体的优越感,心态高高在上,但语言却尽量接近出租车司机的群体语言,节目中“张师傅、李师傅”、“祝司机师傅多拉快跑”之类的话说得听众心理甭提多热乎了。但如今,更多的私家车主成为交通广播的目标受众,他们的学历层次、生活空间相对于普通出租车司机都有一个较大的提升,因而主持人的心态更趋于平和沟通,在语言上表现为既有针对性(区别于普通综合频率),又依托节目凸显层次感。如以私家车主为主要目标受众的河南交通广播《车友俱乐部》节目,主持人语言符合以爱车养车玩车为主导心理的都市白领需求,强调高品质的生活;而针对出租车司机的维权服务类节目,主持人依然保有着跟司机师傅“一家人”的亲近,语言上也更通俗贴近。
受众的接收特点引发主持人语言的灵活动感表达。交通广播听众的收听环境主要在车上,内部空间狭小,外部环境复杂多变,而在车上的主要工作是驾车或者说是安全驾驶,听广播只是一个附带的休闲娱乐项目。同时,除了长时间驾车的职业司机,在车上的人大多收听时间比较短暂而没有规律性,长时间和单一的节目单元及信息单元都不利于完整收听,因此,主持人的语言相应就要以短小的话轮、积极的话轮转换、同一话题下相对独立的信息单元来体现驾乘人员收听的这种流动性。通过作者对北京交通广播《一路畅通》节目语料的分析,通常两位主持人在当期节目核心话题下,就某一分话题讨论的话轮往往不超过八次即进入下一分话题,这些分话题在核心话题范围内彼此相对独立,而一个话轮多以一句话为主,转换频繁,其核心话题以不断变换说法的方式被重复加强。这样的语言使流动性的听众随时可以加入收听,不会造成理解和沟通障碍。同时,针对长时间驾车的人,富于变化的语言也更容易吸引以伴随性收听为目的的受众群的注意力,使之免予听觉疲劳带来的驾驶疲劳,有助于安全行车。
受众的心理诉求促使主持人语言的多样情感表达。要实现有效传播,就要了解并恰当地满足受众的心理诉求,建立主体间角色认同和情感互动的愉悦。出行人群时常会碰到堵车、事故等烦心事,长时间驾驶更容易引发孤独、烦躁的情绪,此时的交通广播就是他们在路上的贴心朋友,除了实时帮助,更有情感慰藉,这种心灵的渗透是稳定受众群的基础,要靠细节并通过主持人的语言来体现的。
一是语言准确而多样。交通瞬息万变,路况播报频率高、重复性强。在保证语言准确性的同时多换几种说法就格外重要。“车辆排队”、“通行不畅”代替了单一的“堵车”,“拥挤”与“拥堵”的区别,决定了开车人选择正确的出行路线。试想,本就被堵在路上,若没有这些主持人用心开拓的语言,不是“堵车更堵心”吗?
二是语言幽默而真挚。交通广播广告多是个事实,听众的不满情绪需要主持人的语言来疏导。北京交通台一位听众发短信说“如果我的手里有一个特制的遥控器就好了,这样,你们一放广告,我就按‘快进’”。主持人罗兵幽默地说“别介啊,我们俩就指着播广告的时候喝口水呢,您这一快进,回头再呛着我们!”一句玩笑话,顿时让听众心中的郁闷在一笑间烟消云散。
三是语言温情而关照。电波中的主持人虽不与驾车人面对面,但共享的时空环境与陪伴关爱的节目宗旨要求主持人与受众心贴心。“现在夜深人静,乘客少了,有的出租车司机要休息一会儿了。您要把车停在人多有路灯的地方,或者停在住宅小区里,千万不要停在偏僻的小巷,要注意自己的安全。”这样的语言充满温情,又彰显了主持人为特定受众群所处环境的周全考虑,让听众倍感贴心舒心。
交通频率的本体特征
交通广播节目以路况信息为骨架,具有专业化的交通栏目,同时涵盖信息、娱乐、服务等多方面内容,但也极易陷入大而全的综合频率的泥沼,因而清晰认识频率本体特征,主持人语言才能更贴近受众。
频率专业化特征要求主持人语言做专业性的大众表达。作为交通广播的节目主持人,面对的受众是所有的驾乘人员,当然就要学习这个言语社团中的相关术语和语言习惯。但节目中邀请到的专家和其他非专业性的听众决定了交通广播的节目主持人不是专家而是专家与听众间沟通的桥梁,尤其对于专业术语要做形象直观地大众化表达。
如河南交通广播《车友俱乐部》节目主持人维尼和专家在节目中解答听众的短信询问时,适时地将“蓄电池负极”这一专业性术语以直观的“黑色接头”做以转换,并建议性提出免维护蓄电池的使用方法和年限,充分体现了交通广播的专业精神和服务精神。
节目即时性特点要求主持人语言对转换与衔接的巧妙表达。交通广播节目播出的最大特点就是实时直播,路况随时插播,正常节目与路况播报相得益彰。这就要求主持人的思维和语言始终处于即时变化的动态之中。主持人要用自己的语言和智慧将常态节目与突发路况有机相融又彼此凸显,巧妙的话轮衔接和转换尤为精彩。
北京交通广播《一路畅通》节目,主持人通过短信与听众讨论“塞车时坐在副驾驶座上的人在做什么”。一位听众说老婆正在化妆,主持人刘思伽说:“女孩子在车上化妆是可以的,在堵车严重的路段没问题,但在行驶特别畅通的路段可千万不要,比如以下路段……”随后结合畅通路况的播报,再次巧妙提醒“在这些路段副驾驶座上化妆的女孩子们注意啦,万一有个急刹车,很容易把口红抹在脑门儿上,把眉毛画在下巴上!”这样的语言体现了衔接节目和安全提醒的双重作用,是主持人的语言个性和语言功力依托节目特点的精彩展现。
综上所述,所有的语言交际,语境的因素是无限的,综合起来说,“语境是讨论主持人语言艺术的理论基础”。(《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吴郁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把握频率语境对于主持人找准定位、锤炼语言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主持人只有在符台频率语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既适应语境,又营造语境、控制语境,才能使自己的语言贴近受众又恰当准确,达到理想的传播目的。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
编校:张红玲
作为大众传媒的广播电台,由“广”播到“窄”播的专业化历程,更强调频率的特征性标签。就拿广播媒体的先锋——交通广播来说,“车轮上的广播、车厢里的文化”就是交通广播的整体频率语境,抓住这一点,交通广播主持人的语言才能真正体现“即时表达的语言艺术”。
交通频率的受众特征
受众是频率语境中的重要因素,是频率定位、节目制作的依据。交通广播的听众都是“移动中的人群,他们是车上的人,他们是买得起车或坐得起车的人,他们对商业社会产生着影响”,北京交通台前台长王秋如是说。
驾乘主体的变迁带来主持人语言有针对性的多层表达。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的私家车保有量只不过205万辆,出租车还大多是“黄面的”,交通广播的主要受众群体是出租车司机。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截至2006年年底,全国私人汽车保有量超过2200万辆,大量的行业精英以及普通人都拥有了自己或豪华或实用的代步工具。
由此一来,受众范围的扩大、层次的细分,单一的节目、固定的话语样式已不能满足,主持人的心态和语言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以前面对出租车司机,主持人大多有指导帮助弱势群体的优越感,心态高高在上,但语言却尽量接近出租车司机的群体语言,节目中“张师傅、李师傅”、“祝司机师傅多拉快跑”之类的话说得听众心理甭提多热乎了。但如今,更多的私家车主成为交通广播的目标受众,他们的学历层次、生活空间相对于普通出租车司机都有一个较大的提升,因而主持人的心态更趋于平和沟通,在语言上表现为既有针对性(区别于普通综合频率),又依托节目凸显层次感。如以私家车主为主要目标受众的河南交通广播《车友俱乐部》节目,主持人语言符合以爱车养车玩车为主导心理的都市白领需求,强调高品质的生活;而针对出租车司机的维权服务类节目,主持人依然保有着跟司机师傅“一家人”的亲近,语言上也更通俗贴近。
受众的接收特点引发主持人语言的灵活动感表达。交通广播听众的收听环境主要在车上,内部空间狭小,外部环境复杂多变,而在车上的主要工作是驾车或者说是安全驾驶,听广播只是一个附带的休闲娱乐项目。同时,除了长时间驾车的职业司机,在车上的人大多收听时间比较短暂而没有规律性,长时间和单一的节目单元及信息单元都不利于完整收听,因此,主持人的语言相应就要以短小的话轮、积极的话轮转换、同一话题下相对独立的信息单元来体现驾乘人员收听的这种流动性。通过作者对北京交通广播《一路畅通》节目语料的分析,通常两位主持人在当期节目核心话题下,就某一分话题讨论的话轮往往不超过八次即进入下一分话题,这些分话题在核心话题范围内彼此相对独立,而一个话轮多以一句话为主,转换频繁,其核心话题以不断变换说法的方式被重复加强。这样的语言使流动性的听众随时可以加入收听,不会造成理解和沟通障碍。同时,针对长时间驾车的人,富于变化的语言也更容易吸引以伴随性收听为目的的受众群的注意力,使之免予听觉疲劳带来的驾驶疲劳,有助于安全行车。
受众的心理诉求促使主持人语言的多样情感表达。要实现有效传播,就要了解并恰当地满足受众的心理诉求,建立主体间角色认同和情感互动的愉悦。出行人群时常会碰到堵车、事故等烦心事,长时间驾驶更容易引发孤独、烦躁的情绪,此时的交通广播就是他们在路上的贴心朋友,除了实时帮助,更有情感慰藉,这种心灵的渗透是稳定受众群的基础,要靠细节并通过主持人的语言来体现的。
一是语言准确而多样。交通瞬息万变,路况播报频率高、重复性强。在保证语言准确性的同时多换几种说法就格外重要。“车辆排队”、“通行不畅”代替了单一的“堵车”,“拥挤”与“拥堵”的区别,决定了开车人选择正确的出行路线。试想,本就被堵在路上,若没有这些主持人用心开拓的语言,不是“堵车更堵心”吗?
二是语言幽默而真挚。交通广播广告多是个事实,听众的不满情绪需要主持人的语言来疏导。北京交通台一位听众发短信说“如果我的手里有一个特制的遥控器就好了,这样,你们一放广告,我就按‘快进’”。主持人罗兵幽默地说“别介啊,我们俩就指着播广告的时候喝口水呢,您这一快进,回头再呛着我们!”一句玩笑话,顿时让听众心中的郁闷在一笑间烟消云散。
三是语言温情而关照。电波中的主持人虽不与驾车人面对面,但共享的时空环境与陪伴关爱的节目宗旨要求主持人与受众心贴心。“现在夜深人静,乘客少了,有的出租车司机要休息一会儿了。您要把车停在人多有路灯的地方,或者停在住宅小区里,千万不要停在偏僻的小巷,要注意自己的安全。”这样的语言充满温情,又彰显了主持人为特定受众群所处环境的周全考虑,让听众倍感贴心舒心。
交通频率的本体特征
交通广播节目以路况信息为骨架,具有专业化的交通栏目,同时涵盖信息、娱乐、服务等多方面内容,但也极易陷入大而全的综合频率的泥沼,因而清晰认识频率本体特征,主持人语言才能更贴近受众。
频率专业化特征要求主持人语言做专业性的大众表达。作为交通广播的节目主持人,面对的受众是所有的驾乘人员,当然就要学习这个言语社团中的相关术语和语言习惯。但节目中邀请到的专家和其他非专业性的听众决定了交通广播的节目主持人不是专家而是专家与听众间沟通的桥梁,尤其对于专业术语要做形象直观地大众化表达。
如河南交通广播《车友俱乐部》节目主持人维尼和专家在节目中解答听众的短信询问时,适时地将“蓄电池负极”这一专业性术语以直观的“黑色接头”做以转换,并建议性提出免维护蓄电池的使用方法和年限,充分体现了交通广播的专业精神和服务精神。
节目即时性特点要求主持人语言对转换与衔接的巧妙表达。交通广播节目播出的最大特点就是实时直播,路况随时插播,正常节目与路况播报相得益彰。这就要求主持人的思维和语言始终处于即时变化的动态之中。主持人要用自己的语言和智慧将常态节目与突发路况有机相融又彼此凸显,巧妙的话轮衔接和转换尤为精彩。
北京交通广播《一路畅通》节目,主持人通过短信与听众讨论“塞车时坐在副驾驶座上的人在做什么”。一位听众说老婆正在化妆,主持人刘思伽说:“女孩子在车上化妆是可以的,在堵车严重的路段没问题,但在行驶特别畅通的路段可千万不要,比如以下路段……”随后结合畅通路况的播报,再次巧妙提醒“在这些路段副驾驶座上化妆的女孩子们注意啦,万一有个急刹车,很容易把口红抹在脑门儿上,把眉毛画在下巴上!”这样的语言体现了衔接节目和安全提醒的双重作用,是主持人的语言个性和语言功力依托节目特点的精彩展现。
综上所述,所有的语言交际,语境的因素是无限的,综合起来说,“语境是讨论主持人语言艺术的理论基础”。(《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吴郁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把握频率语境对于主持人找准定位、锤炼语言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主持人只有在符台频率语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既适应语境,又营造语境、控制语境,才能使自己的语言贴近受众又恰当准确,达到理想的传播目的。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