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理工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三全”理念探究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y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方理工院校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中坚力量,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受众面较窄、教育资源薄弱、针对性不强等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文章以桂林理工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实践“三全”理念为例,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到底培养谁、谁来培养、如何培养进行理论及实践探究。
  关键词:地方理工院校;创新创业;三全理念
  中圖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2-0018-03
  Abstract: As the backbon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local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actice of educ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that cannot be ignored, including a narrow audience, educational resources, being less targeted. This paper takes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e practice of the "Three All" idea as an example, makes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tudy on who to cultivate, whom to be cultivated, and how to cultivate about educ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Keywords: Local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ree All" idea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早在2015年5月的时候,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明确了实现截止到2020年创办全面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广泛创新创业教育的宏伟目标。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再次强调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推动高校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落实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实行弹性学制,让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展现才华服务社会。
  一、地方理工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
  一直以来,理工科大学作为企业技术、设计人员以及产业工人的重要来源,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中坚力量,无疑也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生力军。然而受地理位置、教育投入、师资不足等诸多因素限制,尤其是教育理念的滞后,地方理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仍面临重重挑战。走访调研发现,在教育谁、谁来教、如何教的理念问题上,地方理工院校普遍存在创新创业教育就是精英化教育、科技发明就是创业的理念误区,个别院校老师甚至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解决就业难”或是“当老板”,与专业教育背道而驰,是学生自己的事。此外,席成孝等在《地方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障碍及其对策——以陕西理工学院为例》中认为地方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面临认识理念、教学资源、实施机制等三大障碍[1]。胡杰等在《西部地区工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调查——以云、桂、川、黔12所地方工科院校为样本调查》中提到西部工科院校创业教育供给与大学生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大学生对创业教育需要;二是大学生对创业教育形式的多样化需求与高校创业教育的一元化供给之间的矛盾突出[2]。邓明英在《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瓶颈与突破》中认为创新创业在地方高校得不到重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比较理想的,但是实施这些课程的过程却跟不上。有些高校把它设立成第二课堂,甚至创新创业教育被列为选修课程(学生只要考分通过就行),各地方高校的教学课程设置得比较散乱,没有得到较好的统一规划,这对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程极其不利[3]。
  二、“三全理念”的内涵、意义及内在联系
  (一)“三全理念”提出
  作为典型的地方理工院校,桂林理工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针对困境与挑战,以教育部系列创新创业教育文件为纲领,以学校教代会提出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为指针,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密切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有机融合,率先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全体教师参与、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三全”理念,从理论上澄清了创新创业教育培养谁、谁来培养、如何培养的现实难题。
  (二)面向全体学生的内涵及意义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是国家意志,早在2010年,教育部文件就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针对当前创新创业教育误区,面向全体学生就是一定要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理念突破,从“开小灶”到“大众化”,从面向少部分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拓展为面向全体学生,让创新创业精神在所有学生骨髓里生根。
  1. 面向全体学生的内涵
  面向全体学生的内涵有三:第一是强调创新创业教育人人平等,生生有机会,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在校生,不只是面向少数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不是少数精英学霸,而是全体学生,包括高职、本科、研究生、留学生,甚至部分毕业生;第二是强调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受众对象简单相加的全体,而是真正打破学院壁垒甚至学校壁垒,从崇尚“偏工科技术创新为主”到“学科交叉互补融合式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转变,是实现多元化、灵活性组合的“面向全体”;第三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去创业,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为了开公司,不是创业速成班,不是简单教学生开网店,而是强调核心价值引领、创新文化驱动和创新创业全程教育塑造,实现从“单一教育”到“分类教育”的转变,为大学生灵活、持续和终身的学习及蕴藏教育财富奠定基础。   2. 面向全体学生的意义
  从理工科院校来讲,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摒弃功利取向,切实回归教育本源,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广泛性和普及性,大学生创新创业,有很多竞争性优点:可以增长学识、富有激情,发散性思维,尤其是当今大学生享有原住民地位互联网+时代,在技术上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不論出身、长相、年龄、性别,平等面向全体学生,成就一个没有偏见的教育;有利于理工科院校走出专业局限,实现文理交叉、学科融合,根治传统极端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个别学生的科技发明,以及把创新创业教育“狭化”为职业教育的顽疾。
  (三)全体教师参与的内涵及意义
  要面向全体学生,必须拥有大量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地方理工院校不乏优秀的创新创业师资,但囿于受众面大,加之人力、财力、物力都较弱的现实状况,更要打开格局,群策群力,调动全体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性,营造创新创业教育优质环境。
  1. 全体教师参与的内涵
  第一是强调创新创业教育人人有责,全体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主导,应包括各级专业教师和全体教辅职能部门,是从“个别教师参与”到“全体教师参与的举校体制”;第二是强调全体教师与创新创业教育共同成长,理工类院校学生由于学科理念使然,教授创新创业课程的老师经常被质疑,没有科技发明,没有创过业,如何给学生上创业课,甚至提出“老师您先创一个看看”的现实考验,亟待全体教师学习中实践,实践中提升;第三是强调全体教师带动全社会教学资源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地方理工院校教师是服务地方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与地方企业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通过引进优质校外导师,真正打破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壁垒,打破校际壁垒,实现学科间互补、交叉、共享、共赢。
  2. 全体教师参与的意义
  有利于整合资源,节约成本,并真正将李克强总理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付诸实际,众所周知,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不是一件易事,师资是首要难题,对于力量有限的地方性院校来说,全体教师参与就是抱团发展、克服短板,既解决了师资问题,更有促于高校教师全面成长;有利于发挥地方理工科院校的独特优势,从“以工为主的单一教育”到“文理融合的综合教育”,全体教师参与就意味着社会的参与,形成全域创新创业氛围,是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突破;有利于形成良好创新创业氛围,地方理工院校教师是服务地方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与全社会有着接轨。
  (四)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内涵及意义
  高等教育的根源目的是创新,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效果。然而各大高校要做的不是让创新成为一科单独的教学学科,要融入高校的教学体系和学业规划之中。促进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加强创新创业的实践环节、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加强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的宣传等。不仅如此,创新创业教育也不应局限于校园之内,而应以开放的姿态着力推进高校与政府、社会、企业协同育人,形成多方合作、交叉培养的育人机制。从急功近利的“重结果教育”到创新创业基因注入的“过程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从“孤立教育”到“融入专业教育+技能教育+创新精神”的全过程。
  1. 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内涵
  第一是强调创新创业教育是融入专业教育+技能教育+创新精神全过程,是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是不矛盾的;第二是强调创新创业教育是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甚至走向工作岗位一以贯之的全过程,不是突击教育,不是短期培训,不是赛前指导,是教育体系系统的全过程;第三是强调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是过程教育,而不是结果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功利化。不是为了开公司,不是创业速成班,不是简单教学生开网店,不是让每个学生都去创业,而是将创新精神扎根于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强调创新创业的融合互动、面向全体、价值塑造、文化引领和全程导引,为大学生灵活、持续和终身的学习及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 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意义
  有利于形成根本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为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层发展,各大高校必须从“表层教育”的初步阶段走出来,并且全力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从而使大学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有利于彻底改革高等教育方法论体系,丰富人才培养体系,使大学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五)“三全理念”的内在联系
  以上一一澄清了创新创业教育培养谁(面向全体学生)
  、谁来培养(全体教师参与)、如何培养(结合专业,融合教育)的问题,桂林理工大学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和提炼出了以融入人才全过程为主线,全体学生和全体教师为主体的耦合式发展模式,进一步丰富和检验了“三全”理念。
  三、“三全理念”的应用与实践
  (一)以面向全体学生为目标,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对象
  面向全体学生不等于全体学生一锅粥、大锅饭,有了理念上的突破还不够,要求在实践中不仅扩大教育对象范围,更要探索“面向全体学生”的具体教育方式,必须以“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的全新观念为指导,整体更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结构。
  在面对全体学生主线上,桂林理工大学首先在全校范围内对于“创办企业论”“培养老板论”等窄化内涵、扭曲本质的错误观念进行了价值澄清,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全覆盖”和“个性化”工程,颠覆了“精英教育”的教育体系,它不只是对有科技发明需要的在校学生,同样也不是只对需要开办公司或是报名创业计划竞赛的部分学生,而是面对学校全部的学生。第二,围绕构建“创新创业型理工科大学建设”在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系列实践,达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融合的效果,从而构建以全体学生创业教育为基础的“本土化”教育体系。第三,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个性化培养教学管理制度,推进与政府、社会间协同育人,落实“百名学子看世界、千名学子看中国、万名学子看广西”实践育人“百千万”工程项目,构造多种合作方式、交叉培养新型的制度;另外,切实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宣传创新创业理念,加强引导力度,形成尊重、支持创新创业的氛围,让创新创业教育从“开小灶”真正走向“大众化”。   (二)以全体教师参与为抓手,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环境
  在全体教师参与主线上,桂林理工大学实现了从“个别教师参与”到“全体教师参与的举校体制”。第一,组织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职业型教学团队,设定考核审核淘汰体质,聘请有威望的创业成功者、科学家、风险投资人、企业家等多种行业的优秀代表性人物,担当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的老师,同时规定兼职教师的职责,组建出色的创新创业教师团体。第二,加强任职教师相关知识的岗前训练、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重要事宜,同时可以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有关企业挂职深造的规定。第三,尽快完整高校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鼓励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并鼓励带领学生创新创业,从而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从教授到学生都愿意积极地投入到创新创业活动中去。第四,通过引进“外援”。聘请有威望的投资人、创业专家、创业校友等担当创业导师和创业指导,聘请功成名就的创业人士等为学生讲课,讲授创业理念和创业意识,通过讲解自己的经历和经验,激发学生自主创业的决心和信心。桂林理工大学出台规定,鼓励建立师生和校友联合的创业基地,鼓励教师把指导学生创业与自身的学术研究紧密结合。
  (三)以全过程为路径,注重专业融合与创新创业基因注入
  桂林理工大学围绕全过程教育,第一,开办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创新创业课程,在创新教育方面,开办了新生研讨课、高水平通识教育课、高年级研讨课;在创业教育方面,开办“创业平台课程”“行业课程”,同時在其他的专业课中加入创新创业有关的“嵌入式专业课程”,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水乳交融。第二,兑现“课内课外相衔接、教育实践一体化”,重点增强全校学生创业素质学习机会和能力提高。第三,促使高校与政府和企业的交流,实现构建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创建全面知识资本化、创新商业化的历程,帮助构建大学在新经济中的中心地位,构建大学-企业-政府“三螺旋”关系,主动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等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全力促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层构建。
  实践证明,“三全”理念指引下,桂林理工大学涌现出一大批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优秀学子,在“挑战杯”学术科技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创业大赛等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先后涌现出“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10强大学生创业英雄”、“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100强”等一批创新创业榜样,培育了一大批大学生创业项目和企业,并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参考文献:
  [1]席成孝,刘志侃.地方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障碍及其对策——以陕西理工学院为例[J].安康学院学报,2014(04):106-111.
  [2]胡杰,谭璐.西部地区工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调查——以云、桂、川、黔12所地方工科院校为样本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5(11):51-57.
  [3]邓明英.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瓶颈与突破[J].继续教育研究,2016(01):28-30.
  [4]孙玉洁.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16(08):6-7.
  [5]王先军.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探讨[J].高教学刊,2017(20):35-36+39.
  [6]高远.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研究[J].高教学刊,2017(23):31-33.
  [7]于海,赵雅静,付凤至.浅析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促进[J].高教学刊,2015(14):16-17.
其他文献
《传播学概论》课程承担着引领学生专业入门、 使学生形成专业学习兴趣的重要任务。课程知识量大,理论性强,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不佳。可以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
<正>近年来,湖南省津市市在应对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群众利益诉求多样化的赶考中,直面社区出现的家事难管、民事难议、公事难理等瓶颈问题,坚持"市民论坛"搭台、"社区协商"
<正> 在狭窄的道路上,与对面的车擦身而过时,要考虑不要过分让路,否则轮胎很容易掉入沟内,或花坛中的树枝容易刮伤车身。在狭窄的地方勉强地擦过,不如在宽一点的地方很轻松地
201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医养融合”的概念。“医养融合”是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优势在于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的资源
近日,素有“中国瓷城”和“中国花炮之都”美誉的湖南省醴陵市频传捷报,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民政厅联合发文,对全省21个县市区乡镇区划调整改革工作先进单位进行了通报
摘 要:通过分析哈尔滨理工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现状,提出过程性评价在分级教学的应用。参照哈尔滨理工大学《大学英语》课程分级教学管理规定,详细地列举了过程性评价的量化内容,旨在更好地适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而提高理工科大学英语教学水平。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分级教学;过程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9-0056-03   Abstrac
泵站的电气防火设计是提高排涝泵站的安全防火性能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本文针对泵站的特点,从泵站电气设备发生电气火灾的原因入手,对电气设计工作中可以采取的各种提高排涝泵
英语写作是一个自觉的心理过程,分为写作前,写作中和写作后三个阶段。本文拟就这一写作过程进行心理分析,旨在为英语写作数学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借鉴。
清人刘熙载说‘昌黎诗往往丑为美”,以丑为美是韩愈诗歌美学思想。其艺术创造的重要内容,也是韩愈对唐代诗歌美学思想的开拓和丰富。它是对传统的中和美的一个挑战,为中唐乃至后
近日,河南省安阳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印发通知,就全市基层老年协会在脱贫攻坚行动中的工作进行部署。安阳市老龄委要求全市各县(市)、区充分认识基层老年协会在脱贫攻坚行动中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