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视植物的智慧之光

来源 :中国国家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er720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是地球上生命进化的先锋,它们适应环境的种种神奇表现超乎人类的想象。近40年来,我走过中国的26个省区和世界上的16个国家,精细解剖了超过270科、1000个属的植物,透过微距镜头窥视到了它们无比精彩的生存智慧,也从中得到诸多启迪。
  并不浪漫的寻花之旅

  植物的魅力在于其鲜活的状态和精细的内部结构,我试着选了3种植物进行精细解剖并拍摄微观照片,将图像在课堂上放给学生看,效果出奇的好。于是我许下心愿,不管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都要把植物的精细解剖这项工作做下去。后来我又意外地发现,由于解剖得足够精细,我对植物界进化理念的认识有了质的提高。
  我开始利用节假日等机会四处探访植物。我曾经踏雪进山,寻找“雪里开花”的早春植物浙赣车前紫草,这种植物是中国独有的。我也曾爬上海拔4200米的雪山,寻找篮球大小的蚤缀,这种植物生长在四周都是岩石的环境中,长成了半球状,表面开花,内部全是树枝,不怕雪,风也吹不倒。我在寒冷地带找到了紫萼藓、天山雪莲等植物,它们会自己建造温室——开花时下面半透明状的叶片向上包裹,阳光可以照进来,寒气却透不进来。有的植物还会自己制造棉衣,比如火绒草(雪绒花)有一身白毛,那就是它的“棉袄”。
  在野外,最可怕的不是什么毒蛇猛兽,而是蚂蟥、蜱螨、跳蚤这些小不点儿。在海南岛寻找瓶尔小草和古老的蕨类植物松叶蕨时,我被山蚂蟥叮咬,血水横流,怎么都止不住;在黄山冒着暴雨寻找黄连,身上爬满了山蚂蟥,只能半个小时清理一次,每次都能抓下60多条。因为我要拍摄鲜活的植物体,所以不管白天多苦多累,晚上都要拍完当天采集到的植物。
  当然,拍摄过程中也能收获常人无法享受的喜悦,最开心的当然就是能采到少见的、珍稀的植物,我会抑制不住地对着天空大笑大叫。
  一张精细解剖照片的诞生
  目前地球上约有30万种有花植物,隶属于416个科,花朵的形态、结构是为它们归类的关键。一朵花通常由花梗/柄、花托、花被、雄蕊群、雌蕊群5部分组成,目前大部分学者认同花是变态的短枝,一截小枝上的“叶”分化形成了苞片、花被片、雌雄蕊等各部结构。组成雌蕊的基本单位——心皮,就是叶片卷曲愈合形成的,胚珠(受精后会发育成种子)着生在愈合处的腹缝线上。
  拍摄植物的精细解剖照片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比如了解花部的着生方式、花部结构,懂得如何判断子房上下位、胎座类型、花冠形状、花序类型等,同时更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
  蔷薇科绣线菊属的照片是我最满意的作品之一:整朵花下面是一个倒锥形的被丝托,它的口部着生着萼片、花瓣和雄蕊,左侧是萼片,右侧是花瓣,两侧各有2—3枚雄蕊,有的已经散尽花粉,有的花丝刚刚向外弹出,花药还没开裂,有的则卷曲在花心里尚未成熟,中央的两枚雌蕊分离,胚珠着生在腹缝线上,每枚雌蕊有一条高高举起的花柱。拍摄这张照片时我足足花了十几个小时。
  绣线菊属的花实在太小了,直径只有几毫米,而我要切开它的子房,为了拍出来美观,还得切得左右对称才行。我从下午2点开始拍,首先备好一枚全新的双面刀片,选出一朵新鲜开放的花,切去花瓣的两侧,只保留中间一条。接下来切去5枚子房中的3枚,保留下来的2枚两侧要切去薄薄的一层子房壁,再在其中一枚里除去胚珠,这个过程就耗去了整个下午,不断返工,终于切出了一朵合适的花结构。切好的花朵要放在灯光下拍摄,曝光时间12秒,不料这娇嫩的小花经不起强烈灯光的照射,第7秒就失水收缩了。我试着在花的下面放了一滴水,收缩的问题解决了,但拍出来水滴边缘会有几个很强反光点。经过一系列试验,我得到了宝贵的数据:水滴的大小不能溢出花瓣之外,同时要能在10秒内保持湿润。再次小心翼翼地切花、加水、调好相机、打开灯光、控制心跳、手别发抖、按下快门……成功了!此时已是凌晨。
喜叶草精细解剖图

  站在昆虫的视角
  同一朵花的雄蕊不能给自己的雌蕊授粉,否则会造成种性退化。我通过不同时段的精细解剖观察到了蜡梅完成异花授粉的过程:6个雌蕊首先成熟、直立,向外弯曲,此时蜜蜂、蝴蝶等昆虫会来踩踩蹭蹭,带来别处雄蕊的花粉;两三天后,雌蕊完成授粉,开始萎缩,雄蕊开始成熟、挺立,将雌蕊围拢起来,防止雌蕊再授粉,同时开始让蜜蜂等昆虫向外传出自己的花粉。整个过程都有精确的时间控制,令人惊叹。
  南美洲的旱金莲开花时也有自己的精密程序。旱金莲的花朵背后有一个藏有蜜汁的凹槽,称为“距”,蜂鸟非常喜欢吸食里面的蜜汁,花开后,8枚雄蕊会依次运动,每次仅有一枚花粉达到最成熟状态的雄蕊立起,挡在距的开口处,蜂鸟吸蜜时花粉就会沾在它颈部的羽毛上;完成传粉过程的雄蕊会自动靠边、下降,让出空间给下一枚进入最佳传粉期的雄蕊。花粉散尽后,雌蕊才会出场,做出一系列动作:增租、加长、上翘、三个柱头叉开,以便从前来吸食蜜汁的蜂鸟脖子上沾到更多的花粉。
  还有我最喜爱的鹤望兰,是利用小鸟的“脚掌”来传粉的。鹤望兰的花瓣深处藏有蜜汁,会吸引一些身材纤巧的小鸟,小鸟踏上花瓣的第—步,会踩到花中伸出的带有黏液的柱头,它必须再向前跳一步才能吸到蜜汁,这一跳会使花瓣打开,它的脚底就踩上了5枚雄蕊的花粉,不知不覺中小鸟就自动完成了授粉、采粉的过程。
  和植物打交道的时间久了,我越来越觉得它们其实是非常有“智慧”的,亿万年来,它们由单一形态慢慢繁衍到现在的数十万种,每一种都有精巧的结构和生存的“绝招”,通过基因的杂交与组合,它们几乎拥有无穷的变异能力,可以适应多变的环境。面对植物,人类应该收起自己的傲慢,对它们多一点了解,不妨把自己想象成R昆虫,从微观角度去探寻一朵花的奥秘,可能会就此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
其他文献
在空中欣赏一场硬核演出  此次我和两个朋友在洛杉矶会合,准备乘直升机航拍机场中民航客机的起落。洛杉矶国际机场是我们所知的唯一一个允许直升机在上空持续盘旋的机场,在其他机场,直升机可以飞越,但不能停留。  我们搭乘的是罗宾逊R44轻型直升机,除了机长正好还能坐3个人。直升机从洛杉矶国际机场东边的霍桑市政机场(Hawthorne Municipal Airport)起飞,这里也是这驾直升机所属的租赁公
常德桃花源不只是一个还原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的风景旅游名胜区,更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个现代人的心灵居所。桃花源的美不因季节的变换而打折扣,但春天的感觉最为特别。  当城市发展越来越快,拥挤、喧嚣、焦虑、压力也随之而来,暂时卸下重负,回归自然与田园之乐,能够让我们重新认识生活原本的意义。  作为中国旅游业的老牌景区,位于湖南常德市的桃花源风景区传递出的信号丰富而精确:桃花源里好生活。她的内核驱动
摄影师蒙蒂·卡普兰(Monty Kaplan)1986年出生在阿根廷,南美斑斓的生活,使得他从小就对视觉观察有着极大兴趣。7岁时,他就决心成为一名电影制作人,十几岁开始专注于电影制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几乎就是他生活的全部内容。但卡普兰的电影制作生涯从未像他希望的那样成功。几年前,他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故事片,由于预算非常低,拍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成片的结果也并不理想,整个过程就如同
重温故园风雨  第三次英国之行,我停留的第一站是霍华德城堡(CastleHoward),一来正好顺路,二来我刚刚重温过1992年詹姆斯·伊沃里导演的《霍华德庄园》(HowardsEnd),艾玛·汤普森凭借这部影片登上了奥斯卡影后的宝座。虽然此“霍华德”非彼“霍华德”,但这座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城堡也曾经作为知名影视剧的拍摄地——1981年和2007年,由英国作家伊夫林.沃的小说《旧地重游》(Br
距高不有100天时,我突然间觉得很迷茫,我不知道在这忙忙碌碌的一年中,在我19岁的这一年中,我做了些什么,我想要做什么……    ONE    那年9月,秋天的清凉冲淡了夏天的灼热,也稍稍安抚了我们浮躁的心,但一切并没有丝毫轻松的迹象。一天十三节课,单调冗长的日子里我渐渐疲乏,力不从心。  老郭,我们可爱的班主任,总是站在讲台上一脸忧郁地告诫我们:“抓紧吧,都高三的人了。”  有时我们就是这么不懂
环保隐患  乌孙古道沿线水源充足,河水极其清澈,当地人和旅行者都是直接饮用,但目前户外活动中的营地建设很不科学,会影响到水质。此外,一些外来人员喜欢野生动物用品,可能严重破坏天山已经很脆弱的生物链。文明冲击  乌孙古道沿线是传统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他们有自己的信仰和生活习俗,大多数人不懂汉语,旅行者贸然闯入,可能引起敌视甚至冲突。乌孙“天马”  古代的乌孙国位于天山雨水丰沛区,地理位置优越,水草丰美
“我的人生好比一套被水浸泡过的拼图,一片片画块发胀变形,彼此之间无法咬合。”——李·米勒  李·米勒(Lee Miller,1907—1977)出生于纽约州波基普西一个殷实的中产阶级家庭,1927年在街头被传媒大亨康德·纳斯特(Condé Nast)看中,登上著名时尚杂志Vogue的封面。20歲的米勒有瘦削的身材、修长的脖子,线条硬朗得像个男孩,又带着静雅淑贤的女性气质,很快成了纽约最炙手可热的模
综观近几年全国及各省市的高考语文试题,多音字的考查力度有加大的趋势,如2006年的江苏卷和天津卷的字音题均为对多音字的考查。如何正确记忆多音字,以下方法可供参考。    1.据词义,辨多音字  一般来说,词义不同,读音也不同。如“殷”,指深厚、丰盛,读yīn;如果表示颜色(黑红色),读yān。“哄”当表示许多人同时发出声音时,读“hōng”;当表示欺骗意时,读作“hǒng”;当表示吵闹之意时,读作
每當我们仰望星空,点点繁星就像千百年来芸芸众生在这个星球上努力绽放出的生命之光。星光落入大地,璀璨光芒的湮灭处散落下了无数遗迹,它们无比罕见、无法被替代,成为今天的世界遗产——一笔来自时光和生命的财富。我们找到了三位旅人,他们都把世界遗产当成自己的探寻线索,踏上了伟大的“寻星”之旅。当这些杰出的旅行者将视野拉宽到整个人类文明历程、甚至亿万年地球演化的范围时,他们旅程也呈现出仿佛来自星空的光彩。
虽然之前已经看过相关的文献和图片,但第一次见到白头叶猴仍让我惊叹不已,它们能在几乎垂直的石壁上敏捷地攀爬,在纤细的树枝间快乐地嬉戏,或在悬崖边上若无其事地打盹。白头叶猴还能借助树枝的弹力和长长的尾巴,从20多米高的树梢纵身跃下而毫发无损,仿佛一个武林高手施展轻功从高处飞身而下。  白头叶猴是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发现和命名的灵长类动物。直到20世纪末期,公众都不知道这个物种。当时科学界把白头叶猴看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