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奥司他韦颗粒辅治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效果观察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研究探讨磷酸奥司他韦颗粒辅助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情况。方法 选取140例我院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将上述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进行治疗,实验组除接受对照组治疗方案外,还要进行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治疗。结果 经对数据的处理来看,实验组患者的发热和疱疹消除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且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约为98.57%,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约为81.43%,上述数据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磷酸奥司他韦颗粒辅治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比较理想,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磷酸奥司他韦颗粒 小儿手足口病 临床疗效
  小儿手足口病是71型肠道病毒(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等常见的单一或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1]。该病在3岁以下儿童中的发病率最高,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皮疹或者发热,部分重症患者甚至会出现神经系统性损伤,且其传染性很强、传播速度快,对患儿造成很大的威胁[2]。
  随着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抗病毒药物为该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磷酸奥司他韦就是其中之一。研究认为其在治疗甲型H1N1流感[3]、禽流感[4]等疾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降低激素类药物的临床应用,缓解流感的相关并发症,在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也起到较好的辅治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本文特对磷酸奥司他韦辅治小儿手足口病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2015年10月到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14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其中男性87例,女性53例,病程在3~5天,临床症状为口腔有溃疡和疱疹,手、足、臂等处也有疱疹、斑丘疹等,所有患儿均有发热表现。上述所有患儿的选择标准均参照国家相关文件进行筛选[5],其中准入标准包括:患者出现发热和皮疹等症状时间在48小时之内,且年龄均在1到5岁之间;而否决标准包括:患有其他严重的原发性器官疾病,或对奥司他韦过敏。再按照随机数字表进行平均分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等数据详见表1。经计算可知,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研究中对于两组患者采用相同的基础治疗手段,此外我们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利巴韦林注射液给药治疗,还要采用0.9%的氯化钠注射液0.1L~0.15L进行混合稀释再缓慢地静脉滴注给药,药物用量按照每天每千克体重10~15mg,每天给药1次,5天时间为一个疗程。实验组患者则要在对照组给药方案的基础上,额外进行磷酸奥司他韦颗粒进行给药,同样5天时间为一个疗程,详见表2。
  1.3 治疗指标
  对于本研究中需要观察记录的指标包括在给患者用药后患者体温降低时间和疱疹等症状消失的时间,此外还要对患者治疗后的疗效状况进行分类统计,①康复:治疗2天后体温回归正常,4天内疱疹等全部结痂消退,且不再复发;②改善:治疗3天内体温基本回归正常,5天内疱疹等基本结痂消退,且已消退症状不再复发;③失败:治疗4天内体温未完全回归正常,6天内疱疹等未完全结痂消退,或已消退症状又有复发。
  1.4 数据处理
  本研究数据处理主要采用SPSS 19.0进行计算分析,用(x±s)来表示计量数据,用t检验来比较分析组间数据;用百分比(%)来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来比较分析组间数据。若P<0.05则数据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指标数据对比
  经计算分析,实验组患者的发热消退时间和疱疹消退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的数据,数据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3。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数据对比
  经计算分析,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约为98.57%,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约为81.43%,实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4。
  3 讨论
  磷酸奥司他韦作为其活性代谢产物的前体药物,其可以在人体内通过代谢而产生其对应的羧酸盐,该代谢物可以选择性的抑制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其对于新产生病毒的传播至关重要[6]。有研究表明[7],该药物的体外活性效果可以达到将作用靶点活性的半数抑制浓度降低到纳克级别。对于小儿手足口病而言[8],通过飞沫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染方式,该病属于急性传染病,目前并无特效药,故抗病毒药物变成了其治疗首选,通过上述对磷酸奥司他韦作用机制的简单分析可知其对于辅助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是非常合适的。
  通过本文的研究数据来看,采用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来辅助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可以更加高效的改善患者的发热和疱疹等临床症状的消退时间,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指标数据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此外,实验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达到约98.57%,而对照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约为81.43%,相比较而言,实验组患者的数据比对照组提升了约21.09%;对于治疗康复患者的数据来看,实验组患者占比约87.14%,而对照组患者占比约58.57%,相对前者比后者提升了约48.78%,比总体治疗有效率提升效果更加显著,由这两项数据的对比分析可见,磷酸奥司他韦颗粒辅助治疗的效果提升非常显著(P<0.05)。
  综上所述,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对于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效率都很令人满意,可见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春峰, 熊小雨. 小儿重症手足口病诊治进展[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2, 27(18):1377-1380.
  [2] 孙頔, 刘艳, 景淑军,等. 手足口病重症患儿恢复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反复6例报道[J]. 儿科药学杂志, 2013, 19(02).
  [3] 涂波, 聂为民, 丁鹏鹏,等. 磷酸奥司他韦联合板蓝根颗粒治疗甲型H1N1流感疗效观察[J]. 武警医学, 2013, 24(06):465-467.
  [4] 李耿, 汪天呈, 姚海燕,等. 岗梅根水提物在小鼠体内抗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实验研究[J]. 环球中医药, 2012, 05(02):84-87.
  [5] 付四毛, 温小丽, 何冰洁,等.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危重症早期预警指标对其危重症预警价值[J]. 医学临床研究, 2013, 30(12):2336-2339.
  作者简介:曾庆益(1981年)女 职务:药剂师 籍贯:佛山 学历:大学本科 研究方向:磷酸奥司他韦颗粒辅治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效果观察。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研究围生产期产妇焦虑状况和分娩方式的产前护理干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到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孕产妇共12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行常规定期产检,试验组在产前2个月行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产妇焦虑状况和分娩方式。结果:试验组产妇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试验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摘 要】 目的:探究口腔修复中应用预成纤维桩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本科就诊的120例口腔修复患者进行分组,实验组(预成纤维桩修复)65例,男26例,女39例,年龄19~35岁,平均年龄(27±1.2)岁;对照组(金属桩修复)55例,男30例,女25例,年龄20~31岁,平均年龄(25.5±2.2)岁。对两组应用不同修复材料的口腔修复效果对比研究。结果:实验组修复成功率为92.30%,对照组60%
【摘 要】 目的 对牙周炎患者接受替硝唑局部用药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展开分析与评价。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186例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62例,給予A组口服甲硝唑片治疗,B组接受口服替硝唑片治疗,C组接受替硝唑局部用药治疗,对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与评价。结果 经过为期一周的药物治疗,C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B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则显著低与其他两组,数据差异显著
【摘 要】 目的:探究口腔修复中牙体预备对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签法将本科室80例牙齿缺陷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6例,男12例,女24例;对照组44例,男30例,女14例;两组患者年龄15~28岁,平均年龄(21.5±1.2)岁。对两组患者采取不同牙体预备方法,观察修复成功率与满意度,采用两种烤瓷贴面牙体预备,分别为I型、与U型,使用双重树脂粘接,观察4~20个月,对不适应症进
【摘 要】 目的:分析探讨高位肛周脓肿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方法和浅挂线技术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相关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04年5月——2016年2月收治入院的高位肛周脓肿患者97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切开引流方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浅挂线技术进行治疗,分析对比两组合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相关表现。结果:观察组患者痊愈48人,有效4人,无效1人,痊愈率为90
【摘 要】 目的 研究对宫外孕采用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近年收治的50例宫外孕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米非司酮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甲氨蝶呤药物。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恢复情况差异性。结果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8%,观察组为92%,组间差异显著。在阴道止血时间、腹痛消失时间以及包块消失时间上观察组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结论 在
【摘 要】 目的:比较阿立哌唑与奎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8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患者。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分别采用奎硫平和阿立哌唑进行治疗,疗程8周。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1%和83.33%,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