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针灸治疗

来源 :上海针灸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737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已进入常态化防控新阶段,在疫情前阶段中难以得到及时救治人群的身心问题正逐渐涌现。“疫情后遗症”,即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即将成为重大身心疾病之一。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精神障碍类疾病的治疗。有研究初步证明了针灸治疗PTSD的有效性。该文通过详细总结针灸治疗PTSD的临床应用现况和生物学机理来说明针灸在此领域的研究潜力和应用价值,以期为针灸介入全球疫情危机后的身心复建工作提供建议。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观察王氏保赤丸治疗儿童反流性咳嗽(肺胃不和、痰热食积型)的效果。方法:选取反流性咳嗽患儿5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26例)和治疗组(28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奥美拉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口服王氏保赤丸,治疗2周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咳嗽症状评分(CSS)与反流指数量表评分(RSI)低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王氏保赤丸可以缓解儿童反流性
摘 要 缺铁性贫血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贫血,其可由许多不同的病因引起。目前全球1/3人口患有贫血,其中大多数由缺铁导致。对于单纯铁缺乏患者,口服补铁为首选治疗方法。而对于非单纯铁缺乏患者,是选择口服补铁还是经静脉途径补铁呢?本文通过对1例病例诊治过程的介绍和相应的文献复习,讨论缺铁性贫血治疗方案的选择原则。  关键词 缺铁性贫血 炎症性贫血 经静脉用铁剂  中图分类号:R556.3 文献标志码:B
摘 要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治疗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研究。方法:选取6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按照两组基础资料具有匹配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乌斯他汀、芒硝、大黄。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血清学指标、肠道屏障功能指标和中医证候学积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腹痛消失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是一种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神经退行性疾病,以进行性的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同时具有显著遗传异质性与重叠性。SCA临床诊断较为困难,主要依靠基因检测来确诊和分类,目前基因检测流程还在不断完善。SCA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包括蛋白毒性、RNA毒性、离子通道障碍等。目前缺乏有效减缓或阻止SCA病情进展的临床治疗方案,一般以对症和支持治疗为主。随着近年来对SCA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治疗的新靶点逐渐被发现,但尚未进入临床试验。了解SCA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进展,有助
目的分析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金属肽酶含血小板反应蛋白基元1(ADAMTS-1)、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及GRACE评分、碎裂QRS波群(fQRS)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术(PCI)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行急诊PCI的AMI患者200例,根据其术后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分为MACE组58例和非MACE组142例。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2~24 h血清hs-CRP、ADAMTS-1、Lp-PLA2水平及GRACE评分,记
摘 要 本项研究目的为开发体外溶出方法应用于丙酸氟替卡松雾化吸入用混悬液体的评价。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目前开发的体外溶出方法评价自研和原研产品时,其溶出行为一致。  关键词 吸入 混悬液 体外溶出  中图分类号:R927.11; R97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21)15-0075-04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 vitro disso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骨科-康复一体化理念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本文报告在骨科-康复一体化理念指导下,物理治疗对1例老年女性股骨中下段骨折术后患者的康复效果。  关键词 骨科-康复一体化 股骨干骨折 老年骨折 康复效果 病例报告  中图分类号:R683.42; R49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21)15-0032-04  Effect of physica
摘 要 目的:探析高复发风险绝经前乳腺癌采用戈舍瑞林联合内分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高复发风险绝经前乳腺癌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3),观察组采用戈舍瑞林联合内分泌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内分泌治疗,对比两组在3年内的无疾病生存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治疗效果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在3年内的无疾病生存率均和治疗效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均P<0.05
摘 要 目的:探讨斜前方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腰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腰椎不稳患者临床资料,将采用OLIF的50例患者研究资料纳入A组,将采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的50例患者研究资料纳入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脊柱后凸角度、疼痛程度,并观察两组融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与B组相比,A组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长(P0.05)。结论:OLIF治療腰椎不稳